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基因表达谱的异同. 方法 选取IgA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基因表达谱;结合MAS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 结果 肾阴虚证组和肾阳虚证组基因表达谱存在明显的差异,全部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45条;肾阴虚证组、肾阳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二者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有9条. 结论 基因芯片是研究中医证候相关基因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技术方法;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差异表达基因存在明显不同,提示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肾阳虚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认为肾为脏腑之本,是机体阴阳消长之枢纽,因此肾阳虚证的本质一直是研究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肾阳虚证的现代物质基础研究,并深入到神经生物学、亚细胞学、细胞分子免疫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同时亦创立了多种肾阳虚证的造模方法,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对“益火培土汤”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提高机免疫力和增强性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肾阳虚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阳虚证一直是个热门研究领域,文章通过神经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组"学的微观整体观、信号转导网络4个方面对肾阳虚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紧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点利用肾阳虚证研究的示范效应,结合多学科向中医学的渗透与融合,有望在将来对证候的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5.
肾阳虚证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和能量代谢三个角度对目前肾阳虚证的研究状况作了分析,并提出如何应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技术进一步探索肾阳虚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周延桂 《河北医学》1997,3(6):63-64
肾气丸治疗肾阳虚证的疗效观察(233000)安徽省蚌埠第二人民医院周延桂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对肾阳虚证用金匮肾气丸治疗的疗效进行了本观察本组共收集了83病案。就诊时一般表现均为腰膝酸痛,下肢酸软无力,四肢不湿,神疲乏力。其中有下肢水肿者5例,小便不利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确立亚健康肾阳虚证人群的膏方基础制剂。方法将筛选出的156例判断为亚健康状态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患者,在膏方治疗前后填写《疲劳量表》《简明心境量表》及《中医证候量表》调查问卷,给以中药膏方(由生黄芪、党参、淫羊藿、鹿角、菟丝子、紫河车、沙苑子、生地黄、阿胶、冰糖等组成,于冬至前后开始服用,20 g/次,早晚各1次)。结果亚健康肾阳虚证人群经膏方治疗后,其《疲劳量表》与《心境量表》各维度积分改变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温阳补肾填精膏方通过中医气血阴阳互生理论达到治疗亚健康肾阳虚证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脾阳虚证、肾阳虚证亚健康人群的舌诊图像特征,探讨舌诊图像数字化、量化特征值在脾阳虚证、肾阳虚证健康状态辨识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亚健康脾阳虚证者1 450例、肾阳虚证者1 666例及健康者1844例,分别设为脾阳虚组、肾阳虚组、健康组.采用便携式中医智能诊断仪采集受试者的舌诊图像信息,比较各组受试者的舌象特...  相似文献   

9.
提出肾阳虚属于基础证候,辨证笼统,是"异病同证"的产物。受不同疾病的影响,病机发展趋势改变,具体病变部位、主症变异,形成在笼统肾阳虚证下的细小亚证,必须细化分型,同证异治,才能使辨证和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意义。将肾阳虚证分为16个亚型,对肾阳虚证"同证异治"进行细化分型论治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研究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的枢纽,是深化对证候实质认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筛选有效中药、药物作用机制深入研究的关键手段之一。所以,寻找既符合中医学理论,又真实反映临床证候特征,且具有较好稳定性和重复性的动物模型以满足中医药研究的需求,是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重要任务[1]。大量外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补充可抑制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进而反馈使得内源性类固醇激  相似文献   

11.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证侯动物模型,近50年来人们相继运用药物、激素、手术等方法建立了基于西医病理和中医病机的两大类多种肾阳虚动物模型。现有模型研究尚不能完全反映中医肾阳虚证的本质,且造模方法不规范,缺少模型方法学、造模影响因素、造模机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继而影响了温补肾阳药物的合理评价。为了更好地研究肾阳虚证的本质和提供更好的温补肾阳药的评价工具,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临床肾阳虚证的表现为依据,结合现代病因、病机研究,研制更符合临床实际和中医理论的肾阳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LiverYangAscendingSyndrome(LYAS)istheprincipalSyndrome typeofLiverdisorderinTCM,mostlyseeninhypertension,(1)anditspathophysio logicalbasishasbeendeeplystudied,(2,3) thoughthestudyofmolecularlevelonthisSyndromehasnotbeenseen.Thisstudy,onthebasisofprevio…  相似文献   

13.
肾阳虚证治发展的历史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肾阳虚历代中医文献的系统回顾、分析和总结,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探讨不同时期对肾阳虚证候及治疗的形成渊源、演进过程和发展脉络,提示肾阳虚证的证候特点,辨治经验和深刻内涵,掌握肾阳虚证的辨证标准和辨证规律,提高临床辨证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TNT)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动物细胞间的连接方式。 其形成伴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而其形成条件、促进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已知细胞状态如:炎症条件和应激反应;分子层面:Fas配体、细胞粘附分子和受-配体交互作用、M-Sec/TNFaip2/B94及脂质分子;病原微生物感染对其形成有重要促进影响。在临床应用方面已在进行摸索。本文就TNT形成促进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B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女性肿瘤中排名第一。BC患者的高死亡率与骨、肺、脑和肝等远端器官的复发和转移有关。目前已知乳腺癌发生脑转移的有关信号通路有PI3K/Akt/mTOR通路、Wnt/β-catenin通路、RAS/ERK通路、EGFR通路、STAT3通路、NF-κB通路、ROS/NF-κB通路及PDGFB/PDGFR-β通路。此外,有关研究发现外泌体、非编码RNA以及代谢成分等物质可通过破坏血脑屏障、协助建立脑转移微环境来参与乳腺癌的脑转移。本文对乳腺癌脑转移的可能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进行综述,旨在为乳腺癌脑转移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地方性氟中毒氟骨症发生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氟骨症发生的分子机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对目前国内外有关氟骨症最新论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骨形成相关基因和骨吸收相关基因与氟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深入研究氟骨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尤其是小儿氟骨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对于制定氟骨症的早期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等药理学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补肾化痰方中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使用 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活性成分相关作用靶点;应用GeneCards、OMIM筛选治疗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通过Uniprot校正后,取交集靶点;结合STRING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7.2中的CytoNCA插件对交集靶点进行PPI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对补肾化痰方中的核心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以动物实验进行验证,24只SPF级雌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组:对照组[n=8,1 mg/(kg?d)生理盐水灌服35 d],模型组[n=8,1 mg/(kg?d)来曲唑溶于1%羧甲基纤维素(CMC)中,连续灌服35 d,并予高脂饲料喂养],治疗组[n=8,造模后予以1 mg/(kg?d)补肾化痰方颗粒剂溶于5%生理盐水中,连续灌服35 d]。小鼠末次给药后,取卵巢组织于-80 ℃保存,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卵巢组织中核心靶点和核心通路的表达。结果 补肾化痰方中14味中药共筛选出125个潜在活性成分,990个药物靶点,4759个PCOS靶点,药物与PCOS交集靶点434个;核心活性成分主要为β-谷甾醇、山奈酚、槲皮素等,核心靶点主要为PIK3CA、PIK3R1、APP、AKT1、MAPK1等;GO功能富集主要包括药物反应、凋亡过程的负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包括癌症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β-谷甾醇、山奈酚、槲皮素与核心靶点PIK3CA、PIK3R1、APP、AKT1、MAPK1均有强烈的结合能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补肾化痰方能明显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症状,并下调PI3K,AKT蛋白表达,上调MAPK1蛋白表达,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部分预测结果。结论 揭示了补肾化痰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预测并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中药方剂治疗心肌缺血的用药规律与分子机制。[方法] 在国家专利网筛选并纳入符合条件的治疗心肌缺血的中药方剂,对用药频次进行统计,采用软件R3.6.0对纳入方剂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选取用药频次≥50的药物,进行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结果] 共纳入149首方剂包含309味中药,其中黄芪、丹参、三七、川芎四味药用药频率超过50,其中丹参药频最高。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中,以“补气养血,行气活血”的中药为主。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得到,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的共同基因有64个,蛋白互作(PPI)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是互作关系最强的两个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signalingpathwayindiabeticcomplications)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力信号通路(Fluidshearstressandatherosclerosis)位列前二,GO功能分析结果以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和血管功能和结构的改为主。[结论] 中药治疗心肌缺血用药多以“补气养血、行气活血”为主,分子机制多以抗炎或改善血管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分子对接技术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隐孔菌中倍半萜类成分抗肿瘤作用对应靶基因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 法 基于该类成分化学结构,利用在线反向找靶网站Pharm Mapper、SEA、Target Hunter及相关文献研究对可能的抗肿瘤靶标进行初步预测。运用Discovery Studio 4.0(Libdock功能)和Maestro12.3将隐孔菌中倍半萜分子与潜在可能靶标进行分子对接,根据打分情况,推测可能结合靶标;通过2D相互作用图对倍半萜分子与靶标相互作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测得活性数据,推测不同倍半萜骨架对于活性的影响因素;选取体外细胞毒活性最好的化合物4结合的最佳构象与靶标形成复合物,与纯靶标蛋白序列一起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均方根偏差(RMSD)值和均方根浮动(RMSF)值,探讨化合物与靶标结合的稳定性。结果 隐孔菌类倍半萜类化合物与Akt(蛋白激酶B)前端蛋白序列(1UNQ)结合最优。2D相互作用图显示氢键和静电力是两者产生相互作用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分析不同倍半萜骨架分子的结合最优3D构象,认为分子骨架的微小改变产生了位阻效应,引起各分子活性差异。通过对化合物4的最佳构象与1UNQ形成复合物进行10 ns 的动力学模拟,其RMSD 值小于靶标纯蛋白序列的RMSD值,表明化合物4与1UNQ结合稳定。结合文献报道的1UNQ活性位点,推测隐孔菌中倍半萜类分子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是该类分子能够引起Lys-14位乙酰化,导致Akt无法与下游PIP3结合,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结论 隐孔菌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潜在作用靶点为蛋白激酶B前端蛋白序列1UNQ,通过对靶标Lys-14位乙酰化的方式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该研究为隐孔菌中倍半萜类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温度下斯氏按蚊天然免疫关键分子TEP1转录水平,初步探讨相关分子机制,为气候变化对疟疾传播和流行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利用斯氏按蚊-约氏疟原虫动物模型,分别在24 ℃和28 ℃的环境温度下利用约氏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感染后9 d解剖蚊中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疟原虫卵囊发育情况并计数,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疟原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斯氏按蚊TEP1分子的转录水平。 结果 在24 ℃的环境温度下,斯氏按蚊的感染率为91.7%,感染度为(403.9 ± 37.09)个/蚊。在28 ℃的环境温度下,斯氏按蚊的感染率为38.8%,感染度为(38.63 ± 13.91)个/蚊。24 ℃组的按蚊感染率和感染度均显著高于28 ℃组(P<0.001)。于吸血感染当天但尚未吸血时和吸血感染疟原虫后的第5天、第7天及第9天,斯氏按蚊的TEP1转录水平在28 ℃的条件下均高于24 ℃,提示斯氏按蚊TEP1参与的感染前基础免疫力和疟原虫感染中后期的免疫杀伤力28 ℃组均高于24 ℃组。结论 环境温度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较大,24 ℃较28 ℃的环境更适宜于约氏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TEP1参与的天然免疫反应可能是温度对按蚊传疟能力影响的原因和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