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NICU住院的GBS败血症患儿的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GBS败血症16例,占住院患儿的2.3%o,其中早发型败血症14例,迟发型败血症2例。本院出生9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0.46%o。早发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生后36h内发病,迟发型病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4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其中1例并发脑脓肿、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GBS败血症患儿血WBC明显低于正常,C反应蛋白升高数十至数百倍,PLT下降明显。16例血GBS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敏感,氨苄青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新生儿GBS败血症临床症状明显、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母孕后期应常规筛查,重视新生儿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合理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泉州市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GBS败血症患儿的资料,回顾性分析GB S败血症患儿的围产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GB S 败血症33例,占住院患儿的2.0‰(33/16448)。其中早发型败血症21例,均为足月儿,呼吸窘迫13例、气促11例、青紫10例。晚发型败血症12例,足月儿8例,早产儿4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入院10例,6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33例血GB S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敏感,青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有效,其中18例治愈出院,临床好转后自动出院9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死亡4例,总病死率18.2%。结论新生儿GB S败血症临床症状明显,早发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晚发型病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母孕后期应常规筛查,重视新生儿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合理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发型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围生期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05-2009年我院分娩的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患儿的围生期因素、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 GBS败血症7例,均为早发型感染,检出率为0.113‰.早产儿1例,生后即反应低下、呻吟、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WBC2.6×109/L,N 0.76,CRP 55 mg/L,需呼吸机治疗.足月儿6例,于生后48 h内发病,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精神反应差、青紫、发热、肌张力异常等,其中1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者出现惊厥;实验室检查:WBC 1.9~24.9×109/L,N 0.38~0.88,CRP 17~>160 mg/L,1例需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辅助呼吸.7例均合并肺炎,青霉素联合头孢吡肟或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 我国存在新生儿GBS败血症散发病例,病情严重.应重视围生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B族链球菌(groupBseptococc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控方法。方法收集近2.5年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的高危围生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12例,新生儿迟发型GBS败血症3例,占同期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的10.1%(15/148);本院出生的早发型GBS败血症7例,占我院产科活产新生儿的0.3%。(7/24502)。早发型GBS败血症中75%在生后6h内起病;首发症状为气促、呻吟、青紫;病情多危重,合并症多见有呼吸衰竭7例(58.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50.0%),肺出血6例(50。0%),休克5例(41.7%);死亡2例,病死率为16.7%。病程中均表现有明显的白细胞异常及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4.0×108/L4例。GBS的药敏显示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均高度敏感,哌拉西林舒巴坦或青霉素/哌拉西林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起病早,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确立国内孕中晚期GBS的筛查防治方案及加强高危新生儿生后早期的管理,早诊早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确诊的21例新生儿GBS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1例GBS感染患儿中,男12例,女9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18例;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5例,3例无发热,2例因“高热”起病者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晚发型GBS败血症患儿16例,其中15例主要症状为高热,确诊化脓性脑膜炎7例。21例患儿中1例因出生窒息合并症放弃治疗,3例转诊外院继续治疗,余17例患儿住院治疗时间为14—46d。结论新生儿早发型GBS感染多在24h内起病,首发症状可为呼吸窘迫、高胆红素血症或发热,晚发型多以高热起病且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凶险,临床多采用青霉素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发型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07年1月-2011年12月出院诊断晚发型GBS败血症的15例新生儿以及同期出院诊断为晚发型非GBS革兰阳性菌败血症34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晚发型GBS败血症与晚发型非GBS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新生儿在气促、抽搐和呼吸暂停等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晚发型GBS败血症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0×106/L、超敏C反应蛋白>100 mg/L及脑脊液葡萄糖<3.11 mmol/L的比例高于非GBS革兰阳性菌败血症组(P<0.05)。GBS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敏感,对红霉素及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87.5%。晚发型GBS败血症与非GBS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患儿在并发脑膜炎及脑积水、脑室管炎等后遗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发型GBS败血症起病较隐匿,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且易有后遗症;对可疑GBS败血症新生儿应早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婴儿早发型与晚发型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炎性指标。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GBS败血症的小婴儿,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组(7日龄内)及晚发组(7~89日龄),比较两组的围生期因素、临床特点及相关炎性指标。结果收集GBS败血症小婴儿71例,早发组43例、晚发组28例。早发组中位发病时间5小时,晚发组中位发病时间17天。早发组的初产、早产、胎膜早破、胎膜早破≥18 h、气促/呻吟、肺炎发生率以及血小板减少比例均高于晚发组;发热发生率、达到最低白细胞数时间及血小板最低值低于晚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 4 例,均为早发型,其中 3 例为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两组小婴儿对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结论早发型 GBS 败血症常以呼吸道症状为首要表现,易合并血小板减少,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死亡率高;晚发型GBS败血症以发热为首要表现。血液及脑脊液培养菌株对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致病菌及药敏、血象特点、临床特征和病死率.方法 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出生并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纳入研究.依据血培养阳性时间,将病例分为早发型( ≤生后7 d)和晚发型( >生后7 d)败血症.结果 66例新生儿共发生67次败血症,NICU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为1.36%(66/4 860).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多为极低体质量儿和早产儿(P < 0.05).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33.3%)和B族链球菌(GBS)(31.0%),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2.0%)和大肠埃希菌(28.0%).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病死率(21.4%)高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4.2%).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GBS是造成早发型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产前对孕妇进行GBS筛查以及对所有GBS阳性孕妇产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能有助于预防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产时抗菌药物预防(intrapartum antibiotic prophylaxis,IAP)治疗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对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EONS)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GBS筛查阳性的494例孕产妇及其所分娩的526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孕产妇是否接受IAP治疗将新生儿分为IAP组(304例)和对照组(222例),比较两组间的各项临床指标、EONS发生率、血培养病原菌分布情况。 结果 IAP组出现异常临床表现的患儿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IAP组EON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2)。IAP组和对照组EONS患儿血培养检测病原菌种类最多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3%)和GBS(3.2%)。IAP组氨苄青霉素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9)。 结论 IAP治疗虽可降低GBS阳性孕产妇所娩新生儿的EONS发生率,但IAP治疗后氨苄青霉素耐药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率升高,提示应强化对EONS患儿血培养结果的监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诊疗计划。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血培养阳性的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新生儿,记录母亲孕产史,患儿围产期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等,结合相关文献对新生儿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临床特点进行探讨.结果 共收治10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患儿,男8例,女2例;早产儿3例;48h内发病8例,>7天发病2例;母亲围产期发热6例;羊水异常10例.临床表现:10例均反应差,呼吸异常7例,发热5例,惊厥2例,休克1例.实验室检查:血WBC升高(>19.5&#215;109/L)6例,降低2例(<5&#215;109/L),正常2例.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10例;CPR升高10例.血培养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0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3例.治疗:美罗培南8例,青霉素加头孢类抗生素2例;转归:治愈7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2例.结论 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作为重点监护对象,血常规中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百分比>8%、脑脊液常规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者,应高度怀疑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感染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GBS基因型与新生儿侵袭性感染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新生儿侵袭性GBS感染病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分离收集GBS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并与BLAST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菌株序列型(ST)。结果共纳入26例患儿,收集到26株GBS。26株GBS基因型中ST17 13株、ST12 4株、ST19 4株、ST171、ST456、ST485、ST23及未知型各1株。新生儿GBS感染临床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者9例,其中ST17 4例,ST12、ST19各2例,ST23 1例;临床表现为败血症者17例,其中ST17 11例,ST12 2例,ST19 3例,ST23 1例。结论新生儿GBS侵袭性感染的基因型以ST17为主;GBS基因型ST17与临床表现为脑膜炎及败血症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敏感情况,为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确诊的42例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或低体温、呼吸道症状及喂养不耐受多见,95%的病例C反应蛋白(CRP)增高,病死率为21%。早发型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对阿莫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晚发型仅对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敏感,均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敏感率低。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高达92%,其中晚发型败血症ESBLs检出率明显高于早发型(100% vs 70%, 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CRP检测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9):700-70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乳链球菌(GBS)败血症合并脑膜炎新生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例无乳链球菌脑膜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儿中,男女各6例,均为足月儿,早发型4例、晚发型8例,顺产7例、剖宫产5例,母亲均无明显感染病史,亦未行常规GBS筛查。新生儿血降钙素原均升高。头颅磁共振(MRI)可见脑膜强化,5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实质受累。1例单用青霉素,1例应用美罗培南之后降阶梯单用青霉素效果良好,大部分患儿需联合用药。随访20~29个月,1例语言发育落后,2例运动发育落后,其余9例发育正常。结论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合并脑膜炎病情危重,需及时应用敏感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用药。建议完善产前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并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为迟发型败血症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组和临床迟发型败血症组,回顾分析迟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临床表现、常见病原菌及其药敏特点。结果共226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迟发型败血症117例,发生率为51.8%。其中45例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占19.9%(45/226);72例为临床诊断迟发型败血症,占31.9%(72/226)。确诊败血症组患儿心率增快、体温异常的比例高于临床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2株(62.7%),革兰阳性菌16株(31.4%),真菌3株(5.9%);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两种致病菌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及肤色等的突然变化,虽然无特异性,但有预警作用;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存在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并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为迟发型败血症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组和临床迟发型败血症组,回顾分析迟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临床表现、常见病原菌及其药敏特点。结果共226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迟发型败血症117例,发生率为51.8%。其中45例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占19.9%(45/226);72例为临床诊断迟发型败血症,占31.9%(72/226)。确诊败血症组患儿心率增快、体温异常的比例高于临床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2株(62.7%),革兰阳性菌16株(31.4%),真菌3株(5.9%);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两种致病菌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及肤色等的突然变化,虽然无特异性,但有预警作用;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存在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1‰~8‰,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达164‰,长期住院者可高达300‰[1]。尽管近年来在新生儿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败血症仍是新生儿期危重症及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早期诊断败血症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但新生儿败血症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血培养作为目前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血细胞计数(FBC)作为早发型败血症(EOS)的实验室检查之一, 常用于评估无临床表现的EOS高危儿。此项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旨在明确FBC对新生儿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为期两年的单中心研究, 纳入胎龄≥34周、出生时无临床表现、进行EOS实验室检查、并使用抗生素预防的EOS新生儿。主要结局指标为FBC影响抗生素使用时间的病例数。次要结局指标为异常FBC病例数和其他意外诊断情况。结果研究期间活产儿为16 726例, 其中802例纳入本研究。13例(1.6%)患儿因疑诊EOS延长抗生素治疗时间, 2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升高, 所有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正常, 所有病例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均不受FBC影响。结论该802例新生儿的队列表明, 出生时无临床症状的EOS高危儿, 疑诊EOS患儿的抗生素治疗时间不受FBC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思路及实验室方法。方法 对2002年11月~2006年5月568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了解血培养及外周血D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本组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5.4%,其中早发型败血症32.2%,临床症状重,常有中毒症状及并发症。(2)早产儿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3)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77.6%为葡萄球菌,其他依次为肠球菌、大肠杆菌。(4)血培养及外周血CRP检测可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5)新生儿败血症20.7%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其他还有骨髓炎、眼内炎等。结论 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危重症.并发症较多;血培养及外周血CRP可协助早期诊断,利于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做到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 对我院NICU 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16例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2例非败血症患儿和33例其他病原体所致败血症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低出生体质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先期使用3代头孢菌素为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所有病例均属于医院获得性感染,全部发生在早产儿,81.2%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若同时合并其他致病菌感染预后差;肺炎克雷伯菌93%为产B内酰胺酶(ESBL)菌株,100%对亚胺培南类药物敏感,对常用头孢类药物不敏感.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NICU中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而且多为医院感染.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PICC、先期使用3代头孢菌素有关,耐药性强,碳青霉烯类是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脑梗死5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近年来收治的58例新生儿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199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新生儿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脑梗死患儿中52例为足月儿,6例为早产儿.缺血性梗死51例(占87.9%),出血性梗死7例(占12.1%).围产期缺氧缺血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占46.6%).惊厥是新生儿脑梗死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及病程中最多见的临床表现(占77.6%),其次为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及反应差.新生儿脑梗死最易累及大脑中动脉,且左侧多见.新生儿脑梗死急性期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预后不良的患儿中,梗死多累及深部灰质核团或波及多个脑叶.结论 围产期缺氧是常见的高危因素.惊厥是最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不良预后的患儿中,梗死多累及深部灰质或范围较广.早期发现、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作出诊断,对于指导康复治疗、改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