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子宫肌瘤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取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30例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瘢痕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瘢痕发生率、术后疼痛镇痛泵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手术时间稍长,但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的护理。方法:回顾对我科55例行ERCP术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的分析。结果:ERCP术是一项比较安全、可靠的诊断及治疗胆胰疾病的有效手段,而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是使ERCP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结论:ERCP术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ERCP术成功率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手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不同剔除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6年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208例为对照组,1997—2005年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02例为研究组,单纯剖宫产组180例。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不同缝合方法的临床病历记录,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差值、住院天数、产后出血量及产褥感染发生率。结果连续扣锁缝合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明显优于间断-连续缝合组。结论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肌瘤同时行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连续扣锁缝合组可缩短手术时间,具有术中出血少、产后出血量少、产褥感染少、住院日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悬低切术式治疗混合痔在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轻术后并发症、保护肛门功能等方面与传统外剥内扎术式相比的优势。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Ⅱ、Ⅲ期混合痔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高悬低切术式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式治疗,术后随访4个月。记录患者术前混合痔分度、内外痔点位情况,术后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手术用时、外痔点位数与切除点位数差值、术后24 h伤口疼痛评分、术后伤口疼痛时间、术后24 h伤口水肿程度、术后24 h伤口出血评分、术后伤口出血持续时间、术后24 h肛门坠胀程度评分、术后尿潴留、术后排便疼痛持续时间、术后控便功能、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减少外痔处理点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术后排便疼痛持续时间、患者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愈率、手术用时、术后24 h伤口疼痛评分、术后伤口疼痛时间、术后24 h伤口水肿程度、术后 24 h伤口出血评分、术后伤口出血持续时间、术后24 h肛门坠胀程度评分、术后尿潴留发生情况、术后控便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悬低切术式能够减少患者外痔处理点位,较传统外剥内扎术式愈合时间缩短,亦能减少患者术后排便疼痛持续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与传统开腹方法剔除子宫肌瘤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术式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腹腔镜治疗组(LM)35例和传统开腹对照组(TAM)35例,比较分析两种术式中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比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具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用药少、腹部切口外观美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老年腹部手术后患者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输注右美托咪定,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输注血必净注射液至术后5 d。观察2组术前、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及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2组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的血清CRP、TNF-α、IL-6、IL-1β均明显升高,均在术后1 d达到高峰后开始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在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 SOD均降低,在术后1 d达到高峰后开始升高,而MAD则出现相反趋势,观察组SOD在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MAD则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7.
阐明“飞针法”包括进针术、催气术、导气术、补泻术及出针术,并探讨“飞针”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40例及阴式手术组35例,分别采取开腹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使用镇痛天数、术后疼痛分级和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开腹手术组的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使用镇痛的天数、疼痛级别、住院天数均高于阴式手术组(P〈O.05)。结论在手术创伤、术后疼痛和术后恢复方面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优于经腹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剖宫产术中剔除子宫肌瘤的产妇48例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同期妊娠无子宫肌瘤行单纯剖宫产术的产妇45例作为常规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B下降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产褥病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HB下降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产褥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术后低视力受多方因素影响:包括原发眼病、术中术后眼部并发症、手术方式选择、切口大小、位置、术后随访时间等.术后多数病人的视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然而,仍有部分患者无法通过手术脱残,主要是由于基础眼病、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其中部分因素能够通过对症处理,使视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相当大部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低视力.因而术前详细检查、术中熟练操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整理热敏灸在外科手术前、痔疮术后、脊柱与关节疾病术后、消化系统疾病术后、生殖系统疾病术后、肿瘤术后、神经系统疾病术后的应用,发现热敏灸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促进术后康复,特别是在缓解疼痛及胃肠道不适、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尿潴留、促进手术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提高妇科术后的自然妊娠率等方面优势明显,从而为热敏灸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88例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并与同期单纯子宫下段剖宫产比较,观察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病率、住院时间。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产褥患病率、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时间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杨勋波  徐无忌 《河南中医》2020,40(4):566-568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痛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7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多模式镇痛组15例和常规镇痛组14例。常规镇痛组采用塞来昔布治疗,多模式镇痛组在常规镇痛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和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0 d、术后2周VAS评分与术后1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0 d、术后2周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0 d、术后2周CRP水平与术后1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0 d、术后2周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住院总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了头晕、呕吐、恶心、尿潴留、失眠等不良反应,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PGID)是肿瘤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根据临床症状,PGID可分为术后胃瘫、术后恶心呕吐、术后呃逆、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术后便秘和术后腹泻6类。据报道,我国PGID的发生率为9%~20%。由于本病的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因此常延误肿瘤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5.
环行混合痔常见并发症的病因和防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鑫麟  陈勇  朱焜 《河南中医》2005,25(6):56-57
环行混合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一种常见病,由于痔核较多而大,手术较为复杂,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创伤,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因此,为了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手术质量,对病人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防治就显得尤为关键。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环行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肛门疼痛、肛门狭窄、术后水肿、术后出血及排尿困难、肛门渗液、肛门失禁、延迟愈合等,其中术后水肿、术后疼痛、肛门狭窄、术后出血尤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曲张大隐静脉改良腔内激光治疗术术后疗效进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分析,明确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的优劣。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1年3月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应用改良激光治疗术治疗;选择2008年5月—2009年8月应用传统激光治疗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第3,12个月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并据SF-36进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健康程度、健康情况、生理状态、躯体角色、心理情况、情感角色、疼痛程度、精神状态、社会角色、健康状态及术后复发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2组疼痛影响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对术式均表示满意。结论 2种术式复发率相近,而改良腔内激光治疗术在术后疼痛的影响上要低于传统手术,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方法:我院妇产科2007年12月~2010年12月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48例,与传统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观察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排气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术后使用镇痛药(%)、术后发热(〉38℃以上)。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使用率低,术后发热比率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来我院康复科针灸组用头皮针加腕踝针治疗妇产术后、痔疮术后、泌尿疾病术后、骨科术后、普外科术后和腰椎麻醉后引起的尿潴留患者1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改良剖宫产术与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区别,探讨改良剖宫产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试验,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12月采用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142例产妇作为对照组,2011年1—12月采用改良剖宫产术135例产妇为观察组,比较2种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产褥病、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疼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术后产褥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剖宫产术明显优于传统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20.
分析肛肠疾病术后肛门直肠狭窄的成因及分类,主要包括肛裂术后肛门狭窄、肛瘘术后肛门狭窄、外痔术后肛门狭窄、混合痔术后直肠狭窄和痔PPH术后直肠环状狭窄;在手指扩肛的基础上,可分别采用肛裂切除术加扩肛术、肛瘘瘢痕松解术和瘢痕切除术、外痔切除术、狭窄部位部分切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