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晓丽 《江苏中医药》2009,41(11):59-60
《医学薪传》是清代名医凌奂所著的医学专科目录。凌奂(1822—1893年),清代名医,原名维正。字晓五,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为人治病,不言劳,不责酬,贫病者,免费施以药,而临证慎思明辨.用药一丝不苟.足为后学师法。凌氏书斋名“饲鹤亭”,藏书万卷。凌奂著有《医学薪传》一卷、《饲鹤亭集方》二卷(1892年)、《外科方外奇方》四卷(1893年)、《凌临灵方》等。凌奂在行医之余,广搜汉唐以来的名医书方,穷究其理,藏书万余卷.晚年讲课授徒,  相似文献   

2.
南宋乾道六年庚寅(1170年)本五卷,序阙。目录残,从卷一第一方“治痢茱萸圆”至卷四秘精圆(含)之间目录全佚,卷四“治风牙疼”(含)至卷五“肥儿圆”(含)缺,所缺目录后人据正文补全,这就是黄丕烈所说“五卷皆全.无序有目,而目共五页,其一号、二号、四号系旧时钞补,兹以乌丝栏细者别之”之意。钞补时间在黄丕烈录副雕版前。  相似文献   

3.
治疗小儿疳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儿科分为四大证:天花、麻疹、惊风、疳积。解放后天花已绝迹,麻疹也能控制,其它急性病得到及时治疗,惊风亦随之见少,但疳积(俗称“大肚子痞积”)仍为多发病、常见病。中医称“疳积”,即现代医学所谓营养消化不良或伴有肠寄生虫等疾病。疳者干也,即津液...  相似文献   

4.
1994年广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方剂学》试题及答案选填空题(在各题的括号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有(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等三个。2.病人面色青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证。3.病人自觉口粘甜主(脾胃湿热)证。4.大便溏黄粘...  相似文献   

5.
《虚邪论》二卷,不分册。作者为晚清浙江湖州归安县的名医费涵(字养庄),成书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夏至。书的扉页有光绪十二年(1886)李龄寿及光绪十五年(1889)莫子泉的短评。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6.
小儿惊风,属中医儿科急症范畴。祖国医学归纳在麻、痘、惊、疳四大要症之列。古人按惊风抽搐的形态和病因病机别类为二十四惊,临床常以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进行辫证施治。摇头摆尾,即以“摇龙头”、“摆凤尾”为主的镇惊手法,是民间传授的一种名为“摇头摆尾抽筋法”,对于小儿急惊风有醒神镇惊,急救垂危,立止抽搐的显著疗效,对于慢惊风亦有缓解症状的作用。故有“急摇龙头救儿命,速摆凤尾起回生”的经验之  相似文献   

7.
缪希雍(1546一1627年),明医学家,字仲淳,号慕台,海虞(今江苏常熟)人,寓居浙江长兴,后迁居江苏金坛。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传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书。现存三部,即《神农本草经经疏》30卷、《本草单方}19卷、《先醒斋医学广笔记》4卷。  相似文献   

8.
民间针挑疗法治疗小儿惊风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惊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儿科四大要症(痘、疹、惊、疳)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介绍了粤北民间治疗小儿惊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一针挑疗法,及其对小儿惊风的认识,并对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惊风证治     
惊风,亦名惊搐,或叫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出现频繁的抽搐、痉挛,或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故又名小儿痉病。惊风,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临床上,将来病急暴,实象毕具,属阳属热者,称之为  相似文献   

10.
TexualRewarchandopnatonofopuhWhrdsaM评测规in“Heart-l阴imp凡nnuha’,/L三十一、分等(葛氏方)治人心下虚悸方:麻黄、半夏分等祷[捣〕,蜜丸,服如大豆三丸,日三。(卷三,P.94)(如意方)治鬓黄术:胡麻、白灰分等,以水和涂鬓。(卷四,P.lod)例。品方)治面疤方:土瓜冶,以水银、胡粉、青羊脂分等,和傅面上,日二,有效。(卷四,P.109)分等,其用法与今“等分”相近,然文字互易,且今世又无“分等”之说。故今人往往惑于今例,以为古人亦不当用“分等”,因而在整理、引用(医心方)、敦煌医书时,多将“分等”…  相似文献   

11.
陈士铎和他的三部书《石室秘录》四卷、《百病辨证录》十四卷、《洞天奥旨外科秘录》十六卷,署名作者都是陈士铎,故人称“陈氏三录”。不过《石室秘录》的“录”原作“纂”。陈氏,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活于清·康熙年间,但生殁日无考,唯知其享年八十余岁。嘉庆八...  相似文献   

12.
陈筱宝(1872-1937),号丽生,别署云龙。浙江海盐人,妇科名家,被誉为民国时期海上“四筱”之一。陈氏习世医,秉家学,师承申江妇科名医诸香泉。年甫弱冠,在浦东塘桥善堂施诊;而立之年,得宋陈素庵《妇科医案》手抄残本,研读苦学陈氏精微,遂以妇科誉满沪上。陈筱宝擅长色诊,对病史询问亦极为重视;施治中,主张以保护元气、滋养营血、疏调肝木为准则,对中年妇人尤以治肝为先;处方用药则力求平和,反对峻药快攻。陈氏并强调,通瘀宜和化,行气宜疏达,清不用苦寒,温不用香燥。曾撰有《医事散记》四卷,长子盘根、次子大…  相似文献   

13.
孙晓生 《新中医》2011,(8):153-154
1《本草从新》简介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本草从新》为清·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人)所撰。全书总为6卷,每卷又分上、中、下3卷,共计18卷;收载药物672种,另有附药48种,合计720种。卷首为“药性总义”,后分草、木、果、菜、谷、金石、水、火土、禽兽、虫鱼鳞介、人,共11部51类,其分类方法基本同《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14.
四、唐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指孙思边《千金翼方》卷9、卷10之《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亦即《瓣伤寒》基本相同,所异者如下:(一)无《辨脉》《平脉》《伤寒例》;(二)将太阳病将分散重编。(三)唐本《伤寒论》六经病校来本六经病多出三条一方,可补来本之闲,即: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枝枝汤第一)、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北乃汗之洞上)、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麻黄汤法第二)和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峭汤方(柴胡汤法第四)。(四)唐本《伤寒论》宜忌篇卿“可”与“不可”篇)较宋本多出如下诸条…  相似文献   

15.
惊风病是儿科四大要证之一。本文通过总结宋金时期医家对惊风的论述,试图阐明:宋金时期是该病认识史上的主要时期,宋金医家在研讨该病的诊治理论上做了巨大贡献。宋以前,痫证概念的范围很大,将绝大多数发搐性疾病囊括于内,惊风病证亦在其中。长期以来,有惊风病患而无惊风病名。从现有文献看,惊风病名首见于《幼幼新书》中引录的宋以前撰写的《玉诀》、《石壁经》两部论著中,文中述及惊风、急惊、慢惊等病名并列有症状。当然,较之宋金时之论述,颇感简朴。宋金时期,医家们对急慢惊风以大量篇幅加以  相似文献   

16.
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宗的宗庙,是仅次于皇城的另一处重要场所。南宋太庙是南宋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据宋·王应麟《玉海》卷一“行在所”载:“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高宗在平江(今苏州)将还临安(今杭州),始命有司建太庙”。又据《咸淳临安志》卷三“太庙”条载:“太庙,在瑞石山之左。绍兴四年,诏宋侯梁汝嘉造,因太常少卿江端友之请也。正殿七楹,分十三室。  相似文献   

17.
《中医研究》2014,(8):F0004-F0004
《本草蒙筌》亦名《撮要本草蒙筌》《图象本草蒙荃》,乃明代医家陈嘉谟撰著,成书于公元1565年。书凡十二卷,卷首载历代名医图说及药物总论(其中名医图说为后人所增)。卷一至卷十二,分述诸药,  相似文献   

18.
陆以湉(1802~1865),字敬安,号定甫,浙江桐乡县人。生于嘉庆六年(公元1802),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进士,先后为台郡教渝、杭州教渝,咸丰十年(公元1860)太平军攻占杭州,遂辞官还乡,以训蒙糊口,后专攻医术,活人无数,医名远播。陆氏一生著述颇丰,医书计有两种:《再续名医类案》和《冷庐医话》。《冷庐医话》共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至卷五论病,记述历代名医对各种病症的治验医案,推究病症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得失。全书心气平和,立论公允,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本文就书中体现三因制宜的医案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明人张时彻,字惟静,号东沙,浙江鄞县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生平著述《芝园定集》、《明文苑》、《明文范》、《善行录》等;兼通医学,编著《摄生众妙方》十一卷、《急救良方》二卷行于世。  相似文献   

20.
程洁 《西部中医药》2009,22(7):33-34
惊风即惊厥,是小儿最常见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具有频繁抽筋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 1 历代对小儿惊风的认识 惊风一名,首见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的理论对小儿惊风进行了论述.<古今医鉴>将惊风归纳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和惊、风、痰、热四证.<婴童百问>和<证治准绳>中又将惊风分为急、慢惊风和慢脾风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