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建立犬喉返神经损伤模型,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作为喉功能恢复的治疗手段,观察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取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第1~5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其中第1只犬不干预;第2只仅给予喉返神经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3只给予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4只接受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喉返神经为间断性处理,4h/d,环杓后肌为持续性处理,24h/d;第5只犬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均为持续性,24h/d。总的时间为2个月。第6只动物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做吻合及神经肌肉刺激。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参数为波宽1ms、刺激频率30Hz,刺激强度5~10V。2个月后第1~5只动物取左侧环杓后肌,第6只动物取左右两侧环杓后肌,ATPase染色观察Ⅰ,Ⅱ型纤维比例,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凝胶染色比较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各成分。结果:①Ⅰ/Ⅱ比例:环杓后肌ATPase染色提示第4,5只犬左侧与第6只犬的右侧接近(0.89,0.96,0.82)。第6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中Ⅰ/Ⅱ为1.5。②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图像分析结果:第6只犬左侧环杓后肌中ⅡB型纤维所占比例明显低于ⅡA;第1只犬左侧环杓后肌表现为ⅡA比例增高,ⅡB比例减低;第2只犬左侧环杓后肌ⅡB降低更明显;第4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的比例几乎与正常右侧的环杓后肌相同。结论:对失神经支配或支配神经损伤的环杓后肌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有效地维持肌肉中Ⅰ和Ⅱ两种类型纤维的比例,持续应用优于间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实验动物模型喉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杂种犬6只,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分别给于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不同时程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通过采集肌电图和声门图像,并予及喉返神经Mallory神经组织染色,观察声门活动恢复情况和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实验动物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提示进行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双侧环杓后肌的电活动基本上是同步的,声门活动恢复,没有出现喉的联带运动。②进行喉返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再生数量(≥759)明显多于未进行处理的动物(580),而且随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结论:将神经肌肉刺激间断性应用于喉返神经,持续性应用于环杓后肌可以获得最佳的声门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梁振江  娄卫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98-100,i0002
目的:建立犬喉返神经损伤模型,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作为喉功能恢复的治疗手段,观察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取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第1-5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其中第1只犬不干预;第2只仅给予喉返神经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3只给予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间断性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4h/d;第4只接受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喉返神经为间断性处理,4h/d,环杓后肌为持续性处理,24h/d;第5只犬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均为持续性,24h/d。总的时间为2个月。第6只动物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做吻合及神经肌肉刺激。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参数为波宽1ms、刺激频率30Hz,刺激强度5-10V。2个月后第1-5只动物取左侧环杓后肌,第6只动物取左右两侧环杓后肌,ATPase染色观察Ⅰ,Ⅱ型纤维比例,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凝胶染色比较犬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各成分。结果:①Ⅰ/Ⅱ比例:环杓后肌ATPase染色提示第4,5只犬左侧与第6只犬的右侧接近(0.89,0.96,0.82)。第6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中Ⅰ/Ⅱ为1.5②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图像分析结果:第6只犬左侧环杓后肌中ⅡB型纤维所占比例明显低于ⅡA;第1只犬左侧环杓后肌表现为ⅡA比例增高,ⅡB比例减低;第2只犬左侧环杓后肌ⅡB降低更明显;第4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肌球蛋白重链成分的比例几乎与正常右侧的环杓后肌相同。结论:对失神经支配或支配神经损伤的环杓后肌应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有效地维持肌肉中Ⅰ和Ⅱ两种类型纤维的比例,持续应用优于间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犬喉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的模型,模拟临床喉损伤,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作用下,观察环杓后肌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6只,建立左侧喉返神经损伤模型,于左侧环杓后肌外侧植入两根刺激电极,上下电极之间相距0.5cm。第1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仅立即行喉返神经吻合术;第2只犬在行喉返神经切断吻合后,作喉返神经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第3只犬在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第4只犬在作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和环杓后肌的连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第5只犬在作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的连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第6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做吻合及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刺激参数采用单相方波,刺激频率为30Hz,波宽为2ms,幅度为5~10V。2个月后,麻醉下处死犬,取每一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和第6只犬的右侧环杓后肌标本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①犬环杓后肌背面大体观察:第1,2,3只犬左侧肌肉厚度比右侧略薄;第4,5只犬两侧肌肉比较基本一致;第6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明显萎缩,厚度明显变薄。②犬环杓后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第1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较明显减少[(9975.33±2067.74)比(17038.00±3870.87)平方象素,P=0.00;(389.51±53.512)比(505.87±67.58)象素,P=0.00];第4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和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无明显差异[(15427.70±6985.83)平方象素,P>0.05;(458.49±105.64)象素,P>0.05]。第5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无明显差异[(13974.75±5488.02)平方象素,P>0.05;(452.33±89.39)象素,P>0.05]。结论:对环杓后肌的持续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有效的维持环杓后肌的形状和正常的结构,减少环杓后肌的纤维化和萎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实验动物模型喉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杂种犬6只,喉返神经切断后通过直接缝合法吻合神经,分别给于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不同时程的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通过采集肌电图和声门图像,并予及喉返神经Mallory神经组织染色,观察声门活动恢复情况和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实验动物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提示进行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双侧环杓后肌的电活动基本上是同步的.声门活动恢复.没有出现喉的联带运动。②进行喉返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的动物,再生数量(≥759)明显多于未进行处理的动物(580),而且随神经肌肉刺激应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结论:将神经肌肉刺激间断性应用于喉返神经,持续性应用于环杓后肌可以获得最佳的声门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犬喉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的模型,模拟临床喉损伤,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作用下,观察环杓后肌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3在郑州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进行,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6只,建立左侧喉返神经损伤模型,于左侧环杓后肌外侧植入两根刺激电极,上下电极之间相距0.5cm。第1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仅立即行喉返神经吻合术;第2只犬在行喉返神经切断吻合后,作喉返神经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第3只犬在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第4只犬在作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的间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4h/d)和环杓后肌的连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第5只犬在作喉返神经吻合后,作喉返神经和环杓后肌的连续性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第6只犬在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做吻合及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处理。刺激参数采用单相方波,刺激频率为30Hz,波宽为2ms,幅度为5~10V。2个月后,麻醉下处死犬。取每一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和第6只犬的右侧环杓后肌标本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①犬环杓后肌背面大体观察:第1,2,3只犬左侧肌肉厚度比右侧略薄;第4,5只犬两侧肌肉比较基本一致;第6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明显萎缩,厚度明显变薄。②犬环杓后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第1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较明显减少[(9975.33&;#177;2067.74)比(17038.00&;#177;3870.87)平方象素。P=0.00:(389.51&;#177;53.512)比(505.87&;#177;67.58)象素,P=0.00].第4只犬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和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无明显差异[(15427.70&;#177;6985.83)平方象素,P〉0.05;(458.49&;#177;105.64)象素,P〉0.05]。第5只犬的左侧环杓后肌横截面积、肌纤维周径与第6只犬右侧环杓后肌相比无明显差异[(13974.75&;#177;5488.02)平方象素。P〉0.05;(452.33&;#177;89.39)象素,P〉0.05]。结论:对环杓后肌的持续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可以有效的维持环杓后肌的形状和正常的结构,减少环杓后肌的纤维化和萎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鼠喉返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对该神经端端吻合及喉返神经与迷走神经中的喉返神经束端侧吻合进行了检测对比。方法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端端吻合组及端侧吻合组,术后1个月,分别对比观测两组甲杓肌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时及波幅。观测系统为国产NDI-200P型肌电诱发电位仪。结果各组间潜伏时及波幅值差异均呈显著性(P<0.05)。切断后诱发电位缺失。结论端侧缝合法确实是一种能使失神经支配的远端神经重新获得再支配的手术方法。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鼠喉返神经切断吻合术后的电生理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炳谦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80-2881
目的:利用鼠喉返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对该神经端端吻合及喉返神经与迷走神经中的喉返神经束端侧吻合进行了检测对比。方法: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端端吻合组及端侧吻合组,术后1个月,分别对比观测两组甲杓肌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时及波幅。观测系统为国产NDI-200P型肌电诱发电位仪。结果:各组间潜伏时及波幅值差异均呈显性(P<0.05)。切断后诱发电位缺失。结论:端侧缝合法确定是一种能使失神经支配的远端神经重新获得再支配的手术方法。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大鼠喉返神经挤压伤后的自我修复效果。方法: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只,实验组行右侧喉返神经5 mm长度的挤压损伤,对照组仅暴露神经,不造成损伤。在术后4周、8周及12周检测各组动物的一般状况、发声功能、声带运动、受损神经组织学及甲杓肌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的发声功能、声带运动及受损神经的轴突个数逐渐恢复,直到术后12周,上述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4周,右侧甲杓肌中BDNF的表达量最低,之后逐渐增加,直到术后12周BDNF的表达量远远超过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单侧喉返神经挤压伤后存在自我修复,该修复能力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喉返神经修复术中,经咽下缩肌入路解剖显露神经,以利于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方法:2007-2010年11例单侧喉返神经损伤患者,术中切断咽下缩肌,自入喉处向近心端显露喉返神经,继而行神经粘连松解术1例,神经断端吻合后表面自体静脉套接术10例.手术前后喉镜检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游离显露咽下缩肌后方喉返神经,行喉返神经修复术,术后8例患者(73%)发音接近正常,2例患者(18%)发高音时略有嘶哑,1例患者(9%)正常发音时有嘶哑.其中1例行喉返神经松解术,术后喉镜提示声带活动完全恢复,10例行喉返神经断端吻合术,术后仅1例完全恢复声带活动,2例部分恢复,其余7例无明显活动.结论:喉返神经修复术中,经咽下缩肌入路解剖显露神经,有利于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11.
超声检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颈动脉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冠心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三支病变)颈动脉斑块及左心功能,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52例,超声检测其左,右颈动脉及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斑块位于左侧颈动脉91处,右侧颈动脉78处,32.5%位于颈动脉前壁,67.5%位于后壁。心功能对照组与三支组比较P<0.01。结论:三支病变者颈动脉班块以硬斑多见,颈动脉分叉处多分,冠脉与颈动脉病变相关密切,心功能已有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甲状腺切除术中显露和非显露预防喉返神经(RLN)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各种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119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显露与非显露RLN,比较二者之间其并发损伤的发生率。结果采用术中显露RLN出现暂时损伤0.9%,无发生永久性损伤。非显露RLN出现暂时损伤为6.9%,永久性损伤1.1%。术中显露RLN与非显露RLN二者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中对RLN进行解剖显露,可预防或避免RLN损伤。对甲亢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者宜选择单侧残叶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意义.方法 4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癌27例,腺瘤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行双侧腺叶全切除36例,双侧腺叶近全切除6例,单侧腺叶切除4例.术中应用NIM-Neuro 3.0系统监测患者喉返神经肌电信号,观察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结果 44例术前双侧声带活动正常者,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声带麻痹,其余患者术后双侧声带活动正常,发音与术前无改变,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率为零.2例术前出现单侧声带麻痹者术后无对侧声带活动障碍.结论 在甲状腺切除手术中实时喉返神经肌电监测有助于对其快速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张毅飞 《临床医学》2009,29(6):21-22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RLN)对预防神经损伤的意义。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8年11月术中显露与未显露RLN的597例甲状腺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实施597例甲状腺手术,显露组299例,解剖显露RLN391条,喉不返神经1条,损伤RLN3条,损伤率0.77%;未显露组298例,损伤RLN19奈,其中永久性损伤3条,损伤率6.4%;两组损伤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显露RLN可有效预防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术中解剖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在预防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07年9月340例甲状腺肿瘤的临床资料,172例术中常规解剖喉返神经,168例按传统方法对喉返神经行径区进行保护,未解剖喉返神经。结果解剖喉返神经组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1例,无永久性损伤病例,损伤率为0.6%;未解剖喉返神经组暂时性损伤6例,永久性损伤2例,总损伤率为4.8%,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和变异,术中正确辨认喉返神经,行甲状腺手术时解剖显露喉返神经能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并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实时监测与常规暴露的差别,探讨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并介绍喉返神经监测仪的应用.方法 采用NIM-ResponseTM实时肌电图监测仪对43例患者行喉返神经实时监测,采用常规暴露法对70例患者行喉返神经全程显露,比较两组之间喉返神经探查时间、手术时间、喉返神经损伤率、喉返神经损伤后再次手术有效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费的差异.结果 实时监测组探查喉返神经79根,常规暴露组探查喉返神经85根.实时监测组平均喉返神经探查时间、平均手术时间较常规暴露组短,分别为(6.2±1.2)min vs.(13.6±2.5)min,P〈0.01;(102.3±8.9)min vs.(139.8±18.6)min,P〈0.01;而暂时性及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率较常规暴露组低,分别为1.35% vs.10.26%(P〈0.05),0 vs.2.56%(P〉0.05);喉返神经损伤后再次手术有效率较常规暴露组高,60% vs.14.3%(P〉0.05);两组之间出血量、引流量无明显差异;实时监测组平均住院费较常规暴露组高,(13 962.6±125)元 vs.(10 851.6±89)元,P〈0.01.结论 喉返神经监测仪实时监测较常规暴露能更快完成喉返神经探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率,但费用较高.两组之间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率、再次手术有效率、出血量、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肩胛舌骨肌(OM)及其伴行神经超声表现。方法 前瞻性纳入60名健康成年人共120侧肩颈部,以超声扫查双侧OM及其伴行周围神经,观察其超声表现。结果 超声声像图显示OM中间腱多位于胸锁乳突肌(SCM)中、后区深处,83侧显著型表现为强回声带,37侧非显著型表现为低回声细带,周围均见强回声腱膜。OM周围存在较多呈低回声的神经,包括颈袢、迷走神经、膈神经、臂丛、胸长神经(LTN)及肩胛上神经(SSN)。颈袢神经表现为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表面的细条状低回声带,其中71侧位于OM上腹的外下方或深处,23侧位于SCM与颈内静脉之间,26侧超声未能识别。多数(102/120,85.00%) OM下腹深处可见SSN及LTN,SSN表现为条状低回声带,OM下腹与SSN平行走行并穿过肩胛上切迹。结论 OM中间腱超声形态多为显著型,其伴行神经包括位于OM深处的颈袢、迷走神经、膈神经、臂丛、SSN及LTN,超声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中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3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喉返神经区域保护法69侧,常规解剖喉返神经法191侧.结果 喉返神经区域保护法损伤2例,其中暂时性损伤1例,考虑术中钳夹;永久性损伤1例,考虑术中结扎.常规解剖喉返神经法损伤1例,为暂时性损伤,考虑术后神经水肿,术后2个月恢复.喉返神经损伤率为1.35%.结论 甲状腺良性病变、病变位于非背侧,腺叶部分切除术,可行喉返神经区域保护法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甲状腺背侧病变、腺叶次全切除术、腺叶切除术、二次手术以及对侧喉返神经损伤患者,应常规解剖喉返神经预防损伤.依据不同病变及不同术式采取不同方法预防喉返神经损伤可明显减少喉返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The ultrasonic coagulating and cutting system injures nerve func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waki T  Nakano S  Arimura K  Aikou T 《Endoscopy》2002,34(7):575-579
BACKGROUND: Although, many surgeons have used ultrasonic coagulating and cutting systems and shears (LCS) when carrying out endoscopic thyroidectomies and parathyroidectomies, in our experience some patients had temporary paralysis of the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RLN) after these operations. We had sometimes noticed that the heat of the blade of the LCS was increased just after use; therefore, we designed an RLN model, and investigated the damage to the RLN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heat of the LCS.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 heat of the LCS blade on rat femoral and sciatic nerves, using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evoked electromyography. RESULT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LCS blade exceeded 150 degrees C after 30 seconds when it was not used for cutting. When we used the LCS to cut rat muscle or fat tissu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blade exceeded 100 degrees C after 20 seconds. There was no damage to the nerve histologically when the LCS was used for less than 20 seconds at a distance of 3 mm.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showed that touching the nerve with the LCS blade after only 5 seconds of use resulted in damage to the nerve.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LN should not be touched directly with the blade just after it has been used, and that it is possible to use the LCS at a distance of 3 mm from the RLN for less than 20 seconds at level 3.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se distances, the RLN must be endoscopically visualized during surgery of the ne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