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ASA I-II级,年龄33-60岁,随机均分为2组:G+E(全麻+硬膜外)组和G(单纯全麻)组。均采用超前镇痛和PCIA。观察术后48h内(2,4,8,24,48h)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8h G+E(全麻+硬膜外)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术后24h内PCA按压次数G+E(全麻+硬膜外)组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G+E(全麻+硬膜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G(单纯全麻)组(P〈0.05)。结论:胃癌手术时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加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纤维蛋白溶解(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施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抗原性(PAI-1Ag)。结果t-PAAg术后72hG组(单纯全麻)t-PAAg水平显著低于E组(连续硬膜外阻滞)和G E组(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P<0.05)。PAI-1Ag在G组麻醉后PAI-1Ag高于E组和G E组(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减少t-PAAg的灭活,明显抑制PAI-1Ag的分泌,有利于促进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军仕  安静  宋红伟  苏孟勤 《癌症进展》2021,19(10):1019-1022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106例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全麻组和复合组,每组53例,全麻组患者采用单纯全麻,复合组患者采用全麻复合TPVB.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术后2、12、24、48 h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后24、48 h两组患者的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镇痛药物总输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指标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患者的SBP、DBP、HR均低于本组术前,全麻组患者的MAP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复合组患者的SBP、DBP、HR、MAP均低于全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2、24、48 h,复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术后24、48 h,复合组患者的PCIA泵按压次数和镇痛药物总输注量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复合组患者的苏醒室留置时间、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全麻组(P﹤0.01).复合组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1).结论 全麻复合TPVB能够提高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使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43例与B组43例。A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且于术后实施自控静脉镇痛;B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且于术后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术后3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患者VAS评分,及术前和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变化。结果:B组麻醉优良率(100.00%)高于A组(86.05%),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3 h、术后12 h及术后24 h患者VAS评分低于低于同期A组(P<0.05);两组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降低(A组:t=35.450 0、7.789 3,B组:t=67.800 6、15.495 2,P<0.05);B组术后3 d患者血清VEGF-C和PEG2含量低于A组(t=34.095 1、7.711 9,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实施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效果良好,镇痛效果良好,降低血清VEGF-C和PEG2含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与B组(单纯全麻组).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与免疫功能状态水平.结果 复合麻醉组与单纯全麻组麻醉效果对比,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两组室性早搏发生率分别为3.3%与10.0%,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出现血压异常5例,心动过速或过缓6例,术后恶心呕吐3例,单纯全麻组出现血压异常12例,心动过速或过缓14例,术后恶心呕吐16例,复合麻醉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IgA水平在术中、术后不同时刻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在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后72 h)时的IgM、IgG水平均高于单纯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可取得与单纯全身麻醉相当的麻醉效果,同时由于减少了全麻药物用量,可有效减少围术期的应激反应,降低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可做为此类手术临床首选的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肺癌根治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轻呼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2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观察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2组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观察组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于行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胃癌根治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麻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6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两组,Ⅰ组硬膜外T8、T9间置管间断注药,再行气管插管全麻,Ⅱ组单纯气管插管全麻,两组全麻用药相同.结果 Ⅱ组比Ⅰ组BP、HR波动大、用药量多、术后镇痛差.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胃癌根治术中安全可靠、麻醉平稳、苏醒快、术后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胃癌根治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麻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6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两组,Ⅰ组硬膜外T8、T9间置管间断注药,再行气管插管全麻,Ⅱ组单纯气管插管全麻,两组全麻用药相同.结果 Ⅱ组比Ⅰ组BP、HR波动大、用药量多、术后镇痛差.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胃癌根治术中安全可靠、麻醉平稳、苏醒快、术后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胃癌根治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麻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6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两组,Ⅰ组硬膜外T8、T9间置管间断注药,再行气管插管全麻,Ⅱ组单纯气管插管全麻,两组全麻用药相同.结果 Ⅱ组比Ⅰ组BP、HR波动大、用药量多、术后镇痛差.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胃癌根治术中安全可靠、麻醉平稳、苏醒快、术后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胃癌根治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单纯全麻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6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两组,Ⅰ组硬膜外T8、T9间置管间断注药,再行气管插管全麻,Ⅱ组单纯气管插管全麻,两组全麻用药相同.结果 Ⅱ组比Ⅰ组BP、HR波动大、用药量多、术后镇痛差.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胃癌根治术中安全可靠、麻醉平稳、苏醒快、术后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对微创腹部肿瘤手术镇痛和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腹部肿瘤微创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和全麻联合TAP阻滞组(G+T组)。G+T组在麻醉诱导后行双侧TAP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定向力恢复即刻、术后2、6、12、24 h患者的疼痛程度。当VAS评分>4时,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给药,记录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与G组相比,G+T组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降低(P < 0.05)。G组中,和切皮前基础值相比,切皮后5min及手术开始后30min的MAP和HR均明显增高(P < 0.05);而G+T组,术中MAP和HR均未见显著性改变(P>0.05)。同时,G+T组在切皮后5 min和手术开始后30 min的MAP和HR均低于G组(P < 0.05)。与G组相比,术后2、6、12 h,G+T组VAS评分显著性降低(P < 0.05)。  结论  全麻联合TAP阻滞能降低微创腹部肿瘤手术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状态,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布托啡诺联合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36例接受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8例.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IA)剂量+背景剂量模式,C组镇痛药物配方为布托啡诺10 mg,E组镇痛药物配方为布托啡诺10 mg+右美托咪定300μg,镇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神经阻滞组(N组)和PCIA组(P组)。N组在麻醉开始前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P组在手术结束后连接PCIA泵,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100μg+昂丹司琼8 mg。记录术后4、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次数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P组比较,N组术后4~24 h静息和活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补救镇痛曲马多的用量更少,术后3天内,每天的最大疼痛评分均更低(P<0.05)。术后48 h内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感染及局麻药不良反应;N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4.0%),P组发生恶心呕吐19例(25.3%),N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术后镇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麻醉自控镇痛(PCIA)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PVB)在肺癌开胸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行全身麻醉下开胸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术后采用PCIA联合PVB)和对照组(仅采取PCIA),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8、16、24 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4、8、16、24 h,联合组和对照组的SBP、DB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联合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24 h的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A联合PVB在肺癌开胸患者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优于单用PCIA,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王超  周新华  罗伟 《现代肿瘤医学》2021,(22):3990-399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及复合麻醉组。复合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经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术后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天、术后2天及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和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值。结果: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术后1天及术后2天时VAS评分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时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多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复合麻醉组患者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低于术前(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高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提供更加显著的镇痛效果,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更少,同时能够保护NK细胞活性,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身麻醉下,不同镇痛方式对超声引导经皮肝癌射频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择期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多模式镇痛组(F组)和阿片药物镇痛组(S组)。对比两组苏醒时间和苏醒即刻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 d、2 d镇痛药的需求次数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血浆TNF-α和IL-6的变化以及术后2天肝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F组苏醒即刻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5)。F组术后第1 d和第2 d镇痛药的需求次数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P<0.05)。F组术后T1、T2、T3时间点上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S组(P<0.05)。F组术后48 h(T4)时肝功能ALT、TBIL指标水平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对于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癌射频治疗的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和局部浸润联合舒芬太尼的多模式镇痛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有效抑制炎性因子,改善患者术后肝功能,镇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周新  胡胜红  王胜斌  陈曦 《癌症进展》2020,(5):479-481,48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患侧ESP阻滞,观察组患者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进行诱导和维持,术中采用喉罩通气,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即刻及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药吗啡的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苏醒即刻及术后2、6、12、24、48 h,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和吗啡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ESP阻滞可以缓解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急性疼痛,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