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的酶主要是指淀粉样蛋白前体(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裂解酶,目前所知道的包括α-分泌酶(主要为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ADAM)10和ADAM17)、β-分泌酶(β-secretase,主要为BACE1)和γ-分泌酶(主要为presenilin1,PS1).  相似文献   

2.
脑内淀粉样前体蛋白(APP)通过下述两种途径进行加工:由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介导的淀粉样通道产生Aβ(β-淀粉样蛋白4kDa)肽或由β-淀粉样蛋白区域的α-分泌酶介导产生非淀粉样产物。在31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1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受试者中,研究22kDa片段的血小板水平,上述片段包括Aβ(β-淀粉状蛋白4kDa)肽、β-分泌酶(BACE1)、α-分泌酶(ADAMl0)和120—130kDa到110kDa肽的APP异构体比。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者相比,AD患者的Aβ4水平升高、BACE1活性增加、ADAM10活性和APP比降低。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与脑内APP的加工相同,血小板APP也是通过淀粉样和非淀粉样通道进行加工的,并且AD患者血小板APP的加工过程与对照者相比有所改变,这也许可以作为临床试验中诊断AD、病程和监测药物疗效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β分泌酶是一种Ⅰ型跨膜蛋白,其在脑内的主要作用是从Met596和Asp597之间以及Tyr606和Glu607之间切割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形成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的N端,以启动Aβ生成。β分泌酶包括多个成员,其中因天冬氨酸蛋白酶β-位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β-sit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cleaving enzyme 1, BACE1)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研究较多。本文主要对BACE1的基因和蛋白结构、转录和翻译调控、胞内运输和调控、代谢及其调控、底物以及与其同源的酶进行综述,为以BACE1为靶点的药物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缺血损伤后脑内星形胶质细胞中β-淀粉样蛋白(Ala)的形成是否与β-分泌酶的增加相关。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30min制备SD大鼠短暂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双标结合共聚焦扫描的方法来检测Aβ和β-分泌酶在脑内的表达及细胞分布。结果大鼠脑缺血损伤后同侧纹状体内Aβ和β-分泌酶免疫阳性细胞较对侧显著增加(P〈0.05),且Aβ和β-分泌酶主要分布在缺血侧星形胶质细胞中。此外,缺血侧纹状体内存在大量Aβ与β-分泌酶共定位细胞。结论脑缺血诱导星形胶质细胞中Aβ的形成伴随着β-分泌酶的表达增加,提示中风引起星形胶质细胞中Aβ的表达与β-分泌酶的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静脉和吸入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与BACE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和分析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后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与β分泌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方法 1000例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在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分别接受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用简易精神量表分析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评分小于25分被诊断为认知功能障碍.从受试者全血中提取DNA,用PCR方法扩增β-分泌酶1、β-分泌酶2(BACE1、BACE2)基因,记录两种基因BACE1和BACE2限制性酶切片段的个数. 结果 在静脉麻醉组中,评分的降低与β分泌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没有相关性,而在吸入麻醉组中评分的降低与β分泌酶基因1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携带β分泌酶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患者应慎用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6.
Yan FL  Zhang J  Guan XN  Hong 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515-2517
目的 探讨α-分泌酶在脑缺血后认知障碍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48只老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灌注组和假手术组,每组细分为术后1、2、4及16周4个亚组。永久性阻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构建脑慢性低灌注模型;用Y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α-分泌酶ADAM17 mRNA表达;用直接荧光法检测海马α-分泌酶活性。结果 低灌注组术后2、4及16周Y迷宫测试成绩均显著下降。术后2、4和16周低灌注组α-分泌酶ADAM17mRNA表达(与参照物比值分别为0.78±0.03、0.78±0.02和0.54±0.03)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分别为1.12±0.05、0.99±0.04和1.01±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低灌注组α-分泌酶活性则于术后1、2、4和16周(荧光值分别为33880±1086、37496±817、32295±864和30069±1111)持续性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分别为39497±838、39802±1052、40137±776和39894±107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脑慢性低灌注下调海马组织d.分泌酶ADAM17mRNA表达并抑制α-分泌酶活性,推测可能因此增加了α-分泌酶作用底物APP的量,间接激活APP代谢的β-分泌酶途径,最终增加脑内Aβ的生成量,进而损害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聚集和沉积被认为是导致AD发生的主要原因。β分泌酶1(BACE1)是水解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生成Aβ的限速酶,成为干预AD进程的理想靶点。自从BACE1被克隆和鉴定后,人们设计和开发了多种结构类型的BACE1抑制剂。本文以基于结构发现的BACE1抑制剂的核心骨架为主线,对BACE1抑制剂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的脑内神经元退变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学说认为,Aβ凝集和聚积是AD病理发生、发展的起始因素,而其他的病理改变如脑内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的功能紊乱和丢失等,均被认为是由于Aβ的解离与凝聚、清除与产生的失衡所引发的。目前认为,β-和γ-分泌酶抑制剂是最合理和有效的AD治疗药物。此外,α-分泌酶激动剂也可减少Aβ的产生。近年来,人们对于分泌酶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重点对这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Aβ1-40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海马β-分泌酶活性及A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低、高剂量辛伐他汀组。除对照组双侧海马CA1区注射1μl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给予等容积聚集态Aβ1-40建立AD模型,并且各组按规定剂量灌胃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测定海马组织匀浆中β-分泌酶的活性;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海马Aβ的表达。结果低、高剂量辛伐他汀组能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P〈0.01),降低β-分泌酶活性(P〈0.01),减少海马Aβ的表达(P〈0.01),而低、高剂量辛伐他汀组二者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辛伐他汀可改善AD大鼠模型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降低β-分泌酶活性、减少Aβ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胞二磷胆碱对AD大鼠大脑皮质Aβ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3组;模型组及治疗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同时喂饲AlCl3水溶液;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治疗组于造模结束后1 d开始腹腔注射胞二磷胆碱,连续给药4周;刚果红染色,铃木镀银染色判定神经元变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Western Blot结合图像分析对比观察胞二磷胆碱对Aβ、β-分泌酶及γ-分泌酶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顶叶皮质Aβ、β-分泌酶及γ-分泌酶表达均明显增加,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顶叶皮质内Aβ、β-分泌酶及γ-分泌酶表达无减少.结论:胞二磷胆碱不能通过作用于β-分泌酶及γ-分泌酶抑制A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β-分泌酶(β-siteAPPcleavingenzyme,BACE)在β位点裂解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gor protein,APP)并产生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protein,Aβ),Aβ的聚集是形成阿尔茨海默病(Alzhemier’s disease,AD)患者脑中老年斑的主要原因,引起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减退,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中心和共同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26/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9(ADAM9)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正常组、SHR组、SHR+AAV9组和SHR+miR-126-AAV9组。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情况,Masson和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并统计胶原沉积评分(CVF),qRT-PCR检测miR-126、ADAM9 mRNA表达,Werstern Blot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ADAM9、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蛋白表达,双萤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26与ADAM9的靶向关系。结果:miR-126在SHR组大鼠心肌中低表达,ADAM9高表达。与SHR+AAV9组比较,SHR+miR-126-AAV9组心肌炎症和纤维化损伤减轻,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CVF、ADAM9、TGF-β、α-SAM蛋白水平显著降低。miR-126可靶向调节ADAM9表达。结论:miR-126可能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博莱霉素致小鼠肺间质纤维化中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17,ADAM17)表达水平变化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之间的相关性,以阐明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 6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经气管内一次性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5 mg/kg).模型组5组分别为注射博莱霉素3d、7d、14 d、21 d、28 d组,经气管内一次性注入博莱霉素(5 mg/kg),分别在规定的时间点取肺组织,通过Masson胶原染色评价肺纤维化的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ADAM17和TGF-β1在肺组织的蛋白水平表达,RT-PCR检测ADAM17和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 博莱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模型成功,模型组病理呈不同程度的胶原沉积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小鼠纤维化程度自7d组开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示,TGF-β1、ADAM17在对照组呈弱表达,模型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且14 d时表达量最高.Western blotting和RT-P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示,TGF-β1、ADAM17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RT-PCR中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7、0.808、0.906(P<0.01),表明二者呈正相关.结论 ADAM17在博莱霉素致小鼠肺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表达水平上调,ADAM17可能通过上调TGF-β1发挥致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鼠内耳3种溶酶体酶的定位及酶缺乏时的听力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溶酶体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eu1)、保护蛋白/组织蛋白酶A(protective protein/cahepsinA,PPCA)和β-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al)在小鼠内耳的分布及相互影响,观察各自酶缺乏时的听功能改变。方法:分别使用出生后2个月的野生型(Neu1^+/+,PPCA^+/+和β-gal^+/+)小鼠各6只,年龄配对的酶基因缺乏(Neu1^-/-,PPCA^-/-和β-gal^-/-)小鼠作对照,每组6只。用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短声(click)、短音8,16和32kHz听阈,经活体心脏灌注固定、听泡石蜡包埋和耳蜗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上述3种酶在内耳的分布情况。结果:Neu1,PPCA和β-gal在内耳不同部位的分布相类似。Neu1最强的染色主要在螺旋神经节细胞、螺旋韧带、螺旋缘、前庭神经节细胞及壶腹嵴、球囊和椭园囊感觉毛细胞,较弱的染色分布于血管纹和Corti器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PPCA和β-gal在螺旋神经节和前庭神经节细胞有较强的染色,血管纹、螺旋韧带、螺旋缘和Corti器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呈较弱的染色反应;各自酶缺乏时内耳免疫染色消失。Neu1^-/-小鼠内耳PPCA和β-gal,以及β-gal^-/-小鼠Neu1和PPCA免疫反应各自无明显改变,而PPCA^-/-小鼠Neu1染色反应消失,β-gal仅存极弱的染色反应。Neu1^-/-,PPCA^-/-和β-gal^-/-小鼠听阈分别较其野生型提高约60~69dB,40~48dB和7~10dB。结论:Neu1,PPCA及β-gal分布于内耳不同组织和细胞,3种酶也以1种多酶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内耳;各自酶基因缺乏可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中存在异常聚集的β淀粉样蛋白(Aβ)。AD可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其中早老蛋白1(PS1)是家族性AD最主要的风险基因,PS1突变占已知致家族性AD突变的80%以上。PS1是构成γ-分泌酶的催化亚基,后者负责加工Aβ前体蛋白(APP)生成Aβ。虽然新型PS1突变日渐被报道,但其诱发家族性AD的分子机制仍无定论。由于90%的PS1突变降低γ-分泌酶活性,学术界提出了PS1功能缺失性突变假说,认为PS1突变通过显性负效应导致PS1功能下降或缺失是诱发家族性AD的关键。近年,大量实验研究支持了该假说。首先,PS1功能缺失性突变通过干扰γ-分泌酶在APP上的切割位点促进长链Aβ生成,进而增加Aβ42/Aβ40比率;其次,PS1功能缺失性突变可破坏神经细胞内质网中的钙离子稳态以及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自噬活性导致APP加工产物的异常聚集;再者,PS1功能缺失性突变可通过干扰神经元的内吞和转胞吞作用诱发神经元萎缩以及通过激活神经免疫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强神经炎症;最后,PS1功能缺失性突变降低糖酵解和乳酸输出,破坏机体对神经元的能量供应。本文总结了PS1功能缺失性突变诱发家族性AD的分子机制,并对今后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286株铜绿假单胞菌(PA)持续高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揭示其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VITEK-32和ATB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2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菌株,用改良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和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三种酶表型的确证。结果 286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的总检出率为17.8%(511286),其中,金属酶的检出率为8.7%(25/286),ESBLs的检出率为5.2%(151286),AmpC酶的检出率为3.8%(111286),金属酶+AmpC酶的检出率为0.7%。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比非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明显严重,产酶菌对第3、第4代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50%,结论 产生AmpC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产酶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加强对3种β-内酰胺酶的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播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老年性痴呆( Alzhelmer's disease,AD)大鼠海马区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β-APP)和β-分泌酶(amyloidβ secretase1,BACE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Aβ1-40右侧海马区注射,制备AD大鼠模型,腹腔注射姜黄素给予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与海马组织中Aβ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元中β-APP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中β-APP和BACE1 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大鼠血清和脑组织海马中Aβ含量显著升高,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β-APP蛋白表达、β-APP mRNA和BACE1 mRNA表达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高剂量组、低剂量组β-APP蛋白表达、β-APP mRNA和BACE1 mRNA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对BACE1 mRNA调控作用,阻断β-APP裂解进程,抑制Aβ在脑内生成与沉积,从而减少Aβ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协同对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凋亡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0.125 mmol/L棕榈酸和不同浓度的LPS(1、10、50 ng/mL)单独、联合作用INS?1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表达;棕榈酸和LPS(50 ng/mL)单独或联合刺激INS?1细胞24 h后,HPLC法检测中性神经酰胺酶(neutral ceramidase,NCDase)活性,ELISA法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并观察转染pEGFP?C3?NCDase重组质粒后,棕榈酸和LPS刺激的INS?1细胞凋亡率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或LPS(50 ng/mL)单独处理,对INS?1细胞凋亡及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影响,但两者联合可明显增加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P < 0.05)。棕榈酸联合LPS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P < 0.01),对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无影响。此外,棕榈酸或LPS单独刺激不影响INS?1细胞NCDase,两者联合则显著抑制其活性(P < 0.01);而高表达NCDase能明显缓解棕榈酸联合LPS诱导的凋亡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P < 0.05)。结论: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联合LPS可通过抑制鞘脂信号分子代谢的关键酶——NCDase活性,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并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特征是淀粉样蛋白沉积(淀粉样斑块),淀粉斑块主要成分是β-淀粉肽(Ap)。Aβ的形成与β-分泌酶有直接关系,而α-分泌酶则可防止Aβ的形成。因此,抑制β-分泌酶和诱导α-分泌酶可能是减少脑中Aβ形成的标靶。作者测试了256种植物和真菌提取物,从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 Teng菌丝体培养液中分离、鉴定了一种小分子β-分泌酶(BACEl)抑制剂hispidin,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治疗常用中药熟地黄、黄芪等几种单味药及中药复方左归丸对β淀粉样蛋白(Aβ)产生及聚集的影响,以探讨中药对AD的保护作用。方法:用Aβ25-35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进行损伤,制备AD细胞模型。采用刚果红染色、MTT法检测熟地黄、黄芪、石菖蒲等中药对Aβ聚集的影响;Real—timePCR方法观察这几种中药的药物血清对细胞的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β-分泌酶、γ-分泌酶表达的影响。结果:刚果红染色结果显示,山茱萸、黄芪、当归和左归丸可以抑制Aβ25-35聚合,形成长的淀粉样原纤维;熟地黄、山茱萸、黄芪、当归、左归丸对Aβ所致细胞的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低浓度的石菖蒲及远志能够保护细胞,但高浓度的石菖蒲和远志对细胞无保护作用。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熟地黄、黄芪、左归丸对APP、β-分泌酶及γ-分泌酶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当归能抑制β-分泌酶mRNA的表达。结论:熟地黄、山茱萸、黄芪、当归等中药及左归丸对Aβ损伤的神经细胞均有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APP、β-分泌酶及γ-分泌酶mRNA的表达,从而减少Aβ的产生及聚集、降低Aβ的沉积,以达到防治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