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 ,近年已有很多报道阐述了细胞因子在该病中的变化及作用[1] 。近一年来我院也对部分急性ITP患儿进行了血清白介素 2、4、8、10 (IL 2、IL 4、IL 8、IL 10 )和干扰素α(IFN α)、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等细胞因子的检测。对象及方法ITP组所观察的儿童均为初次住院的 ,且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急性ITP诊断标准的患儿 ,共 83例 ,男 5 4例 ,女 2 9例 ;1岁以下 14例 ,1~ 3岁14例 ,4~ 6岁 19例 ,7~ 9岁 16例 ,10~ 12岁 2 0例…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提高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水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常见的小儿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其年发病率为小儿群体的4/10万~8/10万[1]。小儿病例多为急性型。急性ITP病例中7%~28%可转为慢性型[1,2]。一、关于诊断、治疗问题1987年全国小儿血液病学术会议拟定了“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方法 对21例小儿ITP患儿的血清进行了甲状腺激素的测定。结果 本组与对照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ITP的免役病理变化没有明显干扰自身甲状腺素的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4.
Ding Y  Wang YZ  Dong ZQ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948-94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为小儿群体的4/10万~8/10万。为进一步探讨ITP的免疫致病机制及细胞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ITP患儿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4、8、10(IL.2、4、8、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分析其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目的 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试剂法检测89例ITP患儿血清α—干扰素(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4、IL-8、IL-l0水平。结果 ITP患儿各年龄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P均<0.05);3岁~、7岁~组血清IFN-α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P均<0.05);l岁~、3岁~、7岁~组IL-4水平较正常参考值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细胞因子特别IFN-α、TNF-α、IL-4在儿童ITP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Th2相关细胞因子IL 4、IL 1 0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在儿童ITP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是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技术检测 30例ITP患儿血浆中IL 4、IL 1 0水平 ,同时检测PAIgG、PAIgM的水平 ,研究IL 4、IL 1 0对PAIgG、PAIgM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 :( 1 )急性期ITP患儿IL 4、PAIgG、PA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2 )慢性ITP病例半年后IL 4、PAIgG、PAIgM仍然高于对照组 (P <0 .0 5) ,IL 4与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 3)病程中IL 1 0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ITP患儿IL 4表达增加 ,提示Th2相关细胞因子比例失调 ,使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细胞免疫状况和白细胞介素 2 (IL 2 )、肿瘤坏死因子 (TNF)、血小板生成素 (TPO)水平。方法 检测 2 4例ITP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NK细胞 (CD56)及IL 2、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TPO水平。结果 CD3、CD4、CD4 /CD8、IL 2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均 <0 .0 1) ;CD8、CD56、TNF、TPO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ITP患儿T细胞亚群异常 ,细胞免疫功能紊乱。ITP患儿TPO接近正常水平 ,故对ITP患者予TPO治疗 ,难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9.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虽是一种常见疾病,但诊断和治疗仍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儿童发病有其特点起病急、自限性居多;男童发病率偏高;以严重血小板减少为主,而少见威胁生命的严重出血;临床过程大多平静,多数6个月内恢复,未恢复的患儿仍有一定自行恢复可能,因此被定义为仅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方面健康的儿童身上发生的疾病状态。在发病机制方面已由过去简单认为血小板特异抗体吸附引起单核-巨噬系统吞噬造成血小板减少衍变到对机体免疫尤其是细胞免疫异常的认识,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被称为“免疫捕捉法”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逐步替代特异性差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法,血小板功能和幽门螺杆菌的监测及意义尚需探讨。对血小板(20~30)×109/L且无明显出血的患儿,观察和等待是最佳方法,而需要治疗时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是一线治疗方法。目前新的治疗方法有大剂量地塞米松、抗CD20、血小板生成素(TPO)类似物等。由于远期效果不肯定、手术并发症及感染暴发,儿科医师对于脾切除越来越持谨慎态度。ITP患儿的社会心理情况也引起了人们重视。相信随着科学发展,儿童ITP的相关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6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中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随着重组白细胞介素6(IL6)的应用和IL6检测手段的提高,对IL6生物活性的研究日渐深入,发现其在造血细胞的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资料表明IL6是巨核系造血系统和血小板生成的一个关键因子。关于其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相似文献   

11.
12.
Summary
A series of 28 children with ITP treated during 1951–1958 is presented. Some mild cases required no treatment in any form, but most of the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steroids, to which some responded with complete remission. The patients not responding to steroid therapy underwent splenectomy with a good result, except in one who responded to a renewed steroid therapy. No relapses, complications or deaths occurred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巨核细胞计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22例ITP患儿血清TPO水平,根据巨核细胞数分为A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与B组(巨核细胞数>35/6 cm2),两组进行TPO水平比较,并观察各组疗效.结果 A和B组TPO水平分别为(368.33±39.47) ng/L,(141.48±11.28) ng/L.A组明显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t=7.44 P<0.01).A组治疗有效率为23.8%,明显低于B组84.2%,其差异有显著性(χ2=6.54 P<0.05).A组有效5例TPO为(109.60±15.59) ng/L,无效16例TPO为(449.18±29.59) ng/L,其差异有显著意义(t=-6.23 P<0.01).结论 ITP患儿血清TPO水平存在较大差异,TPO水平明显增高且无巨核细胞数增高者疗效差,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脏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脾脏病理学改变,探讨小儿ITP脾脏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光镜观察39例儿童ITP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对白髓组织进行形态测量,部分病例作了电镜超微结构检查,并与28例对照组脾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9例儿童ITP中.有11例(28.2%)在白髓组织内出现明显的次级淋巴滤泡增生现象,而对照组为16例(57.1%);白髓平均面积ITP组较对照组减少,而每mm^2白髓数目较对照组略有增多,粒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增生现象在ITP组均较对照组明显。超微结构显示ITP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活跃,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有吞噬现象。结论ITP脾脏病理学改变缺乏特异性,但仍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是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活跃,包括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均有明显的增多并表现有活跃的吞噬现象;脾切术前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对白髓内淋巴组织的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理学改变的个体差异可能与ITP脾切除术后的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008年4-11月初次在本院住院的42例ITP患儿(试验组)治疗前的血清BAFF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小板计数(BPC);同时检测40例拟择期手术患儿(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的差异,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BAFF水平与血小板的相关性。结果ITP患儿治疗前BAFF水平为(0.943 3±0.583 5)μg.L-1,治疗后BAFF水平为(0.454 5±0.216 0)μg.L-1,对照组BAFF水平为(0.538 9±0.234 7)μg.L-1。ITP患儿治疗前血清BAF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TP患儿治疗后(Pa<0.01),治疗后BAFF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外周BPC与血清BAFF水平呈负相关(r=-0.305,P<0.01)。结论增高的BAFF可能参与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