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梗阻性黄痘胆道感染患者术后MODS的机制和防治策略.回顾分析近15年手术治疗的299例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痘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因胆道感染出现SIRS者101例(33.77%).SIRS者术后易发生MODS(P<0.01).MODS中胃肠功能衰竭最常见(53.43%).术后共发生MODS73例(24.42%),MODS患者死亡率为43.83%.SIRS至MODS是一连续过程,这一过程的本质是SIRS,降低梗阻性黄痘患者手术后MODS,需要:预防胆道感染、早期认识SIRS,手术应择期在SIRS缓解后内环境稳定时进行;降低胆红素水平,控制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2.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根据肿瘤起源及胆道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及高位胆道梗阻,分别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壶腹部周围癌及肝门部胆管癌等。胆囊癌和肝十二指肠韧带肿瘤病灶浸润、堵塞胆道,同样也可引起梗阻性黄疸。[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胆囊癌侵袭能力强,就诊时有20%~40%出现黄疸,在晚期胆囊癌黄疸发生率高达90%。梗阻性黄疸是胆囊癌较突出的临床问题,这种恶性胆管梗阻如不能解除,常由于进行性胆道梗阻并胆管炎致肝功能衰竭而加速死亡,预后很差。因此对于胆囊癌并胆道梗阻的病人应持积极的治疗态度,即使不能做到治愈性切除、姑息性手术,也应解决胆道梗阻性黄疸所导致的肝损害和全身性影响,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胆管癌、胰头癌及胆囊癌侵犯胆管起病隐匿,常常表现为无痛性黄疸。就黄疸增长速度而言,肝门部胆管癌最迅速,胆管中下段癌与胰头癌有胆囊肿大缓)中,则较缓之,胆囊癌侵犯胆管需要一定时间。长期以来,国内外同行对此类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否有必要在术前减黄以及减黄后择期手术时机的选择等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就上述问题谈谈我们的观点与体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 (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的临床效益。 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1966-2010年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Embase、Cancer lit等数据库,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信息并评价文献质量后交叉比对,评价指标包括总体病死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有8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累积样本含量728例。与直接手术组相比,PBD总体病死率(OR 1.08,95%CI 0.68~1.73,P=0.7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OR 1.72,95%CI 0.86~3.45,P=0.1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 0.6,95%CI 0.35~1.03,P=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BD操作本身的并发症抵消了其可能的临床益处,目前临床需慎重开展。 相似文献
6.
7.
8.
9.
恶性梗阻性黄疸容易引发胆管炎,发生率在8%~19%,其中壶腹癌的发生率最高。研究发现,肿瘤破坏了壶腹部的结构和功能,使肠道中的细菌通过壶腹反流引发胆管炎。恶性梗阻性黄疸使胆道压力增高,影响肝脏细胞的分泌,容易产生不含胆红素和胆盐的无色胆汁。出现白胆汁的病人预后更差,死亡率明显增高。恶性疾病引发的胆道梗阻往往是完全性梗阻,胆道内导管压力明显增高,增加了胆血反流和内毒素血症,同时增加了彻底、有效胆道引流难度,比良性胆道梗阻更严重,甚至采取手术引流后也难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效果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行胆道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减黄效果。方法1994年1月至2007年4月对成都军区总医院516例病人以普通探头作引导进行胆道穿刺引流,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穿刺置管成功率97.1%,一针穿刺成功率72.3%,带管时间平均18.4d,术后胆汁引流量平均420mL/d。并发症发生率0.58%。结论所穿刺胆管应该为Ⅱ级以上,最好为Ⅲ级胆管,要避免对左右肝管进行穿刺;所穿刺胆管直径应>0.4cm;16~18G针适用于直径0.4~0.5cm胆管,6F针适用于直径0.5~0.6cm胆管,直径>0.6cm者可选用7F针;置管深度>5cm,同时以胶布粘贴并缝扎可切实固定管道,辅以术后适当减少活动可保证引流管不会脱落;非穿刺探头引导更有利于操作。 相似文献
11.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的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包括肝门部胆管癌、中段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等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受阻。由于此区域的肿瘤早期诊断困难,解剖部位毗邻肝门区与胰十二指肠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我院1976~1990年间手术治疗的54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其中合并胆系感染者43例,43例中有33例是因急性胆管炎而就诊。在感染情况下,一期根治性手术死亡率为30.2%(13/43),明显高于非感染者,P<0.01。故对病变可切除者以引流消炎后二期行根治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13.
14.
15.
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联席会议(SCCM)提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概念,将炎症反应的认识从实验研究水平推广到临床。SIRS的最严重后果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本文旨在探讨梗阻性黄疸病人手术后MODS的机理和防治策略。临床资料1.病例资料:1983年1月~1997年9月共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病人308例,男199例,女109例,平均年龄55-78岁。2.诊断标准:参照1991年ACCP和SCCM的定义的诊断标准诊断SIRS。MODS包括早期… 相似文献
16.
梗阻性黄疸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高胆红素血症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致使患者手术耐受性下降,危险性增加,手术前行胆道引流能否改善梗阻性黄疽动物模型各脏器的病理、生理状况。方法通过对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分别采取术前胆道引流及非胆道引流观察。结果引流组解除梗阻后两周与模型组比较CREA、TBIL、DBIL改善,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但电解质紊乱,TP、ALB继续下降,各脏器的病理变化与模型组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期内体外引流并未明显改善各脏器功能及病理状况,反而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增加逆行感染,对病人治疗及预后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17.
胆道支架与外科分流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我国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明确诊断时常失去手术根治时机。其姑息性治疗主要包括传统外科分流术和介入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对这2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尚缺乏统一标准,查阅文献,目前仅国外有一些报道。我们旨在比较胆道支架置入术与外科分流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治疗的优缺点,探讨临床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自70年代许多报告证实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行经皮胆道引流(PBD)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效果以来,PBD的应用与日俱增.但早期报告缺乏对照,结果比较不统一.作者对3年内连续经治的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病程进行评定,以确定术前PBD的效果.对象和方法:1979~1982年,有50例良性与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HC),并随机决定是否需行术前PBD,根据PTHC结果确定手 相似文献
19.
急性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与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关系董晓强,陈易人,胡振雄,仲明根,汪良,丁晓林采用急性胆道梗阻和胆道感染动物模型,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etivatingfactorPAF)与胆道感染、梗阻所致的脓毒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作者前瞻性调查了230例危重病患者,根据危重病患者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症状,分析SIRS到MODS的渐进发展过程,探讨治疗策略。结果显示:患者转入加强医疗病房(ICU)时,SIRS患病率71.3%,病死率18.9%。230例患者中,65例发生MODS(28.3%),死亡33例(50.8%)。非感染性SIRS、全身性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MODS患病率依次为22.8%,61.1%和85.7%,而病死率依次为11.4%,30.6%和50.0%。作者认为,早期诊断SIRS,并积极调控机体炎症反应,可能是改善危重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