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血液肿瘤科2016年4月-2017年1月符合IM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150例。比较单纯EBV感染者和EBV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IM发病的高峰年龄集中在3~6岁,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混合感染率为49.3%(74/150例),各年龄段混合感染率大致相同(0~3岁组混合感染率为45.8%,3~6岁组混合感染率49.1%,6岁组混合感染率为53.4%,χ~2值为0.53,P0.05)。74例混合感染者,主要合并的病原体有肺炎支原体(MP)18例(12.0%),乙型流感病毒15例(10.0%),副流感病毒7例(4.7%),腺病毒(ADV)1例(0.7%),柯萨奇病毒(CoxV)2例(1.3%),嗜肺军团菌1例,Q热立克次体1例,合并两种以上其他病原菌感染者29例(19.3%)。EBV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1.2×10~(-5)),肝功能异常更为突出,且细胞免疫功能也更差(P=7.5×10~(-5)),P值均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混合感染组EBV-DNA复制量更高(高量复制率为59.46%,渐进显著性为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混合感染在儿童IM患儿中较常见,其病情更重。早期识别混合感染,早期联合用药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恢复,以及并发症的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武汉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取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12 125例住院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 3 597份标本(29.7%)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检测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为21.6%,其次为腺病毒(ADV)和乙型流感病毒(Flu B),阳性率最低为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克次体(COX);混合感染563例,其中主要是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各年龄组(0~30 d、~6个月、~1岁、~3岁、~9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4%、18.7%、35.4%、68.4%、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5)。冬季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最高(53.4%),秋季最低(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3,P<0.05)。结论武汉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 B;MP和其他非细菌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3岁幼儿感染率较高;冬季更易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住院患儿感染性疾病中的EB病毒(EBV)感染率、混合感染病原及相关疾病谱临床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249例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样本,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BV-IgM和IgG低亲和力抗体,若两者之一为阳性即定义为EBV感染.回顾性分析疑似EBV感染住院患儿EBV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各年龄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合并EBV感染的病原体特点.结果 检出结果EBV-IgM和IgG低亲和力抗体均阳性例数89例,占总数的35.74%,其中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70例,包括肺炎支原体30例(42.86%)、呼吸道合胞病毒24例(34.29%)、腺病毒19例(27.14%)、嗜肺军团菌11例(15.71%)、肺炎链球菌11例(15.71%)、流感/副流感病毒8例(11.43%)、肺炎衣原体3例(4.29%)、流感嗜血杆菌3例(4.29%)、柯萨奇病毒2例(2.86%).发现不同年龄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EBV感染合并其他病原体无明显差异.EBV合并感染后患儿可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结论 EBV是患儿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常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临床上对住院患儿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合并感染性疾病,进行EBV检测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住院肺炎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FV)和腺病毒(ADV)感染情况。方法对2005—2007年广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肺炎患儿RSV、FV和ADV的感染情况,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SV、FV和ADV感染率分别为7.40%、1.98%和6.04%。RSV、FV和ADV男女感染率分别为7.53%与7.12%、2.08%与1.78%、5.21%与7.92%。3种病毒感染的高峰年龄段均为0~3岁。3种病毒感染的高峰季节均为春夏季(3~8月)。结论RSV、FV和ADV是广州地区住院肺炎患儿的重要病原,感染特征有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恒温扩增芯片法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院当天采集痰液等分泌物标本,通过恒温扩增芯片法(芯片法)检测13种常见病原体,比较芯片法与痰培养和血清学方法的检出率。 结果:研究期间应用恒温扩增芯片法共检测230例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共检出182例(79.1%)病原阳性。单一病原感染77例(33.5%),混合感染105例(45.6%)。芯片法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33.8%)、流感嗜血杆菌(27.8%)和肺炎链球菌(22.6%),芯片法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两种方法对于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芯片法操作简便、快速,可同时检测13种病原体,且病原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培养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粪便Hp抗原(HpSA)检测21例cITP患儿及30例对照组儿童Hp感染率,对Hp阳性感染的cITP患儿进行1周根除治疗,包括阿莫西林(冲剂)50mg/(kg.d),3次/d;克拉霉素片15mg/(kg.d),2次/d;奥美拉唑片0.8mg/(kg.d),1次/d。4周后再行HpSA检测Hp根除情况,同时监测治疗后4、8、12周血小板数。结果经HpSA检测,21例cITP中4例感染Hp,感染率为19.05%,与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Hp阳性的cITP患儿根除治疗均获成功,其中3例血小板数明显升高。结论儿童cITP的Hp感染率不高,可能Hp不是儿童cITP病因之一。感染Hp的cITP患儿经成功根除Hp后,血小板数恢复。Hp根除治疗可能成为部分并Hp感染的cITP患儿非免疫抑制疗法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72例急性ITP患儿及同期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的EBV-IgM。结果72例ITP患儿中有20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27.78%,66例有呼吸道感染史而血小板计数正常患儿中有8例存在EBV感染,感染率为12.12%。经χ2检验,二者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急性ITP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海南省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ARTI)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诊治儿童ARTI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21年12月在海南省多家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ARTI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血清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Flu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嗜肺军团菌(Lp)、Q热立克次体(COX)9种病原体的IgM抗体,某种病原体IgM抗体阳性定义为该种病原体感染,对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符合入选条件患儿共59 312例,IgM阳性患儿检出率为37.69%(22 357/59312)。FluA、FluB、RSV、ADV、PIV的IgM阳性占总阳性率的35.23%(9 953/28255);前3位病原体Mp、FluB、PIV阳性占IgM总阳性率86.54%(24451/28255),其检出率分别为28.58%(16953/59312)、9.50%(563...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盐城地区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MP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对474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对不同年度、季节、年龄及性别MP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并对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测MP-IgM阳性1833例,阳性率38.62%。支原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具有季节性差异,秋冬感染率最高;支原体感染具有年龄差异,6个月以下儿童感染率最低,4~6岁年龄组儿童感染率最高,7岁以后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男女患儿之间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城镇儿童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农村,并且2009年的总体感染率明显高于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种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中以大叶性肺炎MP的阳性感染率最高。结论 MP感染是小儿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感染率有增高趋势,盐城地区2009年可能有较明显的流行发生,临床需加强对MP感染的防治,尤其是幼儿园等集体机构。  相似文献   

10.
反复腹痛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复腹痛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变迁规律。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12月收集反复腹痛1676例患儿病例资料,男808例,女868例进行13C尿素呼吸试验(13C-UBT)检测Hp感染状况,探讨反复腹痛患儿Hp感染规律变迁。结果Hp感染儿童438例,感染率26.13%,其中2~5岁、5~10岁、10~14岁3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3.66%(84/355)、26.31%(286/1087)、29.06%(68/234)。1998~2004年每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9.33%(83/283)、28.90%(76/263)、25.76%(51/198)、26.01%(56/215)、25.81%(48/186)、24.45%(67/274)、22.18%(57/257)。结论1.反复腹痛儿童Hp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反复腹痛儿童Hp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