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距骨骨折和脱位,尤其是陈旧性损伤,良好的术中暴露是恢复解剖对位的先决条件.在诸多的手术入路中,涉及截骨的人路较少见.黄昌林等[1]报道用腓骨截骨手术人路治疗距骨骨折脱位的解剖研究,但未列人常用手术入路.在临床应用中,笔者感觉其在处理距骨损伤时有暴露良好、对距骨血运干扰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腓骨截骨手术入路治疗距骨损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距骨骨折和脱位,尤其是陈旧性损伤,良好的术中暴露是恢复解剖对位的先决条件。在诸多的手术人路中,涉及截骨的人路较少见。黄昌林等报道用腓骨截骨手术人路治疗距骨骨折脱位的解剖研究,但未列入常用手术入路。在临床应用中,笔者感觉其在处理距骨损伤时有暴露良好、对距骨血运干扰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距骨骨折脱位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昌林  丁志海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2):736-738,T001
作者为避免距骨骨折合并脱位手术是发生因手术本身所导致的唬有致血动脉损伤的可能性,降低术后距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通过距骨血供系统与手术入路关系的应用解剖研究,提出腓骨下端截骨向后外翻转,充分显露踝关节的最佳手术入路,克服原常用踝关节前外侧等切口入路以及应用杠杆撬拔复位手术方法的缺点,临床应用14例,径1-2年时间的随访,X线检查尚未发现1例距骨缺血性坏死,取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急诊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急诊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的疗效。方法:1995年6月至2007年10月收治24例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患者,男18例,女6例;年龄28~58岁,平均35.4岁。伤后到就诊时间0.5~12h。右侧15例,左侧9例;闭合伤22例,开放性创伤2例。均在入院后5h内采用急诊经内踝截骨入路整复固定。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6~60个月,采用Kenwright评定标准,优18例,良4例,可2例,差0例。结论:急诊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显露清楚,复位固定容易,对距骨血运破坏小,是治疗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降低距骨坏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复杂距骨骨折脱位经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治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2月采用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脱位患者31例,观察术中距骨骨折部暴露情况,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以及术后距骨愈合情况及踝关节功能。采用Hawkings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3.25年,采用Hawkins疗效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32%。术后石膏固定4-6周,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经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脱位,有利于手术操作,保护残留血供,可较大程度避免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距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及撬拨治疗距骨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逆暴力方法整复距骨骨折脱位、撬拨、石膏固定治疗距骨骨折脱位138例。结果:全组138例中优91例,良16例。结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固定稳定,利于距骨血供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内踝截骨入路治疗距骨骨折合并距骨体旋转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内踝截骨入路治疗距骨骨折合并距骨体旋转脱位贾峰泉孟庆军刘升华王文德李德民距骨的血液供应主要为足背动脉的关节支,及距骨窦的动脉分支,经距舟韧带入距骨颈。当距骨颈骨折并距骨体脱位时,此韧带往往易撕裂致血管损伤,为不干扰滋养血管功能和重建血循环,防止缺...  相似文献   

8.
复杂距骨骨折脱位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并评价HawkinsⅢ型、Ⅳ型距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别行踝关节内侧或/和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Ⅲ型距骨骨折9足、Ⅳ型4足。踝关节内侧或/和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带跗外侧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移植术治疗Ⅲ型距骨骨折6足、Ⅳ型3足。内踝截骨或/和腓骨下端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带跗外侧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移植术治疗Ⅲ型骨折12足、Ⅳ型骨折6足。内踝截骨或/和腓骨下端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带跗内侧或内踝前动脉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移植术治疗Ⅲ型距骨骨折11足、Ⅳ型5足。结果56足获2~11年随访,骨愈合54足,骨不连2足;骨缺血性坏死14足;创伤性关节炎21足。按AOFAS标准评价:优18足,良25足,可11足,差2足,优良率76.8%。结论注意保护骨折部残存血运,重建骨折端血供,是提高复杂距骨骨折脱位术后疗效的关键。以截骨入路,带血管蒂骨膜移植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最佳手术方案,不需一期行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9.
作者为避免在距骨骨折并脱位因手术本身所导致的距骨供血动脉损伤的可能性,通过20具足动脉灌注标本的解剖研究,提出腓骨下端截骨向后外翻转,充分显露踝关节的手术入路,克服踝关节前外侧入路以及应用杠杆撬拔复位手术方法的缺点,临床应用14例,经过1—2年时间的随访,X线检查未发现距骨缺血性坏死,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踝截骨入路治疗距骨体外侧面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12例距骨体外侧面骨折,男9例,女3例;年龄22~51岁,平均35.9岁。采用外踝截骨入路显露和复位内固定。根据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术后获25~74个月随访,平均41.2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4~41周,平均22.7周。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49~98分,平均81.3分。优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75%。结论外踝截骨入路治疗距骨体外侧面骨折,对距骨的血供损伤小,显露充分,可在直视下解剖复位关节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严重粉碎性距骨体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7例严重粉碎性距骨体骨折脱位均选择前内侧及后外侧双切口入路行一期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7例均获随访平均13.3(7~20)个月,术后早期1例切口不愈合;1例出现距骨密度增高,但CT未见明显囊性变及坏死.结论 严重粉碎的距骨体骨折脱位的治疗需要术前完善手术设计与准备,术中选用合理的入路及内固定方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自2003年3月~2008年2月,笔者采用通过内外踝截骨入路治疗35例复杂距骨骨折脱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6~58岁,平均(32±3.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2例,高处坠落伤8例,其他5例.左侧19例,右侧16例.以距骨颈骨折为主的21例,按照Hawkins分型:Ⅱ型11例,Ⅲ型7例,Ⅳ型3例.以距骨体骨折为主的14例,按照Sneppen分型:Ⅲ型10例,Ⅳ型4例.伴踝关节骨折5例,均为新鲜骨折病例.纳入标准: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的距骨体骨折;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入选对象均在伤后1周左右及患侧踝关节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距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4月~2006年1月,笔者共手术治疗距骨骨折63例,其中23例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传统非截骨手术入路治疗(对照组)。结果6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1年(6个月~6年)。根据Hawkins疗效标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治疗组优良率为87%,对照组优良率为5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治疗距骨骨折较传统非截骨手术入路疗效更优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12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9例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移位骨折。切口近端在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踝关节线上方约3 cm,弧形经过内踝下方至远端舟骨结节内侧处,骨折复位良好后,用2枚双头或无头空心钉垂直骨折线进行加压固定。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2~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6(11~18)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平均85.1(58~95)分,疼痛VAS评分平均1.6(0.8~2.7)分。术后1年2例出现创伤后距下关节炎,1例因疼痛和行走障碍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后恢复良好,1例给予消炎止痛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并距骨后突骨折采用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可以充分显露距骨后突部及周围粉碎骨块,有利于骨折固定;同时加压空心钉固定可靠,有利于踝关节与距下关节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5.
毛建水  叶招明 《中国骨伤》2015,28(4):368-370
目的 :探讨距骨骨折类型和手术方式与骨折后坏死的关系。方法 :自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78例距骨骨折患者,43例随访2~5年,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17~65岁,平均38.6岁。39例距骨颈损伤,4例距骨体损伤。根据损伤情况采取前内侧、前外侧及联合入路手术等方法治疗,受伤后6~48 h进行治疗。分析患者前期骨折类型以及手术方式与后期骨坏死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结果:78例中43例获随访,19例发生距骨坏死,包括距骨颈Ⅰ型骨折2例,距骨颈Ⅱ型骨折5例,距骨颈Ⅲ型骨折5例,距骨颈Ⅳ型骨折5例,距骨体骨折2例(均为合并距骨颈骨折的患者)。共29例采取手术治疗,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发生距骨坏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距骨颈骨折较距骨体骨折更易发生缺血坏死,在距骨颈骨折分型中,Ⅲ、Ⅳ型发生缺血坏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人下肢防腐标本4具(8侧),其中2具(4侧)行跟骨内侧解剖,观察载距突毗邻结构及显露范围;另2具模拟内外侧联合入路复位固定跟骨骨折。回顾性分析临床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合并载距突骨折脱位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9例...  相似文献   

17.
本院自1990年1月~1996年5月共收治距骨骨折脱位病人49例,其中手术治疗27例。结果显示:①距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与损伤程度和手术时间有密切联系。②严重距骨体骨折术后多发生创伤性关节炎。③严重距骨颈部骨折脱位术后多出现距骨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18.
距骨损伤与距骨坏死及其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距骨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本文通过25例距骨重度骨折脱位、3例距骨全脱位和17例距骨周围脱位的治疗,并分别经平均7年和2年5个月的随访观察,来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的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结果 距骨重度骨折脱位和全脱位缺血坏死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100%,距骨周围脱位则无缺血坏死发生。作者比较重度距骨骨折脱位和全脱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距骨切除和关系融合术三种治疗方法的结果,仅融合术最为满意。结论 作者建议在距骨有发生缺血坏死高危损伤的病例,融合术应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距骨损伤与距骨坏死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距骨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本文通过 2 5例距骨重度骨折脱位、 3例距骨全脱位和 17例距骨周围脱位的治疗 ,并分别经平均 7年和 2年 5个月的随访观察 ,来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的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结果 距骨重度骨折脱位和全脱位缺血坏死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达 10 0 % ,距骨周围脱位则无缺血坏死发生。作者比较重度距骨骨折脱位和全脱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距骨切除和关节融合术三种治疗方法的结果 ,仅融合术最为满意。结论 作者建议在距骨有发生缺血坏死高危损伤的病例 ,融合术应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固定治疗单纯跟骨载距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跟骨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治疗单纯跟骨载距突骨折7例,术后随访根据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情况及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7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未并发深部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2~47个月,平均21.3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5周;末次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89.5±4.6),其中优4例,良3例;未见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应用跟骨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固定治疗跟骨载距突骨折,具有复位操作简单、内固定可靠、并发症低等优点,是治疗单纯跟骨载距突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