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219-1220
文章就《伤寒论》中的心悸一症,根据心悸发生病因病机之不同,进行了详细的症候分类及阐述,从而揭示了张仲景对各种原因所致心悸的不同治则治法,反映仲景辨证施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伤寒论》治悸的遣方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伤寒论》涉及"悸"相关经文进行归纳,统计分析"悸"相关字词的出现频数,治悸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频数≥3前11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结果《伤寒论》中与"悸"相关经文有18条,治悸方剂14首,共运用了26种药物。结论:仲景治悸重视温心阳、化水饮,八法中尤重温补法,并开创了和法治悸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心悸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早研究心病的文献之一,作者对论中所提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心阳不足之悸证,心阴心阳两虚、脉结代、心动悸证,中阳不足,心脾两虚之心悸证,肾阳亏虚,水气上逆凌心之心悸证,胃虚饮停、上逆犯心之心悸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和目前临证运用。并认为,对有关条文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外感、病中及误治所为,对心悸辨治也不可局限于上述条文。强调全面理解原文精神,临证应以辨证为要  相似文献   

4.
眩为眩晕;冒者通帽,盖也,蒙也,首如蒙物而晕。眩冒并称,即头目眩晕如蒙物。《伤寒伤》中有关眩冒症者条文凡12条,内容涉及太阳、少阳、阳明诸经之病。证有虚实之辨,阴阳之分;治有补泻之异,塞温之别。下面就此作一探讨。 1 眩冒之辩证 1.1 因实之眩冒 1.1.1 风阳上扰之眩冒……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论》心悸证治探析.即心阳虚致悸;心阴阳两虚致悸;心脾不足气血两虚致悸;阳气郁遏致悸;太阳病误用泻下致悸;少阳中风误用吐下致悸;少阳伤寒误汗致悸;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致悸;心阳虚水停下焦致悸;胃阳不足饮停干中致悸;太阳病水停中焦致悸;少阳病水停心下致悸。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7.
眩晕一证有多种称谓,如因头晕而致眼花的,叫“颠眩”;因眼花而致头晕的,称“目眩”;头昏重而眼黑发花的,谓“眩冒”。《伤寒明理论》云:“眩也,运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论之眩运者,有论之眩冒者。运为运转之运,世论之头旋者是矣。冒为蒙客之冒,世论之昏迷者是矣。”可见眩、晕、冒三者,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总属头晕眼花、站立不稳之意,而一般多以眩晕并称。临床上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如体虚、肝风、痰气及精神刺激等。《伤寒论》中所出现的眩晕可分为阳虚水泛,热扰清窍,阳气被郁,浊气上攻,阴竭阳脱,清阳不升,虚阳…  相似文献   

8.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常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1]。心悸属于一种自觉症状,发病时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如心慌。《伤寒论》中首次出现心悸病名,称之为"心动悸"、"心中悸"及"心下悸"等,并对心悸的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作了详尽的论述。现对《伤寒论》中临床常见的心悸证型作如下总结。1心阳不足证心阳不足之心悸,面色苍白,自汗气短,形寒肢冷,  相似文献   

9.
失眠也可从六经辨证。太阳辨治:卫强营弱致失眠,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膀胱蓄水致失眠,治以五苓散。阳明辨治:热扰胸膈致失眠,治以栀子豉汤,胃热失降致失眠,治以调胃承气汤;邪热结肠致失眠,治以大承气汤、少阳辨治:胆郁化火致失眠,治以小柴胡汤等。三焦失枢致失眠,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太阴辨治:寒湿停聚于中焦,治以理中汤加味。少阴辨治:阴虚阳亢致失眠,治以猪苓汤;阳虚阴盛致失眠,治以四逆汤加味。厥阴辨治:肝失所养,相火亢盛,肝火上逆.上扰心神致失眠.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  相似文献   

10.
罗迪  曾丽娟 《光明中医》2010,25(2):188-189
《伤寒论》中,胸满是疾病六经传变中的一个较常见病症,本文通过分析胸满症的病机及其治法,初步揭示出张仲景对胸满症辨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12.
《伤寒论》中凡与“悸”症状有关者共14条,方剂9首,涉及太阳、少阳、少阴等经及心、脾、肾诸脏,把握“悸”之辨证论治规律,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悸”之种类在《伤寒论》中,“悸”,多以病位定名。一曰心悸指患者不因惊吓,自觉心跳,自慌,悸动不安。属心脏本身的病理性跳动,故名心悸。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将心悸的诊治纳入六经病的整体辨治当中,文章根据六经的生理特点、六经与心脏的联系、他脏与心脏的联系,从六经角度深入探讨心悸的成因及治疗。太阳心悸多因太阳病误汗、误下等原因导致,治当扶养正气、阴阳双补、补气养血、温阳散水;阳明心悸多因阳明病津气耗伤、阴不敛阳、心神被扰所致,治当清邪热、益气阴;少阳心悸多因少阳枢机不利,治当和解少阳;太阴心悸多为伤寒里虚、中焦虚寒、心脾不足、心无所主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调和气血;少阴心悸多责之阳虚水盛,治当温阳利水;厥阴水厥所致之心悸,治当温化水饮。从六经角度深入探讨心悸的成因及治疗,可为经方治疗心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毛文晴 《陕西中医》2010,31(8):1036-1038,1061
目的:《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腹痛辨治思路的比较。方法:以临床经验结合参阅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结果:仲景学术思想的完整性,兼容性;同时《金匮要略》在腹痛脏腑辨证及妇人腹痛证治方面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王钟 《河北中医》2004,26(3):229-230
悸,心动也。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西医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等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17.
18.
董莉 《江西中医药》2002,33(2):52-52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自胃中上逆而出的病症 ,在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中 ,不仅对呕吐的病因、病机有全面的论述 ,而且对呕吐的辨证论治更卓有特色。笔者不揣浅陋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1 呕为六经 ,分经论治《伤寒论》以六经为纲 ,对于呕吐一证同样要综合分析 ,辨为某经病证 ,分经论治。如《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中风之“干呕”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风邪 ;治疗阳明腑实之“腹胀满而呕” ,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 ,软坚润燥 ;治阳明中寒之“食谷欲呕” ,予吴茱萸汤温中和胃 ,降逆止呕 ;治疗少阳病之“心烦喜呕” ,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  相似文献   

19.
重阳气是《伤寒论》的基本思想之一。仲景辨治六经病证时,因三阴脏寒之不同,以桂枝、干姜、附子等辛温之品顾护温补阳气,以健阳气之体为本;又针对邪气之有形无形,阳郁于表里、上下之异,采用宣散或消导之法,宣通阳气,以复阳气之用为要。故补阳和通阳是仲景救阳气的两大法门。  相似文献   

20.
探讨张仲景对心悸的辨证论治及其临床意义,认为《伤寒论》最早提出“心悸”病名,对其进行分证施治,指出这种对心悸的辨证论治理论至今对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