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非杓型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清晨顿服缬沙坦80mg,观察组晚间服用缬沙坦80rag。给药8周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O.05),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18.8%和46.8%,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间服药缬沙坦可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荆珊  王鸿懿  孙宁玲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33-135,139
目的探讨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6个月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和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1例,随机分为早晨服药组(n=230)和晚上服药组(n=230),分别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1片/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时测量24 h动态血压。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的达标率分别为91.8%(202/220)和91.5%(206/225)。24 h动态血压监测表明,治疗后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共190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早晨服药组104例,晚上服药组86例,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转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均能够明显降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室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能显著降低夜间血压水平,纠正异常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联合使用长效降压制剂对伴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90例2级和3级伴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氯沙坦100mg组、氨氯地平10mg组和氯沙坦50mg合用氨氯地平5mg组,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进行血压监测,同时测定各组尿素氮、肌酐、血清、尿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服药6周后,联合用药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值、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和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有17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显著多于对照,氯沙坦100mg组和分别有(4例)和氨氯地平10mg组(6例)(P<0.01);联合用药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下降值均高于单一用药组(P<0.01).结论 长效降压制剂联合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降压效果更好、降压平稳,更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阮锡勇 《吉林医学》2012,33(33):7220-722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1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A峰值与二尖瓣E峰值的比值(A/E)增大,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昼夜节律者更容易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i103例经规律治疗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分为48例杓型组和55例非杓型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二维超声及SRI检查。结果:两组24h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左室心肌收缩应变率(S-Sr)显著低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未改变时就已出现左室局部收缩功能降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血压负荷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67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①LVH组较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显著增高;②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白昼舒张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无LVH组;③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无LVH组,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P<0.001);④正常对照组和无LVH组的非杓型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和LVH组之间非杓型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并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重要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于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对60例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证实属于非勺型Ⅱ~Ⅲ级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早晨服用氨氯地平片(络活喜)和缬沙坦片(代文),治疗组早晨服缬沙坦晚上服氨氯地平片,总疗程为4周,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各时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用药前(P<0.01);治疗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晨峰血压升高程度、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清晨脉压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组血压昼夜变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用药降压效果显著,早晚分次服药较早晨顿服两种药能更有效控制非勺型高血压,可以更好地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90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均P< 0.01);非杓型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均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能促进了左心室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阶段慢性肾脏病(CKD)患者24 h血压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的CKD患者362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5组:CKD1期组101例、CKD2期组83例、CKD3期组90例、CKD4期组56例、CKD5期组32例。采用携带式动态血压仪监测各组患者动态血压指标、昼夜节律,同时测量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CKD4、5期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均高于CKD1~3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中,深杓型、杓型、非杓型及反杓型血压者分别占1.9%(7/362)、19.1%(69/362)、54.7%(198/362)、24.3%(88/362);CKD1~2期即可见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模式。非杓型、反杓型患者n-SBP、n-DBP、夜间脉压均高于杓型患者,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均低于杓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尿微量清蛋白>300 mg患者24 h-SBP、24 h-DBP、d-SBP、d-DBP、n-SBP、n-DBP均高于24 h尿微量清蛋白<30、30~300 mg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肾功能恶化进展,CKD患者血压水平逐渐上升,以非杓型、反杓型血压模式为主,且早期即有昼夜节律异常表现;随着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升高,收缩压及舒张压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方法:对120例高血压伴鼾症患者同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多导睡眠监测(PSG),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组共3组,观察并比较3组基线资料、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根据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分组(杓型组、非杓型组),比较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结果:(1)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高于轻、中度组(P〈0.05),偶测收缩压(cSBP)高于轻度组(P〈0.05)。(2)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aO2)同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呈负相关。AHI与偶侧舒张压(cDBP)呈正相关。(3)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状况进行分组,非杓型组占全部患者的68.3%,随着OSAS病情的加重,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比例增多(P〈0.05)。杓型组minSaO2、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nD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患者(P〈0.05)。结论:频繁缺氧在OSAS患者舒张压升高中的作用更为显著;OSAS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肖旭  胡卫健 《西部医学》2010,22(12):2212-2213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上午7时服用安博维150mg,治疗组晚上7时服用安博维150mg。给药8周后复测ABPM。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对照组较实验组下降明显(P〈0.01)。两组治疗前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血压下降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肾性高血压,安博维晚上服用,可以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54例,非杓型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24h SBP、24h DBP、昼间SBP、夜间SBP均明显高于杓型组,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杓型组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重量(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杓型组有着显著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对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曹锐红 《吉林医学》2009,30(17):1902-1904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10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多导睡眠仪监测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53例),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23例),高血压合并中重度OSAS组(26例),观察各组的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高血压合并中重度OSAS组、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加剧了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升高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应重视对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仪监测100例老年EH患者的ABPM,彩色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CAS者为研究组,无CAS者为对照组,研究ABPM参数与CAS之间的关系。结果: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血压曲线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占66.0%;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的动态脉压,日间脉压和夜间脉压[分别是(53.5 6.8,53.7 7.5和53.6 8.3)mmHg]均较对照组[分别是(48.9 8.1,48.1 10.8和48.5 9.8)mmHg]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05)。CAS的总发生率是64.0%,而杓型组中CAS的发生率是53.0%,非杓型组是68.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后,脉压(PP)增大与CAS的发生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者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结合24小时平均血压(24hMBP)分析探讨接受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125例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结合24小时平均血压和昼夜节律,将患者分为:正常24hMBP(达标)杓型组(正常组);2、异常24hMBP(未达标)杓型组;3、异常24hMBP非杓型;4、正常24hMBP非杓型组。结果 24hMBP异常90例(72.0%),昼夜节律异常106例(84.8%)。其中:正常24hMBP勺型2例(1.6%);24hMBP正常非勺型17例(13.6%);24hMBP异常非勺型73例(58.4%);24hMBP正常非勺型33例(26.4%)。合并肾脏疾病比例:异常24hMBP两组均高于正常24hBP组;合并糖尿病比例则随组间昼夜节律异常程度的加重而增高,正常24hBP非勺型组最高; CCB 的应用和每早一次的服用时间比例,正常24hBP非勺型组亦高于前两组,(P<0.05)。24hMBP异常勺型、24hMBP异常非勺型、24hMBP正常非勺型3组24hMSBP分别为:(146.9+13.4)、(143.3+12.0)、(124.4+5.3)mmHg; SBP昼夜差值百分数分别为:11.7+2.6、-2.4+7.3、-4.2+7.3。24hMBP正常非勺型与24hMBP异常勺型组相比,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无变化,其昼夜节律的异常主要是白昼平均收缩压(dMSBP)明显降低所致。该组中有3例nMSBP正常,仅因dMSBP低于正常的nMSBP而成为非勺型,最低一例dMSBP为116mmHg。结论 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住院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较高,合并糖尿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每早一次的服药方式等是均为其影响因素。合并肾脏疾病主要影响24hMBP。 结合24hMBP水平和昼夜节律的构成进行血压昼夜节律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处理可能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过程中,血压昼夜节律的关注度日渐升高。本人通过针刺人迎、曲池、合谷及足三里4组穴位,观察1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对比发现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由治疗前的非杓型转变成了正常的杓型血压。结果提示:针刺对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有纠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BPL)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1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是否有靶器官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和靶器官损害组(B组),并对两组的BPL及血压昼夜节律进行分析.结果 B组的BPL,尤其是夜间BPL以及血压昼夜节律较A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 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降低血压负荷值,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值,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8.
李辉  李晓华 《疑难病杂志》2012,(12):908-910
目的探讨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变化。方法对95例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监测指标:血压平均值、脉压平均值、血压负荷、血压昼夜节律。结果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白天、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分别为30%和36%,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分别为28%和32%;治疗后分别为降至4%、3%和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异常(非勺型)者高达81.1%(77/95)。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昼夜节律由非勺型转变为勺型仅占19.5%(15/77)。结论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降压药物治疗后全天血压均值和血压负荷均有显著降低,夜间血压下降率也明显增加,但只能使部分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正常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增高对原发高血压患者的预测价值,以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有无相关性。方法:选取在门诊健康体检中首次查出血压增高者138例,另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血压正常者120例作对比。按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水平将两组对象再分为3组,即甲组为RHR〈70次·min-1,乙组为70次·min-1≤RHR〈80次·min-1,丙组为RHR≥80次·min-1。对门诊初次查出血压增高的138例患者,继续跟踪检查24 h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结果:(1)初筛血压增高组RHR为(78.24±9.13)次·min-1,较正常对照组RHR的(70.56±10.05)次·min-1显著增高,而且RHR≥80次·min-1的患者在初筛血压增高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动态血压结果:初筛血压增高组除12例患者总平均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外,其余患者平均血压均增高;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比例越来越低,即血压曲线呈杓型的比例在减少,非杓型和反杓型的比例在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增高可作为预测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因子,且与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