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保护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0年6月1 328例脑保护下行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1328例患者均顺利将脑保护装置于颈动脉人颅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的狭窄率为(88.2±6.7)%,治疗后为(19.2±11.1)%,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明显减轻(P<0.01).其中768例患者进行了平均1年随访,无1例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脑保护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巢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1.7%,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1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3例,血压下降15例,血管痉挛7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各1倒。随访3个月-1年,共有9例复查了DSA,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预防致死性中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管行主动脉弓、颈动脉、椎动脉、颅内血管造影,于颈动脉狭窄处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所有支架置入准确位置,患者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少数患者有短时间轻度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因此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1].2008年11月,我科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1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阳纲要  武衡  谢明  林百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8):1260-1261,1267
目的 总结在使用脑保护装置下进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置入前全部通过狭窄释放脑保护装置,37例病人随访2-23个月。结果37例病人支架置入成功,脑保护装置全部收回,5倒病人出现术中心动过缓,3例病人血压下降,1例术中TIA发作、2min后症状消失,1例术中血管轻度痉挛、经罂粟碱治疗后恢复,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人随访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使用脑保护装置能提高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3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前狭窄为(76.15±15.11)%,术后狭窄为(3.69±3.0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8-12个月,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偶尔有头晕,1例症状改善(DSA显示多段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显影差)。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缺血症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41-543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在症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方法:对671例缺血性脑血管(脑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进行分析,其中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57例,颈动脉支架置入496例,高颈动脉段及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39例(M_1段72例,M_2段3例)。基底动脉支架置入2例,大脑后动脉放置支架1例,椎动脉支架置入76例。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月内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59例,症状无明显变化44例,加重3例。其余无法随访。1例基底动脉支架置入后CT复查小脑有散在的出血,经治疗后康复。1例椎动脉V4段支架置入后患者出现闭锁综合征,4d后死亡。1例颈动脉支架置入球囊后扩张支架移位,内膜轻度撕裂,有血液外渗,经立即降血压及压迫止血10min后,渗血停止。3例大脑中动脉及1例颈内动脉C6段支架置入后出现出血,2例行手术治疗。存活留残。2例死亡。1例颈动脉支架术后出现同侧大面积脑梗,植物生存。结论:1脑血管支架置入创伤小、恢复快,病人几乎无痛苦。2效果明显,短期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脑血管支架置入存在风险,而且越往颅内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3,(2):193-19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的78例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随访治疗1年后的患者主要症状和颈动脉狭窄变化以及死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78例CAS中,3例CAS失败转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例术后并发脑出血死亡,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治疗后恢复。74例CAS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死亡2例、脑卒中再发3例,严重心肌梗死发作3例,经冠脉支架治疗康复。36例经颈动脉超声复查,1例手术侧并发了再狭窄。结论:CAS是安全有效地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之一,但治疗效果与术者的手术操作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疗效。 方法 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39个目标血管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成型术,并发症可控,术后动脉狭窄程度从(74.6±13.7)%降至(18.1±9.6)%,中长期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满意。 结论 颈动脉支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分析3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使用脑保护装置下行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症状和狭窄率的变化及发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36例患者的支架成形术全部成功,头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颈动脉管腔狭窄率由术前的(85.24±11.54)%降至(8.13±4.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内未发生严重缺血性不良事件,2例出现轻微梗死灶,但无神经系统后遗症。脑保护装置获取血栓物10例,占27.8%。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有效,疗效肯定。使用脑保护装置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且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支架放置均准确,19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到正常,5例狭窄程度减少90%,2例减少70%,10例术中使用了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梗死区出血,其他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应用SMART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17例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SMART(shape memory alloy recoverable technologystent)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颈动脉狭窄大于 5 0 %或有内膜病变的患者 17例行SMART支架内置入治疗 ,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部分行颈部超声检查。手术采用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  17例手术操作顺利 ,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治疗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消失 ,残余狭窄均 <5 0 %。无症状脑梗死 1例 ,无死亡。结论 应用SMART支架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146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回顾1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所有146例患者均经系统随访,期限为1-22个月,发生穿刺部位血肿8例,占5.6%,假性动脉瘤2例,占1.4%;颈动脉窦反应24例,占16.4%;高灌注综合征4例,占2.7%;缺血性脑卒中5例,占3.4%;无脑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正确的术前评估,手术中正规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血栓保护伞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效果。方法:19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时采用血栓保护伞,首先将血栓保护伞通过狭窄部位并释放,然后进行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脑栓塞发生情况,大体观察回收支架。结果:19例血栓保护伞放置及支架成形均成功实施,回收的保护伞中13个发现碎片组织,无手术死亡及血栓栓塞并发症,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使用血栓保护伞可能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采用多支架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笥颈内动脉狭窄1例。方法:采用2个球囊膨胀支架及1个自膨胀支架治疗1例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串珠样狭窄从颅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到颅内海绵窦段,长约82mm。结果:一次性植入3个支架,成功进行血管成形,患症状消失,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5个月血管造影随访显示支架植入段血管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39-41+46+169
目的探讨急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夹层形成的效果、安全性及急性创伤性颈内动脉夹层的手术适应证。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11例接受急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急性创伤性颈内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CTA、术前及术后DWI+MRI脑血流灌注分期、TICI血流分级、NIHSS评分,评价其疗效、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手术相关适应证。结果11例患者均有明确头颈部外伤史,患者术后血流灌注均明显改善。结论急诊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创伤性颈内动脉夹层是安全有效的。影像学评估血流灌注不足达Ⅱ期或血流灌注不足伴缺血症状发作或狭窄程度大于70%,均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颈动脉狭窄17例,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10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3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3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13个月(平均9.3个月),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10例患者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TCD、DSA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48例,实施狭窄段置入自膨式支架(WALISTENT或SMART),12例行后扩张,11例使用滤器装置,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以及影像学的改变。结果 2例手术失败未能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并发脑出血1例,脑栓塞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除1例脑出血死亡外,其余2例治疗后恢复;其余43例患者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1~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出现复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可行性好,近期疗效肯定,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单侧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后对脑血管储备能力( CVR)影响。方法经确诊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患者79例,将侧支循环开放分为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及颈内-外动脉(ICA - ECA)开放,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类型患者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前与术后颅内血管血流及 CVR 变化。结果TCD 显示术后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 CVR 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内动脉狭窄患侧的 CVR 按照不同侧枝循环开放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ACoA + PCoA + ICA - ECA > ACoA + ICA - ECA > ACoA > ACoA + PCoA> PCoA + ICA - ECA > PCoA > ICA - ECA,支架术后 CVR 均恢复正常范围,不同侧枝循环开放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 TCD 可以检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颅内血流变化,观察不同侧枝循环开放患者支架置入前后 CVR 改变,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和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颈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6例(狭窄≥50%,NASCET法测定),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26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有一例出现术中癫痫发作,7例出现术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有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症。均经治疗后恢复,无一例出现脑梗塞、TIA,术后随访6~12个月。颈部血管超声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