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长期疗效。方法 56例APL患者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治疗,若白细胞>10.0×109/L,加用亚砷酸(As2O3),完全缓解(CR)后给予4~6个疗程巩固化疗,再予维甲酸、复方黄黛片交替维持治疗2年。结果 56例APL患者,52例(92.8%)达到CR,早期死亡(ED)3例(5.4%)。49例(86.7%)患者接受了诱导缓解后巩固化疗,中位随访50.0(10~133)个月,血液学复发7例(14.3%)。Kaplan-Meier分析5年总生存率85.6%,5年无病生存率81.3%。结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超过80%的APL患者可望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HAE化疗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性自血病的疗效。方法应用ATRA和As2O3进行双诱导治疗,同时联合HAE方案化疗,直至骨髓形态学缓解。完全缓解(CR)后给予3—5个疗程HAE方案巩固治疗,再给予应用ATRA、As2O3HAE方案的序贯治疗,维持治疗2年。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缓解率及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率的变化。结果30例APL患者中29例达CR,CR率96.6%,达CR时间21-42d;3个疗程HAE方案巩固化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患者29例,转阴率为96.6%;随访2年所有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转阴,处于CCR状态。结论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联合HAE方案的序贯治疗对APL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治疗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全反式维甲酸 (ATRA)诱导治疗取得完全缓解 (CR)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的缓解后治疗的疗效。方法 :34例经ATRA治疗取得CR的APL患者 ,随机分为二组进行缓解后治疗 ,化疗组 1 6例 ,CR后予HA、DA等方案定期巩固化疗 ,持续 3a~ 4a停药 ;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组 1 8例 ,CR后采用化疗与ATRA每月交替方案进行治疗 ,持续 3a~ 4a停药。结果 :随访 1 3个月~ 85个月 ,复发 8例 ,复发率 2 3 5 %,其中化疗组复发 5例 ,复发率 31 3%,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组复发 3例 ,复发率 1 6 7%,总生存例数 2 8例 ,总生存率 (OS) 82 4 %,其中化疗组生存 1 2例 ,OS 75 %,生存 3a以上 8例 ,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组生存 1 6例 ,OS 88.9%,生存 3a以上 1 1例 ,两组复发率及OS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复发后 6例接受重新诱导治疗 ,4例取得第二次CR(CR2 ) ,CR2 率 6 6 7%。结论 :APLCR后予积极治疗 ,可减少患者复发率 ,延长患者生存期。CR后采用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方案 ,与单用化疗巩固治疗比较 ,复发率低、生存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APL复发后重新诱导治疗 ,仍可取得CR2 ,但CR2 期较短。  相似文献   

4.
张延顺  王勇  丰雷 《安徽医药》2005,9(6):427-427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砷剂、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疗效.方法采用ATRA、砷剂、化疗交替治疗5个周期.结果9例APL均获完全缓解(CR),并持续无病生存9~38个月.结论ATRA联合砷剂、化疗是治疗APL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方案对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32例APL患者经联合诱导后,再对其进行巩固、维持治疗.结果 32例患者持续缓解率(CCR)为87.5%,5年预计OS和RFS分别为92.3%、88.2%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PL完全缓解患者巩固强化治疗后用ATRA、AS2O3与化疗联合维持治疗,总体生存率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1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序贯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砷酸(AS2O3),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方案序贯治疗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18例APL患者,采用ATRA及亚砷酸(出现高白细胞淤积症时,给予柔红霉素)联合进行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并定期检测PML_RARa融合基因。结果完全缓解(CR)率为87.5%,达CR中位时间为26d,并于巩固治疗期间采用AS2O3与ATRA及蒽环类药物交替进行,并于以维持治疗,总疗程为3年。目前已12例停药,13例患者每3个月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均为(-),3例处于维持治疗阶段。仅2例患者未达CR因脑出血死亡。结论 AS2O3与ATRA联合化疗治疗成人APL的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97年 5月至 2 0 0 2年 12月应用三氧化二砷(As2 O2 )治疗难治和复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患者 15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5例中 ,其中女 7例 ,男 8例 ;年龄 7~ 48岁。本组复发及难治APL病均按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 诊断。复发性APL 6例 ,在全反式维甲酸 (ATRA)治疗达到完全缓解 (CR)后 6~ 2 8个月 (平均 14 .4个月 )内复发 ,难治性APL 9例。1 2 治疗方法  ( 1)诱导缓解治疗 :0 .1%As2 O310mg(哈尔滨医科大学提供 ) ,加入生理盐水 5 0 0ml静脉滴注 3~ 4h ,每日 1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后复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0.1%As2O3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持续3~4h静脉滴注,1次/d,儿童根据年龄酌减。结果11例ATRA诱导缓解后复发的APL患者,10例达完全缓解(CR),CR率90.9%,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0.1%As2O3注射液治疗ATRA诱导缓解后复发的APL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双诱导治疗,对高白细胞患者加用单一化疗药物高三尖衫酯碱(H)或柔红霉素(DNR),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予以输注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29例患者中26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CR)率89.66%;3例死于颅内出血。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RA)联合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15例初发的ANLL应用RA DA标准方案治疗。住院化疗满1个疗程以上。结果 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3例。其中1个疗程达到CR9例。结论 RA DA方案是安全、有效的ANLL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蔡益鹏  方复海 《江苏医药》1996,22(4):260-260
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初治病例已取得良好疗效,但对复发性APL疗效报道尚少。我院自1988年8月~1994年12月采用ATRA治疗20例复发性APL,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例复发性APL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1~65岁,平均30岁。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染色等检查确诊。其中外。13例,M。。7例。均为第一次复发。复发距缓解时间为8~35个月。初治时诱导缓解采用HOAP、DAP、COAP等化疗方案。巩固治疗采用原方案或换方案每月一次。ATRA制剂为胶囊或片剂,10mg/片或丸。用法为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6例初治病人给予ATRA联合As2O3以诱导缓解,完全缓解(CR)后用DA(D:柔红霉素,A:阿糖胞苷)、HA(H:高三尖杉酯碱,A:阿糖胞苷)和中剂量Ara-C(阿糖胞苷)方案巩固化疗,维持治疗方案用ATRA、MTX(甲氨蝶呤)和As2O3依次序贯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获CR,其中15例目前仍保持CR状态,持续CR的时间8~46个月,l例因为皮肤浸润复发而死亡。结论:ATRA联合As2O3诱导缓解治疗APL以及维持治疗阶段以ATRA、As2O3、MTX序贯治疗,不良反应无显著增加,不仅能提高CR率,缩短达到CR的时间,并可降低复发率,有助于延长APL患者的持续缓解时间及无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单诱导及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与ATRA单诱导、ATO单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比较双诱导组(23例)、ATRA组(21例)和ATO组(20例)治疗APL的完全缓解(CR)率、早期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双诱导组、ATRA组和ATO组的CR率分别为91.4%、81.0%和85.0%,早期病死率分别为4.3%、9.5%和5.0%,三组CR率及早期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诱导组患者治疗期间肝功能异常较为明显。结论:ATRA+ATO双诱导方案治疗APL与ATRA或ATO单诱导方案相比,同样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CR率提高,用药至缓解时间相对较短,早期病死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4.
李玉芳  徐彧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651-2652
我院1994年至今应用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来,初治109例中完全缓解96例(88.07%),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及化疗后复发21例中缓解14例(66.7%).回顾应用三氧化二坤(As2O3)治疗APL经验,现就其疗效、毒副作用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s2O3)联合蒽环类(ATC)抗生素为主的方案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对初治APL患者以ATRA和As2O3双诱导,白细胞(WBC)≥15.0×109•L-1时,加用DA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以ATC抗生素为主的方案巩固化疗6个疗程,以后以化疗、ATRA、As2O3交替序贯维持治疗共2 a,以ATC抗生素联合阿糖胞苷(Ara-C)为主要化疗方案。观察维甲酸综合征、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16例患者进行PML/RARα融合基因监测。结果 32例初治APL患者中,除3例早期死亡外,其余29例诱导治疗后均达CR,经巩固、维持治疗,此29例患者至今均为持续完全缓解(CCR)状态,其中CCR> 5 a 4例,>3 a 8例。无患者出现严重或不可逆的不良反应。初诊时接受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的16例患者,治疗前均为阳性,巩固治疗结束时均转为阴性,在以后监测中无一例转阳。结论 ATRA、As2O3双诱导联合ATC抗生素为主的方案治疗初治APL,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及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长期生存缓解因素。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4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在治疗期间使用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呻酸或三氧化二砷(As2O3)以及强化治疗时运用DA(柔红霉素与阿糖胞苷联合)、MA(米托蒽醌与阿糖胞苷联合)或者HA(高三尖松酯碱与阿糖胞苷联合)进行的联合治疗,并对此方案的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除由于进院初期因白细胞过高,颅内出血死亡的4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中虽有反复病情发生,但通过具体方案调整都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呻酸或三氧化二砷(As2O3)以及强化治疗时运用的DA/MA/HA联合治疗方案具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佑福  陈方平 《贵州医药》1991,15(6):343-344
根据维甲酸(RA)能诱导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新鲜血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的体外研究结果,我们最近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协同其它联合化疗方案,对3例骨髓增生低下并处于粒细胞缺乏状态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_3)老年患者进行治疗,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将在我院住院诊治的69例AP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为亚砷酸、维甲酸加化疗;对照组32例,治疗方案为维甲酸加化疗,观察2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初治诱导缓解治疗完全缓解率为97.2%,高于对照组的87.5%(P<0.05),达完全缓解中位时间为29d,高于对照组的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化疗治疗APL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单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3例诱导达完全缓解(CR)后,采用ATRA与联合化疗交替的方法维持治疗。18例随访一年以上,生存率83.4%。用上述维持治疗者一旦复发,患者对多种药物呈抗药性,复发后的治疗较困难,多数于1个月内死亡。采用此方法维持治疗是否较及早停用ATRA,单用强烈化疗维持治疗优越,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0.
马小斌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616-1616
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α)、砷剂(AS2O3)、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的机制不同,且相互协同,可增强抗白血病的作用,同时可能降低白血病细胞耐药的发生,获得更高的完全缓解(CR)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缓解率,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期间对初发的APL患者采用三联方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