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钠肽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124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分为A(22例)、B(35例)、C(30例)、D(27例)组.患者入院前,测定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并进行心功能分级.经常规治疗后,出院随访2月,记录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 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脑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A、B、C和D组脑钠肽水平逐步升高,6 min 步行距离逐步减少,心功能分级严重程度逐步提升,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步增大(P<0.05).A、B组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均高于C、D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脑钠肽水平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r=-0.877、-0.925,P<0.05),与心功能分级和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956、0.910,P<0.05).结论:脑钠肽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老年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溶栓治疗后冠脉造影正常和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6例AMI患者均给予急诊溶栓再通治疗,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出院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心脏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情况。结果 66例患者冠脉正常组36例,冠脉异常组30例,前者较后者年轻,男性、吸烟、体胖多见(P<0.05),造影检查时TIMI3级血流多见(P<0.05),ST段抬高总和90 min回落有明显差异(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事的发生明星减少(P<0.05);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显示LVEF明显升高(P<0.05)。结论 AMI急诊溶栓后冠脉正常组患者相对年轻,男性、吸烟、体胖等因素多见,心功能和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伴贫血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78例中、重度心力衰竭(NYHA Ⅲ~Ⅳ级)伴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和治疗组(加用EPO和铁剂治疗),共治疗2个月,随访观察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个月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心功能分级、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内腔直径(LVDd)、左心室的射血分数(LVEF)、血液的血红蛋白表达(Hb)水平、6min步行距离,记录两组无事件生存时间、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肌酐、Hb、BNP、伴随疾病、LVEF及NYHA心功能分级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对照组BNP水平、Hb水平、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D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NP水平、心功能分级、LVDd、LVEF、Hb水平、6min步行距离,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无事件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内的两组患者总体死亡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及动脉栓塞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1年随访期内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联合铁剂治疗重症CHF伴贫血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可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力衰竭恶化入院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晚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血管病变特点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24例与非糖尿病组72例。观察冠脉病变特点及随访12个月的PCI的疗效。结果:①糖尿病组患者冠脉血管多支病变、复杂病变及远端血管病变百分比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致死性心梗再入院率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②非糖尿病组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糖尿病组改善不明显,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前与术后12个月均无明显变化(P>0.05)。③两组手术成功率,心源性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受累范围弥漫而广泛,病变严重和复杂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其远期获益受限;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PCI术仍是安全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美托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的疗效。方法:88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根据口服美托洛尔的最大剂量分为A、B两组:A组45例,美托洛尔最大剂量≥50mg/d,平均(83.4±16.1)mg;B组43例,美托洛尔最大剂量<50mg/d,平均(40.6±8.3)mg。随访半年,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血压、静息心率(HR)、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随访期内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及致命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6min步行距离、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LVS、LVD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两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组LVEF和6min步行距离较B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美托洛尔治疗CHF时尽可能达到最大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如不能耐受高剂量,达到最大耐受量的低剂量维持仍可达到改善心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倪艳  于鸿 《吉林医学》2006,27(11):1393-1394
目的:探讨两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182例ACS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常规治疗,B组常规治疗+辛伐他汀20mg/d。随访观察2组患者首次入院后1个月和1年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再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再入院率),以及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B组初始1个月及1年内的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及再住院率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B组1个月、1年病死率下降分别为3.8%和7.6%,第2、6、12个月血脂监测显示,B组治疗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B组4例出现恶心、食欲欠佳等消化道症状,2例出现转氨酶增高2 ̄4倍。结论:辛伐他汀20mg/d用于ACS早期治疗能有效降低近期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使用复方丹参滴丸≥28 d者入暴露组,28 d者入非暴露组,纳入山东省8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访其出院后复方丹参滴丸的使用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复方丹参滴丸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1 452例心肌梗死患者,完成随访1 210例,失访242例;暴露组207例,非暴露组1 003例;终点事件前三位依次为心血管再入院334例、心源性死亡170例、再梗死95例;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心源性死亡、再梗死的发生率较低(P0.05);回归分析显示中暴露和强暴露是心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抗栓药物治疗是再入院和血运重建的保护因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药物治疗是再入院、急性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年龄是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他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合并2型糖尿病是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他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降低心肌梗死患者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再梗死的风险,使用复方丹参滴丸6个月以上的心肌梗死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接受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不同的吸烟状况是否影响其结局。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队列研究。连续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辽宁省20家医院的ASTEMI患者。根据吸烟状况分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住院时的一般状况、住院及随访期间的治疗情况。主要观察终点及次要终点是随访结束(远期)及住院期间(近期)的全因死亡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对生存曲线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402例患者入选,吸烟组228例,不吸烟组174例,吸烟率为56.7%。吸烟组的年龄小于不吸烟组〔(56.47±10.90)岁vs.(64.86±11.9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烟组的男性比例高于不吸烟组(94.7%vs.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吸烟组的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吸烟组(P<0.05)。不吸烟组3支病变多于吸烟组,1支病变少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的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5.7%,4.8%vs.8.0%,均P=0.19)。两组近期及远期的累积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P=0.08)。年龄〔HR=1.118,95%CI(1.069,1.168),P<0.001〕、体质指数〔HR=1.113,95%CI(1.107,1.219),P=0.02〕、吸烟〔HR=3.549,95%CI(1.305,9.650),P=0.01〕是影响ASTEMI接受PCI治疗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ASTEMI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中,吸烟者更年轻、并发症少及病变轻,但吸烟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与不吸烟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年龄、体质指数及吸烟是影响ASTEMI接受PCI治疗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干预指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血脂、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生活自理能力及有无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80例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抗阻运动干预指导,对照组实施责任护士常规指导。分别在出院前、出院后6个月对患者血脂、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有无复发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血脂值、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阻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脂值、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阻运动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增强心功能,提高6 min步行距离,加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再入院率,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治疗策略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有关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早期治疗策略的选择存在很大争议,高危患者的早期行介入治疗未受重视,文中回顾性分析比较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142例,按早期治疗策略的不同分为早期保守治疗组(60例)和早期介入治疗组(82例),早期介入治疗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造影结果选择进一步血运重建术,随访患者(至少6个月)心源性死亡率和(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主要终点),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因心绞痛再入院的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次要终点).结果在6个月的随访中,早期介入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早期保守治疗组(7%vs23%,P=0.007),病死率也显著降低(5%vs20%,P=0.005),2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终点事件(27%vs37%,P=0.21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行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李超 《吉林医学》2012,33(22):4771-4772
目的:观察入院时即刻血糖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13例非ST段抬高的AMI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的随机血糖分为三组:A组血糖<7.8 mmol/L,B组血糖7.8~11 mmol/L,C组血糖>11.0 mmol/L。三组患者入院24 h内行相关的临床检查,并观察30 d内病死率及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性别、年龄、吸烟、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梗死前心绞痛、入院后行PCI术比例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义(P>0.05);而在既往糖尿病史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入院即刻血糖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K峰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 d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C组43.8%和12.5%,B组34.3%和5.71%,A组19.6%和2.17%,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升高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0 d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正常性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HFPEF患者189例,按Cys C水平分为Cys C正常组(Cys C<1.04 mmol/L)和Cys C异常组(Cys C≥1.04 mmol/L),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的差异,随访1年,通过Log-rank检验和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Cys C水平对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Cys C正常组比较,异常组心脏舒张功能较差(E/A:0.71±0.09 vs 0.81±0.25),NT-proBNP水平较高[(3248±1534)pg/ml vs(2513±1203)pg/ml],心功能分级较高(NYHAⅢ/Ⅳ分级:67.8%vs 4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访1年,与Cys C正常组比较,Cys C异常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全因病死率(24.1%vs 16.7%,P<0.05),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47.1%vs 26.5%,P<0.01);Cys C水平对联合终点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5%、77.3%,临界值为1.23 mmol/L。结论 Cys C是预测HFPEF患者1年内临床事件的良好指标,可用于患者危险分层,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心病合并非重度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冠心病合并非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行血运重建患者4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268例和CABG组144例.随访截止至2016年1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病死率,次要终点事件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PCI组与CABG组长期预后的差别.结果 随访时间5(3,6)年,其中PCI组失访28例(10.4%),CABG组失访17例(11.8%).住院期间总MACE、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变化比较,PCI组有效比例高于CABG组,无效比例PCI组低于CABG组(P<0.05).随访期间,PCI组累积全因病死率低于CABG组(7.8%vs.19.4%,P<0.05),总MACE发生率低于CABG组(38.1%vs.43.8%,P<0.05);PCI组累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累积TVR率与CABG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矫正后,PCI组总MACE发生率(HR=1.357,95%CI 1.105~1.729),全因病死率(HR=0.426,95%CI 0.121 ~ 0.753)仍低于CABG组(P<0.05);TVR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非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行PCI安全有效,与CABG组相比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可降低全因病死率和MAC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出院后综合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复发及再入院率、病死率的影响。方法:2003年4月~2005年3月心衰患者出院后随访83例,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衰相关知识讲座、日常生活指导、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宣教坚持长期治疗的意义、指导运动锻炼;一般随访组只给予与综合治疗相同的药物治疗。观察心功能改善、药物使用情况、复发、再入院、病死率。结果:随访6个月后综合治疗组心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9.5%,与对照组比较(66.7%)有明显差异,P<0.05;复发、再入院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出院后综合治疗对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建立良好健康行为,减少再住院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镁极化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改善的作用。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缺血的急性期患者分别采用镁极化液(观察组)与GIK(对照组)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改善及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病死率4.8%,对照组病死率16.1%(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减轻再灌注心肌损伤,镁极化液可促进缺血心脏功能恢复,能够明显降低病死率,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程中必要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研究临床路径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急诊中的应用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不同时期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为非临床路径组,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为临床路径组。非临床路径组给予本病的常规治疗和护理。临床路径组按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临床路径规定给予治疗及护理。比较两组30 min内开始溶栓、90 min内开始经皮冠状介入治疗(PCI)的完成情况、心肌血液再灌注效果、住院期间并发症、病死率、出院一年内再次入院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结果:临床路径组在目标时间内完成溶栓和PCI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临床路径组,平均用时明显少于非临床路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血液灌注效果优于非临床路径组;住院期间并发症、病死率、出院一年内再次入院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非临床路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急诊中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住院到进行治疗时间,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有效的提高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病死率、心血管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 300 例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对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 326 例初发急性 ST 段抬商心肌梗死(ASTEMI)患者临床资料.对上述病例随访,平均随访(31.05±14.26)月,共随访到 300 例,随访率 92.02%.对 300 例患者根据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分组:长期心绞痛组(简称 A 组):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151 例;近期心绞痛组(简称 B 组):7 天≤AMI 前 AP 病史<30 天,共 33 例;短期心绞痛组(简称 C 组):AMI 前 AP病史<7 天,共 116 例.对 3 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备组一般临床资料、远期预后(并发症及近、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 组病例再入院(南于心脏原因)、再次心肌梗死、随访期间及总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 C 组(P<0.01),B 组与 A、C 组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髓访期间,3组首次心梗后存活病例的累积死亡例数呈上升趋势,随访时间达 3、4、5 年时,A 组与 C 组累积死亡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3 组病例 AMI 后累积生存率呈逐渐下降趋势,A、B 组生存曲线分别在 AMI 后 4、9 个月下降较明显,C 组生存曲线存 6 个月后缓慢下降,36 个月时明显下降,以后下降均较平缓.首次心梗后来接受 PCI 治疗是初发 ASTEMI 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梗死前长期心绞痛患者 ASTEMI 后远期预后较差,表现为再入院率、再次心肌梗死率、随访期及总心源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短期心绞痛组.首次心梗后接受 PCI 治疗是 ASTEMI 患者累积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未接受 PCI 治疗忠者的心源住死亡危险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延迟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急性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PTCA组28例,静脉溶栓再通率50.0%,住院1~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y,IRA)均为前降支,并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残余狭窄<10%;非PTCA组30例,静脉溶栓再通率53.3%,内科保守治疗。测量两组随访期3月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平均住院天数和随访6个月期间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和临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住院和随访期间结果显示,PTCA组比非PTCA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LVEF提高(P<0.05)。结论延迟PCI较药物保守治疗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心绞痛和再次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反流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性入选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内科,经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患者,且均未行心外科手术治疗。入院后完善超声心动图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及血液生化标志物测定等相关检查。随访终止时间为终点事件发生时间或2016年6月10日,方式为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治疗;次要终点事件为:死亡或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共入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患者74例,包括男性9例,女性65例。其中53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TAPSE与血浆BNP水平、6min步行距离等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选取TAPSE分界点为13.5mm(曲线下面积0.721,P=0.002)。TAPSE < 13.5mm组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P=0.000),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降低(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得出,TAPSE < 13.5mm组较TAPSE≥13.5mm组患者的预后差,再入院率明显升高(P=0.005)。结论 三尖瓣收缩期位移可以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并可预测其再入院风险,与该类患者疾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左室射血分数及血尿酸水平的检测评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择期PC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3例STEMI患者常规行择期PCI术,然后与同期静脉溶栓成功后药物治疗的80例患者对照,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3年的心脏不良事件、超声心动图及血尿酸水平的对比变化。结果对于STEMI患者静脉溶栓后7~30d,经择期PCI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未见死亡,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病死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年心血管病死率、左心功能和血尿酸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STEMI患者择期PCI可防止再梗死的发生以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但随访3年的病死率、左心功能和血尿酸水平与药物治疗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