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改变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关系及对预后影响。方法: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R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根据复杂分类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87例标本中,70例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80.46%,核型异常包括数目异常(超二倍体及亚二倍体)和结构异常(结构重排和易位)。其中有16例转化和白血病,转化率为18.39%。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临床分型无明显的相关性,但可能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白血病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预后价值。方法:染色体制备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应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MDS32例中发现克隆性染色体异常14例(43.8%)。最多见的类型为 8和20q^-。结论:染色体核型的改变,不但有助于MDS的诊断,而且对MDS的判断预后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分型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8例 MDS 患者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 G 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88例患者中有47例(53.4%)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8为最常见的核型异常,占16.0%(14/88),―5/5q ―属于少见核型,仅占4.5%(4/88)。MDS 各亚型染色体异常核型的检出率分别为: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50.0%(26/52),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73.1%(19/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亚型总例数及核型异常例数均较少。36例核型正常者中位生存时间43个月,44例核型异常者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简单核型异常者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复杂核型异常者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IPSS 染色体预后好、中、差3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0、31、10个月(P<0.01)。结论染色体核型与 MDS 分型关系密切,对 MDS 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具有发展成急性白血病的高危倾向。大多数MDS患者具有染色体异常克隆,染色体畸变在MDS的发病中起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RH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 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114例MDS中49例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占42.98%,其中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生异常(RAEB)-Ⅰ、Ⅱ型染色体核型异常所占比例较高。单纯数目异常核型改变+8检出频率最高,随访68例中有14例转白血病,转化率为20.59%,核型异常者及IPSS评分高危组向白血病转化几率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及IPSS积分低危组(P < 0.05)。 【结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各亚型之间有较大的差异,细胞遗传学在MDS 的诊断、病情发展和预后判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改变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关系及对预后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R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 ,根据复杂分类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87例标本中 ,70例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 ,检出率为 80 46 % ,核型异常包括数目异常 (超二倍体及亚二倍体 )和结构异常 (结构重排和易位 )。其中有 16例转化为白血病 ,转化率为 18 39%。结论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临床分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但可能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白血病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33例MDS患者按常规行骨髓穿刺,进行形态学检查,同时对患者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培养,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RH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33例MDS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15例,异常核型检出率45.4%,其中MDS-RA 1例占3%,MDS-RARS 1例占3%,MDS-RCMD 4例占12.1%,MDS-RAEB1 6例占18.2%,MDS-RAEB2 3例占9.1%。MDS-RAEB1、2较RA、RARS、RCMD检测到更高的异常核型比例。结论 MDS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各型之间差异较大,染色体核型分析对MDS的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的染色体核型特点,并探讨不同亚型与染色体异常核型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MDS病人142例,根据WHO分类标准进行分型,采用短期培养法及R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特点。结果 所有病例中76例存在异常核型,其检出率为53.5%,各亚型间异常核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常见异常核型为+8(12.0%)、20q-(5.6%),而5q-仅1例,涉及12号染色体异常病人13例。预后分组中RCMD型在中危-2组中的比例明显低于RAEB-1型和2型,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827、5.329,P<0.05)。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合形态学检查对于MDS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2号染色体异常常发生于MDS常见畸变之后,可能与MDS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骨髓直接法和24 h培养法,并用R显带技术,对83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 83例MDS患者中有4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55.4%,主要累及+8、5q-、-7、7q-、20q-及其它涉及数量或结构异常的... 相似文献
1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高危发展成急性白血病为特征.现对1994~1998年在我院住院诊治的MDS病人20例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发现染色体异常8例,检出率为40%.其中难治性贫血(RA)和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RAS)11例,染色体畸变率为27.3%,治疗效果好,预后好.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和转化中的RAEB(RAEB-T)9例,染色体畸变率为55.6%,治疗效果差,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N末端BNP前体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探讨BNP对左心室功能不全的预测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2例,记录其各项危险因素,入院第2天清晨检测血浆N末端BNP前体水平,并行超声心动检查测定LVEF。按LVEF结果分为LVEF〈45%组(21例)和LVEF≥45%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血浆N末端BNP前体水平与LVEF的相关性,并分析两组N末端BNP前体水平有无差异。结果与LVEF≥45%组比较,LVEF〈45%组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P〈0.01),BNP与LVEF独立相关(P〈0.05)。LVEF〈45%组患者BNP与LVEF呈负关联(P〈0.05),LVEF≥45%组患者BNP与LVEF无关联性(P〉0.05)。结论 BNP可作为更早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指导治疗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病人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共2623例ACS住院病人入选,观察基本临床资料和相关事件。结果住院期间51例(1.94%)发生卒中,其中16例(31.37%)死亡,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组的卒中发病率(3.11%)明显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61%),P<0.05,院内卒中的发生与其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跳骤停、心房纤颤、急性肾功能衰竭和糖尿病。结论ACS住院病人发生卒中率虽不高但其病死率高达31.37%,对此高危人群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统计危重症患者的血糖变异度,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2月入住我科的812例危重患者,统计每例患者的血糖值,计算其平均血糖(average glucose,GLUav)水平及标准差(glucosestandard deviation,GLUsd),以标准差来反映血糖变异度。统计不同平均血糖及血糖标准差患者的死亡率,并比较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平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ornic health evalution,APACHE)Ⅱ评分、平均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对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812例患者APACHEⅡ评分为(21.0±7.7),SOFA评分(8.7±3.8),总死亡率为26.5%,死亡率从平均血糖水平70~99 mg/dL的18.2%到血糖超过180 mg/dL的36.4%。血糖变异度与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整个研究队列中,血糖变异度最小的1/8人群死亡率为6.2%,其余依次增加,分别为13.5%、17.8%、26.2%、32.1%、38.4%、45.6%和50.1%。血糖变异度最小组ICU住院时间也显著短于其他各组(P<0.00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平均血糖及血糖标准差均明显高于存活组。ROC曲线显示,用血糖标准差反映的血糖变异度预测死亡率敏感性与APPACHEⅡ评分相当,高于SOFA评分及平均血糖。结论:血糖变异度是预测危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实施血糖控制的ICU患者,应研究以降低血糖变异度为目标的策略以达到改善其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中西药结合治疗预后。方法:肾病综合征成人患者60例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自拟中药汤治疗,疗程为4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3.3%,2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2组的SCr和BUN值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同时上述值在治疗后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在临床上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改善肾功能,提高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花斑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入院时下肢是否存在花斑,以及花斑的持续时间和花斑的面积大小分组。比较组间的病死率、生存率的差异,分析下肢花斑与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关系。结果:花斑阳性组28 d病死率明显高于花斑阴性组,花斑持续时间>6 h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6 h组(P<0.01);花斑阳性组、花斑持续时间>6 h组患者生存率更低,且花斑面积越大,生存率越低(P<0.01)。结论:下肢花斑评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左室肥厚、舒张功能减娼及心脏事件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择经CT确诊的85例脑出血患者,分成A组56例,合并高血压;B组29例,无高血压。2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结构及心功能有关数据;记录脑疝、心脏事件及死亡例数,2组分析比较。结果A组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减退显著高于B组(P〈0.01),收缩功能减退较B组明显,但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A组心脏事件39例(39/56,69.6%),死亡18例,B组心脏事件仅5例(5/29,17.2%),死亡3例,2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1,P〈0.01)。结论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导致心脏事件增多,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严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Rsf-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鼻咽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选取同期该院40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咽癌组织和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Rsf-1的表达,ATP生物荧光抗癌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标本中组织病理学指标和患者预后的回顾性研究,明确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和预后的联系。方法对216例肝穿刺活检病例进行预后随访,时间为2~18年。根据随访结果,首先按有无肝细胞癌的发生将患者分为两组:癌变组和非癌变组;非癌变组患者又按有无肝硬化的发生分为硬化组和非硬化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用Scheuer评分来表示;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肝组织内HBV DNA的含量。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组织内HBeAg的表达与慢性肝炎G分级显著正相关(r=0.253,P=0.001);HBx蛋白的表达与G分级(r=0.190,P=0.008)和S分期(r=0.231,P=0.002)均显著正相关。部分指标预后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G分级(分别为2.84±0.93和2.14±1.13,P=0.000)和S分期(分别为2.83±1.26和1.86±1.39,P=0.000)硬化组显著高于非硬化组;同样肝组织内HBeAg(分别为0.32±0.45和0.18±0.43,P=0.005)和HBx蛋白(分别为1.16±1.22和0.63±0.95,P=0.024)的表达硬化组也明显比非硬化组高。方差分析显示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具有交互作用,同一病例中两者同时表达大大增加肝硬化的发生率(达38.46%)。多元参数的最优尺度回归则显示Scheuer评分是最重要的判断预后的指标。结论肝组织内HBeAg和HBx蛋白的表达可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并显著增加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Scheuer评分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的指标,其分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与近期预后的关系。②方法按发病后48小时内的空腹血糖水平,将94例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糖升高组、血糖正常组,观察病变程度、病变体积及预后。③结果血糖升高组于入院后第1、3、7、28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分别为21.5±9.2、27.1±12.7、25.7±11.0、22.5±11.4,血糖正常组为18.9±15.7、21.8±15.1、18.5±14.2、16.0±15.6;入院后第28天应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血糖升高组为40.29±17.62,血糖正常组为72.67±21.24;血糖升高组病灶大小19.6±3.1,血糖正常组12.8±2.3;血糖升高组总有效率34.1%,血糖正常组64.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④结论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发展有关,可作为预测病损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的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 1 985年 1月~2 0 0 2年 6月收治的 1 4 8例SAP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和非手术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 .4 %、36 .4 %和 31 .9% ,病死率分别为 30 .9%、1 2 .1 %和 1 2 .8%。早期手术组与后两组比较 ,并发症发生率有非常显著差异 (P<0 .0 1 ) ,病死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再手术率分别为 5 1 .5 %和 1 5 .2 %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 <0 .0 1 )。结论 SAP的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应避免在急性反应期手术 ,而尽量采用非手术或延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