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定量测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滴注国产尿激酶后即刻及3、8及24小时不同时间的S-T段平方面积,以找出溶栓药物应用后的最大作用时间。结果表明用药后即刻S-T段平方面积无变化;用药后3小时由原来132±65mm2下降为57±23mm2(P<0.001,下降程度>50%);用药后8小时下降为50.5±24mm2;用药后24小时下降为47±20mm2。提示用药后3小时是发挥最大溶栓效应的时间段,8小时及24小时,溶栓效果继续发挥作用,保持了狭窄血管的通畅。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中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7例心电图改变为ST段压低≥0.1 mV伴aVR导联ST段抬高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ST段压低≥0.1 mV但不伴aVR导联ST段抬高者作为对照组,追踪观察2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临床确诊为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观察组为7例(25.9%),对照组为1例(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R导联ST段抬高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对11例AMI溶栓治疗患者的血清纤溶酶原(PLG)活性进行了动态观察。AMI溶栓治疗前血清PLG含量为0.37±0.14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22±0.04g/L),P<0.01。溶栓后2~24小时PLG含量较溶栓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48小时后逐渐回复至溶栓前水平。溶栓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后恢复的ST段移位变化用于其预后判断尚少报道。本院自 1995年开始对溶栓治疗中的 40例AMI进行 1~ 12个月的观察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参照国内有关资料制定溶栓疗法选择标准。入选对象 40例 ,男 2 6例 ,女 14例 ,年龄 34~ 76岁 ,平均年龄 5 8 3岁。梗塞部位 :下壁 18例 ,广泛前壁 10例 ,前间壁6例 ,前壁合并下壁 4例。ST段监护方法 :溶栓方法 :①溶栓前服蚓激酶 80 0mg(青岛双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②静注地塞米松 5mg;③尿激酶 (广东天普洛欣 ) 15 0~ 2 0 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 10 0…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中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中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熊凯宁,黄素华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时、乙电图S-T段抬高愈显著,预后愈劣[1]。近年来国外有人提出墓碑形S-T段抬高属于其中一种特殊类型,具此种改变者预后尤劣。国内尚未见有关...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所致。这类病人心肌受损较重,血管再通率低,常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单纯溶栓治疗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应重视再灌注损伤的处理,并可作为补救性PTCA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塞血管狭窄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3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静脉溶栓治疗中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伴发疾病、再通率、CK峰值水平、梗死后心绞痛,冠脉造影结果.结果A、B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再灌注损伤有关,原因可能是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及梗塞血管狭窄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于某支冠状动脉突然闭塞,血流完全中断,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不能逆转的局部坏死,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猝死。我院今年收治急性心肌梗塞22例,开展溶栓治疗6例今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1997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就诊的2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7~83岁,其中>60岁者14例,<60岁8例;前壁心梗8例,下壁心梗5例,侧壁心梗2例,其他6例。结果:治愈者12例,改善8例,无效8例。1.2方法1.2.1一般治疗:一般治疗是维持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60例,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将60例患者分为发病3h内溶栓组及3~12h内溶栓对照组,对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发病3h内溶栓组30例患者,经治疗,溶栓成功(再通)率为83.33%(25/30),发病3~12h内溶栓对照组患者溶栓成功(再通)率为53.33%(16/3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h内溶栓组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发病3~12h溶栓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可靠,时间越早,再灌注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Q—Tc弥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观察46例AMI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显示室颤组Q-Tcd显著高于非室颤组和对照组(P<0.0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Q-Tcd逐渐减低,这可能是室颇多发生于AMI早期的原因。溶栓再通后Q-Tcd比再通前显著减少(P<0.01),而无再灌注者则不然(P>0.05),这与国外新近的研究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左胸导联心电图变化对急性期及恢复期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2例胸导联ST段抬高急性AMI(STEAMI)患者进行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同步记录.观察心肌梗塞急性期V1-V6导联ST段抬高的导联数(NOSTE)及AMI恢复期原有R波振幅减少≥50%及演变成Q波的导联数(NORWA);并在AMI急性期及恢复期进行Killip及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AMI急性期NOSTE≥4时,Killip心功能≤2级和≥3级者分别占13%和87%;NOSCE3≤时,Killip心功能≤2级和≥3级者分别占100%和0(P=0.000);AMI恢复期NORWA≥4时,NYHA心功能≤2级和≥3级者分别占56%和44%;NORWA≤3时,NYHA心功能≤2级和≥3级者分别占100%和0(P=0.008)。结论:胸导联心电图变化有助于预测ST段抬高AMI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所谓S—T段指数即指J点压低的毫伏数(负数)与S—T段上升的坡度(毫伏数/秒,正数)的代数和。如果此代数和小于0(负数),则为阳性,表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如此代数和大于或等于1,则为阴性,表示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首选方案。但是,由于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急诊PCI仍不能普及或及时。近年来,随着药物的改进和更新,溶栓的治疗效果不断进步,使其成为基层再灌注治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溶栓治疗实施的越早,其治疗获益就越大。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溶栓方案及溶栓药物对于改善STEMI患者的预后大有裨益。本文将对现有溶栓药物的特点,及其优劣进行综述,以期获得最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2年6月广东省吴川市人民医院STEMI患者22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根据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分为4个治疗时间段,发病至溶栓<3h为第1组(n=67),(3~6)h为第2组(n=96),(6~12)h为第3组(n=45),(12~24)h为第4组(n=21)。观察各组溶栓再通率(包括胸痛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和心肌酶CK-MB峰值提前)以及30天内全因死亡率。结果随着发病至溶栓时间的延长,溶栓再通率不断下降[第1组:82.09%(55/67),第2组:73.96%(71/96),第3组:42.22%(19/45),第4组:35.00%(7/20)],30天死亡率不断升高[第1组:5.97%(4/67);第2组:9.38%(9/96);第3组:11.11%(5/45),第4组:15.00%(3/20)],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溶栓治疗时机越早则患者预后越好,超过12小时的患者仍可进行溶栓治疗,并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而溶栓治疗后梗塞区冠脉再通是再灌注成功的标志。寻找可靠的无创方法评价再灌注成功与否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概述如下。 1 心室晚电位(VLP) 用于评估溶栓治疗后梗塞区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情况,梗塞区供血冠状动脉再通与VLP发生率降低密切有关。Aguirre等报道溶栓治疗后梗塞区供血冠状动脉阻塞组VLP检出率(54%)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措施之一。最近有报道认为早期T波倒置提示成功的再灌注。本文评价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对早期T波倒置的影响,探讨早期T波倒置与溶栓成功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心电图相邻2个或以上的导联ST段抬高≥0.1mV,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年龄<75岁。入院心电图上完全左束支阻滞的病人或2周内活动性出血,已作体外心脏按压或心内注射、有外伤史、血压≥21.3/14.7Kpa(160/110mmHg)、有脑血管病史、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及出血倾向者均不入选。共选出于1992.10—1996.10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100例,其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32-75岁。平均58.2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10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根据发病24小时有无出现T波倒置,将病人分为A、B两组。A组38例(36.4%),B组66例(63.4%),通过对两组病人住院期间临床过程,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得出结论: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标志着良好的临床过程,预示着成功而且有效的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