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豚鼠32只,其中3只为对照组,双眼接受手术显微镜光照射30、60和100分钟后,视网膜有水肿,视网膜电图a和b波幅明显降低、峰时延长。病理组织学观察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嗜碱性颗粒散在,光受体外节段排列紊乱。严重者内外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变性、核固缩。实验结果提示手术显微镜光会导致视网膜光损伤,本文对视网膜光损伤的机制和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现代囊外白内障术中显微镜光照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国际标准化视网膜电流图(F-ERG)记录45例45眼白内障术前及(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1moF-ERG最大反应(MCR)(a、b波振幅)。按(WHO)晶状体混浊度分级采用不同术式,A组PHACO术、B组ECCE术。A组术中实际曝光于显微镜下25~40min(31.4min±4.1min),中度光强;B组50~75min(59.8min±8.7min),中高度光强。比较2组中使用不同显微镜光照(时间和光强)对ERG反应的影响,评价其对视网膜功能的损害。结果 白内障术后1moF-ERGa、b波振幅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0.01<P<0.05);A组术后F-ERG振幅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B组较术前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0.01<P<0.05)。结论 白内障术后ERG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提示晶状体混浊可减弱ERG反应;显微镜光照下手术时间越长、光照越强,术后1moF-ERG反应增幅越小,提示持续显微镜下手术可致视网膜光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手术显微镜致视网膜光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利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8,20(5):443-444
随着显微手术的普及,眼科手术向更少盲目性和创伤性的领域进军,但也发现手术显微镜的强光也会对视网膜造成某些损伤。作者对1992年~1995年间部分显微白内障手术后患者眼底进行观察,对发现的问题初步探讨如下:对象与方法在显微镜下行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109例(109眼),其中男叙例(40眼)。女69(69眼),均系1眼手术。年龄最大89岁,最小37岁。手术系用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YZ20型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光源150W全反射医用卤钨灯,工作距离是200mm,照度2200Lx(强)-1200Lx(弱),手术多用强光。手术时间20…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显微外路手术及传统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01/2013-01我院收治的60例6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行视网膜外路手术,随机分为视网膜显微外路手术(试验组)29例29眼;视网膜传统外路手术组(对照组)31例31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视网膜复位率、术后视力提高率。结果:视网膜外路显微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时间短(P=0.0087)。试验组27例一次性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93%;对照组28例一次性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9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25例视力提高,提高率为86%;对照组28例视力提高,提高率为9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视网膜外路显微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比较,视网膜复位率及术后视力提高率无明显差异;显微外路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易掌握、效果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外路显微手术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手术显微镜下外路手术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55例(55只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在手术显微镜下放视网膜下液,观察裂孔,巩膜外冷凝,巩膜外垫压,环扎,玻璃体注空气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49例一次外路手术视网膜脱离完全复位,4例二次外路手术复位,最终复位率为96%.48例视力提高,5例无变化.结论 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外路手术治疗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xternal-route microsurgery for retinal detachment.Methods In 55 patients(55 eyes)with retinal detachment,drainage ofsubretinal fluid,examination of locating the holes,sclera cryotherapy,the silics gel piece and/or buckling bands,and intraocular injection of gas were performed under surgical microscope.Results The retinal reattachment occurred in 49 eyes after the primary surgery and in 4 eyes after the secondary surgery,with the final rate of reattachment of 96%.The eyesight was improved in 48 eyes.Conclusions The external-route microsurgery for retinal detachment is simple,safe 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6.
首次报道用兔眼复制类似人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实验用1%甲基纤维素网膜下注射联合广泛玻璃体切割术优于其它方法。讨论了手术显微镜直视下网膜下积液排除、眼内冷凝和注气术在网膜脱离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及应用于临床的前景,结果表明对后极部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比研究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和传统外路手术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视网膜脱离19例(19眼)行显微外路手术治疗,将接受传统外路手术治疗的13例(13眼)作为对照,两组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微外路组和传统外路组术后视力提高者分别为18例(94.74%)和7例(53.85%),裂孔封闭率分别为94.74%和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裂孔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4.74%和69.23%,一次手术解剖复位成功率为89.47%和69.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外路组较传统外路组疗效较好,为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应用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52例,手术显微镜下完成穿刺排液、冷凝、裂孔定位、硅胶垫压等关键技术。
结果:一次手术复位率89.5%,总复位率96.7%; 术后1mo,矫正视力>0.05者89.8%,>0.3者35.2%; 一次穿刺排液成功83.6%,硅胶垫压环扎后需再穿刺排液占13.1%; 显微镜下裂孔冷凝定位准确率82.9%,术中调整后准确率90.0%; 术中硅胶位置调整占6.6%,需再次手术调整占10.6%; 95.4%硅胶垫压后缘位于角膜缘后20mm以前,4.6%位于20mm以后。
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可获得期望的临床效果,其关键技术应用简便、可靠,出现偏差时可适时调整; 视网膜可观察范围达角膜缘后20mm,大眼轴高度近视者可达角膜缘后20~24mm。 相似文献
10.
11.
李卓力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0,12(2):103-103,105
作者遇到1例民用线路短路打火引起的眼损伤,报告如下: 赵××,男性,26岁,进修生。住院号1716。1984年12月31日在修理宿舍照明线路的配电匣时,突然短路,保险丝打火,发出闪光。患者当即感觉耀眼,眼前发红、发兰,就什么都看不见了。20分钟后来诊。即收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2,左眼30cm 相似文献
12.
13.
陈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4):194-197
现代眼内手术的光性视网膜损伤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陈林早在1977年,人们已经注意到由手术显微镜引起的光性视网膜损伤[1]。以后,又在有晶体的猴眼(1979)[2]和人眼白内障手术(1983)得到证实[3]。近10年来,随着眼前段显微手术和玻璃体视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手术显微镜对视网膜的光损伤及导光纤维对视网膜的光损伤,分析视网膜光损伤的特点,从光损伤的机制探讨视网膜光损伤的可能发病机理,提出视网膜光损伤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术者完成的连续的6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和连续的35例传统外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并随访。结果传统外路组和显微外路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分级、视网膜下增生条索、裂孔特点、术中环扎的实施及一次手术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玻璃体腔注气的实施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无并发症记载,术后并发症中,两组的高眼压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术后有1例下方视网膜下片状出血,显微组术后有1例出现下方视网膜下出血、1例玻璃体下方积血、1例人工晶状体夹持。结论在以巩膜外加压和冷凝放液作为基本术式的外路手术中,在显微镜直视下完成与在间接检眼镜下完成可以获得同样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科显微内镜在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2例(32眼)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在眼科显微内镜下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视网膜解剖复位率、裂孔检出、视力、并发症。平均随诊时间14.6月。结果首次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复位29眼(90.63%),最终视网膜完全复位30眼(93.75%);术后6个月时矫正视力0.1以上者21眼,0.5以上者4眼。术前6眼未发现裂孔者术中内镜下全部找到裂孔,裂孔检出26眼中,术中发现新裂孔6眼,手术后10眼一时性高眼压,2眼人工晶状体移位。结论眼科内镜在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降低了裂孔的遗漏,使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光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瑜玲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1):28-34
视网膜光损伤及其损伤防御机制和药物性防治的研究一直是数十年来眼科领域一个基础结合临床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回顾了视网膜光损伤的研究历史,从致伤光源的性能,光损伤的影响因素,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过程中,存在着我种因素的调控与影响,其损伤机制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在光损伤机制研究中的普遍应用,光损伤确切的分子致病机制可在不久的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和研究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观察手术显微镜致兔眼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将健康灰兔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光损伤组,每组4只。所有实验动物均在循环光环境适应7d,光照前暗适应24h。实验前,散大瞳孔至8mm左右。光损伤组光照(14500lux)30min,暗适应30min。光照48h后取材制成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对照组散瞳后不予光照,相应时间取材观察。结果对照组视网膜组织结构清楚,细胞形态规整。光损伤组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崩解非常明显,外核层细胞排列紊乱,核固缩。色素上皮层核染色质边集,呈现细胞凋亡的早期改变,线粒体空泡变性。结论手术显微镜(14500lux)可诱导兔视网膜光损伤,病理特点是光感受器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显微外路手术与传统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60例(6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分别行显微外路手术和传统外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一次复位成功率及随访末期视力提高率及闭孔封闭率,同时比较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比例.结果 试验组28例患者一次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0.3%;对照组22例一次复位成功,成功率为75.9%;试验组一次复位成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视力提高率(69.0%)及裂孔封闭率(72.4%)均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对照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显微外路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传统外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视网膜光性损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们用Wister大鼠建立了视网膜急性光性损伤实验模型.动物在全麻下照光(白光)lh,照度为20 0001x.分别于照光后24、48h,1、2、3、4、5周处死实验动物。病理组织学显示视网膜急性光性损伤始于光感受器外节,表现为碎解和消失,随之波及内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FE),部分标本外核层亦波及。后期(照光后2-3周)有些标本显示内、外节有某种程度修复,另一些标本则无。有一个照光后5周的标本显示外核层,内、外节完全消失。所有标本未显示任何炎症反应,提示视网膜急性光性损伤是一个退行性变性过程。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84-8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