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共19个病灶,病灶直径2~5cm,经肝动脉灌注FuDR、CDDP、EPI-ADM,用超液化碘油和明胶海绵作动脉栓塞,每例平均2~4次。结果DSA显示GIST肝转移灶动脉血供丰富,染色明显,经TACE治疗后,肝转移灶未见缩小,碘油较快被清除,4例患者无CR或PR,2例改服伊马替尼有效。结论有限的病例显示TAC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未见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效果。方法  4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者 ,其中单纯灌注化疗 14例 ,化疗栓塞 2 8例。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 ,碘油药物乳剂和明胶海绵栓塞。结果 完全缓解 (CR) 2例 (4 .8% ) ,部分缓解 (PR) 2 0例 (4 7.6 % ) ,无变化 (NC) 18例(4 2 .9% ) ,进展 (PD) 2例 (4 .8% ) ,有效率 (CR PR) 5 2 .4% (2 2 / 42 )。平均生存期为 16 .4个月。 0 .5、1和 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90 .5 %、6 6 .7%和 2 3.8%。结论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转移瘤经动脉化疗和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各种来源的肝脏转移瘤,采用介入疗法,行选择性肝动脉插管,一次或多次经动脉灌注和栓塞,并视条件积极处理存在的原发病灶。观察病例术后肿瘤变化情况,统计病例的生存时间。结果:有效率为84.6%,半年、一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是84.6%、69.2%和9.5月。结论:运用介入疗法即选择性肝动脉化疗和栓塞治疗肝转移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动脉化疗和栓塞治疗肝脏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65例多种来源的肝脏转移瘤,经一次或多次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栓塞,并视条件积极处理存在的原发,观察病例术后肿瘤缩小情况,统计病例的生存时间,结果:有效率为63.1%,半年、一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是72.3%、44.8%和10.2个月。结论:介入治疗肝转移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联合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12月—2007年12月我科选择性接收并采取分期手术治疗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患者12例。Ⅰ期手术,结扎横断大多数结肠癌转移灶隶属肝叶的门静脉Ⅰ级分枝(左:右=1:11),射频消融残余肝叶内转移灶,并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植入肝动脉化疗泵;术后通过化疗泵行3个疗程化疗栓塞。Ⅱ期手术,全部化疗疗程结束后4周行半肝切除术。随访30月,记录术后并发症、化疗客观疗效和毒副作用、残余肝和肝外发现转移瘤时间以及实际生存时间。结果围术期内患者无死亡和肝功能衰竭,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切口感染(2/2/2,例)是主要的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化疗后无CR,PR 83.3%(10/12),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6/3/3,例次)。2例患者术后10月残余肝内发现转移灶(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4例患者术后17月发现肝外转移(肺2例,骨2例;立体定向R-刀治疗)。1、2年总体实际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5%,中位生存期26个月。结论分期手术联合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部分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患者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且能增加患者肝转移癌切除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是治疗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的较好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治疗肝转移瘤的价值与疗效.方法 转移性肝癌患者50例,单纯TACE组25例,微波消融联合TACE组25例,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单纯TACE组CR 3例,PR 11例,SD 6例,PD 5例,缓解率为56%; 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联合组CR 7例,PR 15例,SD 2例,PD 1例,缓解率88%,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CD3、CD4、CD16CD56、CD3CD56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PMCT联合TACE治疗肝转移瘤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肝脏是转移瘤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治疗与控制肝脏转移瘤的发生发展可以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70年代后期国内外广泛开展的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肿瘤的效果已得到公认。近年国内主要报道了对原发肝癌的治疗经验。本文就肝转移瘤的动脉栓塞化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者应用动脉灌注化疗技术对34例结肠癌肝转移病人进行治疗。其中同时性肝转移20例,异时性肝转移1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4~81岁,平均62.4岁;肝转移程度H_110例,H_213例,H_311例。全组在治疗开始时均无肝转移以外的转移瘤。19例采用开腹导管插入法,15例应用Seldinger技术。导管前端留置在肝固有动脉31例,肝总动脉3例。治疗方法:①持续性动脉灌注化疗(A法):9例,首先一次性动脉灌注MMC2mg,然后用Deltec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钆塞酸增强MRI(EOB-MRI)肝胆期的网状低信号影是否为肝转移瘤化疗后病人肝窦状隙阻塞综合征(SOS)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42例结直肠肝转移肝切除前化疗病人的EOB-MRI。2名事先对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转移瘤和21例肝血管瘤的病灶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比较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的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组的肝血容量(HBV)高于肝转移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则依次短于肝转移瘤组、血管瘤组,三组间的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无显著性差异;比较病灶周围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和肝转移瘤组的HBF明显高于肝血管瘤组,而HAF均低于肝血管瘤组,肝转移瘤组的PS高于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V、MTT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正常肝实质部分,原发性肝癌组的MTT短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HAF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F、HBV、P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值的测定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对邻近的肝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4例原发性肝癌、11例肝转移瘤和21例肝血管瘤的病灶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以及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比较各组病灶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的肝血流量(H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明显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和肝血管瘤组的肝血容量(HBV)高于肝转移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则依次短于肝转移瘤组、血管瘤组,三组间的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无显著性差异;比较病灶周围实质部分的参数,原发性肝癌组和肝转移瘤组的HBF明显高于肝血管瘤组,而HAF均低于肝血管瘤组,肝转移瘤组的PS高于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V、MTT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正常肝实质部分,原发性肝癌组的MTT短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原发性肝癌组的HAF高于肝转移瘤组和肝血管瘤组,三组间的HBF、HBV、P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值的测定对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以及对邻近的肝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门静脉栓塞化疗术(PV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疗效、生存期及并发症。 方法:80例明确诊断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分成两组,PVCE组40例,行PVCE术。另外40例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组)。 结果:PVCE组临床有效率为82.5%,高于TACE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CE组40例患者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2.5%、62.5%及40.0%,TACE组40例患者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5.0%、52.5%及22.5%。PVCE组生存情况优于TACE组。 结论:经门静脉介入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疗效确切,生存期优于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肝动脉热化疗及热碘油栓塞治疗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效果。方法68例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分为2组,采用肝动脉热化疗及热碘油栓塞治疗的34例作为热疗组,采用常温动脉化疗及碘油栓塞治疗的34例作为常规组。结果热疗组有效率为65%(22/34),常规组有效率为32%(11/3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肝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2、18和24个月生存率热疗组分别为100%、82%、44%和18%,常规组分别为91%、47%、15%和6%。结论肝动脉热化疗及热碘油栓塞治疗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对肝功能无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余书勇  王光伟  吉健勇  熊林 《人民军医》2004,47(11):628-630
目的 :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皮下置泵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将直肠癌根治术后 5 9例分为观察组 33例 ,采用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皮下置泵化疗 ;对照组 2 6例 ,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两组化疗方案均为氟尿嘧啶 顺铂 (DDP) 丝裂霉素 (MMC)。结果 :术后随访 5年 ,经B超、CT、MRI证实 ,观察组肝转移 8例 (2 4 2 % ) ,死亡 13例 ,5年生存率 6 0 6 % ;均未发生因置管化疗所致大出血、血栓、肝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对照组 5年肝转移 9例 (34 6 % ) ,死亡 14例 ,5年生存率 4 6 2 %。两组肝转移和生存率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直肠癌根治术后 ,以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化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肝转移的发生率 ,提高其 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SA、CT和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灌注CT成像对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显示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原发病灶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转移瘤患者资料,均进行了CT平扫、多期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DSA检查,其中,56例还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的门静脉灌注CT成像(P(1TAP)检查,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灰度密度(K值),观察肝转移瘤血液供应来源.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DSA表现: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K值峰值平均为(67±12)%,肿瘤边缘K值峰值平均为(76±15)%,正常肝实质K值峰值平均为(51±10)%.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K值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PCTAP扫描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变化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结论 肝动脉是肝转移瘤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门静脉几乎不参与肝转移瘤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6.
正摘要目的评估MR DWI在大肠癌肝转移瘤化疗后肿瘤残余的检测价值,主要关注点在瘤体边缘部。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因大肠癌肝转移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的病人57例,57例病人均在肝脏手术前3个月以内进行了MRI,包括DWI。依据病理结果肝脏转移瘤分为3组:1敏感组(残余瘤体小于原瘤体的10%);2部分敏感组(即残余瘤体占原瘤体的10%~49%);3不敏感组(残余瘤体大于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贲门癌肝转移的血供特点及其与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42例经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贲门癌肝转移患者同时行贲门及肝脏肿瘤靶动脉栓塞化疗术。随后,在所有患者中观察了病灶血供特点,并评价了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效果及生存率。结果贲门癌病灶主要由胃左动脉供血,左膈下动脉、胃右动脉及肝左动脉可能参与供血。肝转移瘤由肝动脉供血,其中富血供、染色征明显者6例(14.3%),治疗有效率为83.3%;血供中等、染色较淡28例(66.7%),治疗有效率为53.5%;血供稀少、染色呈淡絮状或无明显染色8例(19.0%),治疗有效率为37.5%。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0.5、1、2、3、5a生存率分别为90.4%,76.1%,33.3%,7.1%和2.4%。本组患者于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为19.6个月。结论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是贲门癌肝转移的有效治疗方法,富血供肿瘤疗效优于乏血供肿瘤。  相似文献   

18.
经皮肝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经皮肝门脉导管药盒系统(PCS)植入术治疗少血性肝转移癌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对8例不能手术的肝转移瘤患者和2例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动脉闭塞的患者,行经皮肝穿门脉,沿导丝送入留置管,导管留置于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内,药盒植入右上腹壁皮下。术后定期用5-氟尿嘧啶、阿霉素、卡铂经药盒导管系统内滴注或推注化疗。结果:所有患者门脉PCS植入术均成功,未见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无门脉血栓形成,2例术后留置管移位脱入腹腔。术后定期行B超或CT复查,显示5例肝转移瘤明显缩小,2例无变化,2例肿瘤增大,1例术后12个月死亡。结论:作者认为经皮肝穿门脉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是可行的,其创伤小、安全、操作技术简单,为少血性肝转移癌及原发型肝癌经门脉内的化疗灌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兔肝转移瘤模型血供来源及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构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于脾脏种植VX2肿瘤细胞悬液1ml,浓度1×107/ml.瘤株接种后第14天作CT灌注扫描,第15天作DSA造影,分别观察肝转移瘤数目及大小,测定CT灌注成像转移瘤中心区域、转移瘤边缘及瘤周正常肝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和门静脉灌注量(PVP);镜下观察转移瘤病理切片.结果 38只兔完成CT灌注扫描、DSA.CT发现6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2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1.2~2.1 cm,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显示1只兔有1个肝转移瘤,37只兔有多发肝转移瘤,大小为0.9~2.3 cm,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18只兔(47.37%)经DSA发现的肝转移瘤数明显多于CT,DSA发现而CT未发现的肝转移瘤大小为0.9~1.3 cm.DSA和CT分别显示37只兔(97.37%)和32只兔(84.21%)有多发肝转移瘤(P<0.01).CT灌注扫描显示肝转移瘤边缘及中心区域BV值及BF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转移瘤边缘高于中心区域(P<0.01);转移瘤边缘HAP值高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VP值低于瘤周正常肝组织(P<0.01).低倍镜下病理观察显示转移瘤中心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坏死细胞排列松散,呈嗜碱性红染;外周为浓染的肿瘤细胞、结缔组织及炎性细胞,与正常组织边界欠清,可见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10×40倍镜下观察转移瘤中心坏死区为大量无核的坏死细胞,少量瘤细胞无胞质,仅可见浓染细胞核;外周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核大而深染,胞质量少,可见丰富血窦.结论 DSA检出较小肝转移瘤优于CT,肝转移瘤主要供血来源于肝动脉,肝转移瘤中心区域主要为坏死组织和少量瘤细胞,外周主要为生长活跃的瘤细胞和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如此病理结构决定了肝转移瘤CT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为主要特征,DSA以环形染色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7例经活检证实为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共作了11次肝化疗栓塞(CE)用丝裂霉素和顺铂,5例加用阿霉素。静脉团注60%泛影葡胺150ml后立即行CT扫描,病人CT片包括基础对照片、CE后24小时内扫描片及CE后间隔1~2月作CT扫描随访。观察每例病变的大小、密度变化及肿瘤边缘改变。栓塞前首先作动脉门静脉造影以证实门静脉通畅,化疗栓塞材料被超选送入右肝或左肝动脉直至将血流阻断。7例基础对照片都有一典型的低密度转移瘤表现,CE后立即扫描与对照片转移瘤比较,栓塞的病灶呈高密度,偶尔转移灶表现为接近正常肝脏的密度。有3例在CE后立即扫描显示胆囊壁密度增高,这是化疗栓塞物质进入胆囊动脉后的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