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对于胸腰椎骨折,有很多固定方式,但目前经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是损伤最小、费用较少,且固定牢固的固定方式。目的:系统阐述伤椎置钉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83-01/2011-06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胸腰段骨折",英文检索词为"intermediate screw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thoracolumbar fracture"。排除重复文献。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8篇文献进行综述。目前,生物力学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证明,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即时复位骨折椎体,恢复椎体高度,且同传统的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相比,能有效地降低内固定松动或短钉、伤椎高度再次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3.
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6岁。骨折部位:T11 1例,T12 3例,L1 3例L2 2例,L3 1例。骨折类型:爆裂性8例,压缩性1例,骨折脱位1例.均为不稳定骨折。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并发其它部位骨折2例2处。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1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4例、D级2例。受伤后至手术时间3~15d,平均6d。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648-2649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在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拟经寰椎后路椎弓根置钉术患者35例,全部采用多层螺旋CT寰椎成像检查、三维图像重建后处理及计算机数据测量及钉道设计技术测定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安全置钉区域。结果左侧与右侧椎弓根宽度、最大内倾进钉角度及其钉道长度、最小进钉角度及其钉道(长度、宽度)、安全置钉区域(进钉角度、内外侧界点距离、内外侧界与寰椎后结节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安全容纳3.5mm螺钉,为安全进钉区域。本组寰椎椎弓根置钉术后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CT显示螺钉均位于安全置钉区域,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无螺钉固定松动、断裂,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CT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辅助下指导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内倾或外倾进钉方向,明确安全置钉区域,改善手术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20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微创组),20例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术前及术后7天、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缩短(P0.01),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P0.05)和术后引流量(P0.05)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两组患者术前VAS无差异,术后7天及3个月微创组VAS比传统组明显降低(P0.05)、各组内术后7天及3个月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度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内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明显恢复(P0.05)、后凸Cobb角度均有明显减小(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疗效确切,同时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AF椎弓钉内固定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通过30例AF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的护理.结果:术前应正确评估身体各脏器官功能并积极治疗并发疾病,解除患者各种心理负担,取得病人对治疗的积极配合.结论:术后预防并发病和正确指导康复锻炼,是发挥肢体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0~1994年收治严重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63例,应用推弓根装置治疗21例,经过6个月~4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18~50岁,平均33.5岁。骨折部位:胸椎(T11)3例,T126例,腰椎(L1)8例,L24例。骨折分型:爆裂型11例,屈曲型10例,全部病例前、中、后三柱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后凸畸形,Cobb氏角6°~33°,平均21°,椎体前缘压缩20%~60%,平均46%,后缘压缩5%~30%,平均13%,6例伴有脱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类法评定:A级5例,B级7例,C级6例,D级3例。…  相似文献   

8.
熊春荣 《全科护理》2011,(29):2659-2659
对骨科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段骨折的58例胸腰椎骨折病人,做好手术前后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康复指导和出院指导,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果58例病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2种前后路内固定器械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Z-plate钢板内固定和后路AF椎弓根内固定并作6个月~4年随访,比较手术情况,放射学结果,神经恢复情况和随诊情况。结果Z-plate钢板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大于AF组,术后椎管残余占位AF组大于Z-plate组,术后两组椎体和椎体间隙以及后弓角基本恢复正常,随访角度丢失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神经功能大都有1到2级的恢复。结论:AF钉和Z-plate钢板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疗效与螺钉固定的长度、螺钉的植入方向以及骨密度大小诸因素相关,为此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脊柱标本,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进行测试.结果长螺钉的应变比短螺钉应变在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分别小16%,41%,56%,41%;其强度分别提高16%,41%,55%,41%;其脊柱位移分别小18%,25%,32%,30%;轴向刚度分别提高18%,25%,32%,30%(F处理=60.2,v处理=2,v误差=14,P均<0.05).螺钉平行植入与椎弓根成7°角植入,后者其拔出力大20%,拔出位移增加7%,能量增加18%(F处理=60.2,v处理=2,v误差=14,P<0.05).骨密度对拔出力的影响,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相差67%,相应的相对位移、应变、能量两组平均相差均在16%以上(F处理=60.2,v处理=2,v误差=14,P<0.05).结论注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相关因素,对脊柱骨折固定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板之间最坚强的骨性结构,通过椎弓根进行螺钉固定为重建脊柱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力学基础。 目的:对腰椎椎弓根的三维模拟进钉的测量参数进行分析,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方法:分析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L1-L5)相关疾病患者的原始CT资料,利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模型,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行三维重建并预测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并与临床置钉内固定后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与结论:病例分析可见内固定后置钉位置及长度均良好,未出现螺钉偏移、断裂等。内固定前模拟预测的椎弓根螺钉长、直径及水平面角与螺钉内固定后实际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只有部分节段矢状面角度模拟值小于实际测量值(P〈0.05)。说明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制定置钉参数,能比较精确的指导内固定中实际置钉,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胸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配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胸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手术顺利,术前准备充分,体位摆放正确,无压伤;未因腹部受压致过多异常出血;无术后感染,无异物留置切口中;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结论]加强胸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人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背景: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后易出现椎体内空壳现象,防止断钉、断杆、螺钉松动、弯曲、Cobb角增加及后期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是近年来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可注射型复合人工骨椎体成形修复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5-06/2006-12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骨科进行.对象:胸腰椎骨折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8.2岁.损伤节段:T112例,T125例,L17例,L23例.压缩性骨折9例,爆裂性骨折8例.合并有神经损伤13例.方法: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进行复位后通过伤椎椎弓根注入复合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前后行X射线摄片和CT检查并随访.主要观察指标:①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②人工骨吸收情况.③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大于10个月.①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材料松动及断裂现象,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无再塌陷,人工骨椎体内充填满意,1例发生椎管漏.②CT显示注入椎体内的人工骨均在4个月内吸收.③治疗后伤椎压缩程度和后凸畸形Cobb角明显小于治疗前[(9.79±3.23)%,(51.28±8.67)%,P<0.01;(5.6±3.8)°,(23.4±7.6)°,P<0.0].结论: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及可注射人工骨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解决了椎体内的空壳问题,减少了修复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规划,但是就其预测参数的准确性目前尚未见直接的分析与报道. 目的:基于 CT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临床,对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指导作用的精确性作初步分析. 方法:在 Mimics 软件下,随机对30例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共136个椎弓根行内固定前 CT三维重建,并通过内固定前模拟模块预测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并与内固定后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前通过 Mimics 软件对腰椎行三维重建,设计最佳钉道并模拟置钉,预测椎弓根螺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与通过 C 型臂及内固定中导航系统等方式置钉后实际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并且内固定后行 CT 扫描见置钉位置及长度均良好.说明通过 Mimics 软件对腰椎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制定置钉参数,能比较精确的指导内固定中实际置钉,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安全.  相似文献   

16.
张青莲 《护理学报》2003,10(6):40-41
笔通过对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认为过早活动和负重、锻炼方法不当及未用支具保护、长期卧床、全身营养欠佳、骨质疏松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动态观察肢体感觉、运动及各种反射,及早发现感觉和运动障碍:针对原因实施护理干预,正确指导功能锻炼、避免过早活动和负重、营养支持疗法及做好出院指导,可减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椎失稳、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常需要实施腰椎融合,其目标是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内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论。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6具,L4~5模拟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根据不同的内固定组合方式分为2组,即双侧钉棒组及同侧单钉棒组。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量各种固定方式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范围(ROM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以完整的腰椎运动单元为参照,两固定组的ROM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侧钉棒组在各工况下ROM值均显著低于同侧单钉棒组(P<0.05)。提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但与双侧钉棒固定比较,单钉棒方式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8.
双侧钉棒及同侧单钉棒置入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腰椎失稳、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常需要实施腰椎融合,其目标是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内固定方式仍存在争论。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6具,L4~5模拟微创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根据不同的内固定组合方式分为2组,即双侧钉棒组及同侧单钉棒组。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量各种固定方式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范围(ROM值),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以完整的腰椎运动单元为参照,两固定组的ROM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侧钉棒组在各工况下ROM值均显著低于同侧单钉棒组(P〈0.05)。提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但与双侧钉棒固定比较,单钉棒方式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舒适护理,包括术前舒适护理,赢得患者信赖;术中人文关怀,舒缓紧张情绪;术后生理舒适护理,减轻患者痛苦,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舒适程度及生理、心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脊柱活动改善率,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舒适护理运用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能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促进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能改善椎弓根螺钉和周围骨质间界面的情况、显著提高螺钉固定强度,但它在术中和术后伴有聚合热损伤效应、毒性和不可吸收等缺点。磷酸钙骨水泥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好、可降解、不产生聚合热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替代材料。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评价磷酸钙骨水泥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化作用。设计:随机对照,重复观察测量。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①由同济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两具新鲜男性尸体椎骨,一具52岁,一具50岁。各取10个椎骨(T8~12,L1~5)分别构成52岁组和50岁组。摄X线片排除先天性畸形、骨折和肿瘤等病变。两组椎骨均为Ⅰ级骨质疏松,符合实验要求。②磷酸钙骨水泥固相主要成分是磷酸四钙和磷酸三钙超细粉末,液相主要成分是枸橼酸盐溶液,使用时按1g固相:1mL液相的比例进行配制,初步凝固时间15min,最终凝固时间12h,最大压缩强度介于45~57MPa。③椎弓根螺钉自制,螺钉直径5mm,螺纹段长34mm,螺距2mm,螺纹深0.8mm。方法:①磷酸钙骨水泥最终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50岁组椎骨作为测试对象。对照侧:钉道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强化侧:填入磷酸钙骨水泥再置入椎弓根螺钉。置钉后的椎骨在37℃恒温箱里放置12h,然后测定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②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52岁组椎骨作为测试对象。用同样方法在椎弓根对照侧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强化侧填入骨水泥后再置入椎弓根螺钉,37℃恒温箱里放置15min,测定椎弓根螺钉初步凝固时的最大轴向拔出力。③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松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测试后的50岁组椎骨,用磷酸钙骨水泥重新固定12h后拔松的椎弓根螺钉,测定其两侧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主要观察指标:①磷酸钙骨水泥最终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②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③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松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结果:①50岁组对照侧和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620N和1136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83%(P<0.01)。强化骨-螺钉界面的抗剪切应力中位数从1.16N/mm2增加到2.13N/mm2。②52岁组对照侧和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554.5N和859.5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55%(P<0.01)。强化骨-螺钉界面的抗剪切应力中位数从1.039N/mm2增加到1.61N/mm2。③50岁组椎骨对照侧和强化侧重新固定12h后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517N和876N,和同侧松动后轴向拔出力中位数比较,分别增加了63.6%和54.2%(P均<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和最终凝固时能强化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并且椎弓根螺钉松动后使用磷酸骨水泥能使螺钉重新获得固定。椎体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均从骨-螺界面剥离开来,不伴周边骨质和椎弓根的严重损害,有利于螺钉松动、拔出后的二次置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