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其中左室IVT9例,右室IVT4例。9例左室IVT中6例消融成功;4例右室IVT中位于右室流出道的2例消融成功,另2例失败,其中1例消融后VT发作频率明显减少且药物易于控制。随访3~22个月,1例术后1月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是治疗I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其中左室IVT9例,左室IVT4例。9例左室IVT中6例消融成功;4例左室IVT中位于右室流出道的2例消融成功,另2例失败,其中1例消融后VT发作频率明显减少且药物易于控制。随访3-22个月,1例术后1月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是治疗I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道5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疗效。 方法:5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4 例,左室特发性室速1 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 结果:3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和1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成功,1 例右室特发性室速好转。4 例成功患者随访4~28 个月无复发,1 例好转患者消融后仍有室性早搏,但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 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率高,在体表心电图和影像解剖定位指导下,激动标测与起搏标测的结合是寻找消融靶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对起源于左室间隔部的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采用激动标测法或窦性心律下直接标测Purkinje电位(P电位);对特发性右室室速(IR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25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VT,ILVT消融的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IRVT消融靶点在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及游离壁,24例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安全,可作为治疗I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病例的疗效观察,探索射频消融术(RFCA)作为非药物性治疗方法治疗IVT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3例IVT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4例,术前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以上。采用心内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两种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消融靶点。射频消融均采用温度控制方式进行,温度上限为60℃,功率上限为50W。成功标准为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再诱发。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诱发出心动过速者均消融成功,总成功率为92.3%。其中5例右室特发性室速中4例消融靶点位于流出道间隔部,1例位于流出道游离侧;7例左室特发性室速中5例消融靶点于左心室间隔中下部,1例左心室流出道,1例近心尖部未能稳定诱发心动过速,术后不能诱发,但随访二月时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再次行消融取得成功。成功病例中术后未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随访半年未见再发室性心动过速。另外1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出心动过速者经采用起搏标测,仅10导联相吻合试行消融,术后一个月再发室性心动过速。所有病例术中未出现心包填塞、房室传导阻滞等手术相关性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IVT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可以作为IVT非药物治疗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孙朝阳  王东  陈进业  沈桂冬 《河北医学》2013,(12):1790-179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0例,行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abl ation。RFCA)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其中19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和流出道。11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28例即刻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93.3%,2例患者经再次消融,均获成功。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和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1年1月~2007年5月诊断为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的37例和左室特发性室速26例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和随访复发的情况.结果 3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33例,成功率为89.19%,复发2例,无严重的并发症.左室特发性室速26例患者经射频消融治疗手术,成功消融24例,成功率92.31%,1例复发.二者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及严重并发症无差别.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和左室特发性室速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3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0例,致心律失常右室性心肌病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起搏标测和(或)激动标测,致心律失常右室性心肌病采用Carto系统标测.平均随访28±17月,观察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①射频消融治疗即刻成功率90.9%(30/33),失败3例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远期成功率87.9%(29/33),复发1例为致心律失常右室性心肌病;②所有成功病例在消融过程中均有心室反应;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高;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反应可能是成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技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发作IVT时的体表 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 ,采用激动标测或 (和 )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 ,对起源左心室间隔部的IVT寻找Purkinie电位 (p电位 ) ,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 11例呈RBBB图形伴电轴左偏或重度右偏 ,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 ,10例找到p电位。 7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不偏或右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出道 ;1例为LBBB图形伴电轴左偏 ,靶点在右心室流人道。l例IVT同时起源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和游离壁 ,l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先消融房室结双径路 ,再行ILVT的消融。 1例右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RVT)消融虽未立即成功 ,因延迟作用 3周后心动过速消失。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未出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存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IVT临床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安全 ,应作为首选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5例右室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用7F EPT温控大头电极导管进行消融,心动过速时在右室后间隔标侧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以温控50~55℃、功率30~35W放电。3s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然后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作为消融终点。术后口服Aspirin0.1g/d1个月。结果 放电消融5s内心动过速终止,巩固放电40s,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无明显改变。术后心室S1S2程序刺激,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上述刺激,均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随访4~22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1)在右室后间隔也能形成类似于左室后间隔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标测到明显提前的P电位处消融容易获得成功。(2)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在心动过速时也有典型的体表心电图特征。(3)此型室性心动过速应与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