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绍华教授应用温胆汤治疗神经精神科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侠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9):1612-1613
温胆汤始载于<姚氏僧垣集验方>,方中以生姜为君,主治胆寒所致的虚烦不得眠,故名温胆汤.此方后转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仍以温胆祛痰为法.传至<三因方·卷十>,将<集验方>中的君药生姜减至五片,而竹茹用量不变,使竹茹成为方中的新君,这样全方的功效就由原来的温胆变成了清胆,并且方中还加用茯苓以渗湿化痰.这样,虽然仍名为温胆汤,但治则已由原来的温胆和胃、理气化痰变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主要病机也从胆气虚寒转变为胆郁痰阻.后世医家所用的温胆汤多为经<三因方>演变后的温胆汤,名为温胆,实则清胆.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日:"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原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医家增加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方名仍称温胆,但其功用则为清胆.笔者近年来运用本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德祥 《天津中医药》2004,21(4):306-306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南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原方增茯苓、大枣,减生姜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亦载温胆汤,但比原方多茯茯一味,主治热呕吐苦水,虚烦不眠、惊悸、痰气上逆.笔者临症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丽娜 《新中医》2008,40(4):94-95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热除烦之功效,乃治痰之要方,主治痰热内扰证.笔者临证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为历史名方,因其疗效卓著而为历代医家广泛应用.温胆汤首见于<千金要方>(650年),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方中重用生姜配半夏、橘皮,辛温宣通,善温通疏达少阳之机.<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气温和,始能条达,故以温胆名之.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已被视为"治痰"的基础方,包括由其衍生而来的类方,临床上已被广泛用于痰病。笔者从温胆汤成因与方论、及其类方方论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认为临证时要知"温胆"之常而达"痰证"之变,须以原方为基、类方为变,灵活把握,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以生姜为君,温胆和胃,燥湿行气,用于胆胃虚寒、湿郁气滞证,体现了"温胆"之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以半夏为君,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体现了"清胆"之意。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温"的理解,提出三种温胆汤之"温"并非均是温胆之义,而是令胆"和",复胆之清静温和之性,以求胆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正>温胆汤出自成无己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名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解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之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之温和之意耳。"其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是古今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原方出自孙思邈《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之功,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宋代陈无择对该方进行了加减化裁,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生姜减为五片,主治"虚烦"、"惊悸"等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药物进行调整后,遂使温胆之性由温而平,实为清胆,临床运用也更加广泛,后世所用黄连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及蒿芩清胆汤等均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化裁而来.笔者在临床中对气郁痰结、痰热内扰、痰瘀互结型多种疾病,灵活运用该方,异病同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姚僧垣的<集验方>,最早载于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胆府"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易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相似文献   

12.
袁士良主任中医师常以"清化立论"指导临床,尤其善用黄连温胆汤,制定了多首类方,如:加味温胆汤、柴芩清胆汤、温胆安神汤、温胆衍宗汤、温胆地黄汤、温胆降压汤等,临床治疗多种疾病,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沈佳 《江苏中医药》2008,40(11):72-73
柴芩温胆汤为<医宗金鉴>所载之温胆汤加柴胡、黄芩二味,笔者用治失眠、嗜睡、郁证及梅核气、痞证、麻木等病症,效果十分显著.据临床观察,只要患者表现有肝气郁滞、痰湿内蕴,肝胃郁热、痰阻气滞等见症者,均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现存对温胆汤的文献记载,结合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大背景,勾勒出该方从温胆之剂变为治痰之方的轨迹。温胆汤在南北朝就已经存在,用于胆寒不寐的治疗,至《千金要方》列入其胆腑证治理论架构中。宋代随着二陈汤在痰病实践的广泛应用,与之组成相类似的温胆汤之组方与效用有了显著变化。经过金元时代痰病理论的发展,至明清该方功效逐渐定位于清化胆经痰邪,也引发了医家对该方功效温胆还是清胆的理论思考。与此同时,该方的衍生方剂大量涌现,进一步拓展了温胆汤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始见于《千金要方》,为清胆和胃化痰的基础方。本方虽名为温胆汤,非以胆寒而温之,实则此温为“和”义,不是真正温胆,而是“和胆”、“清胆和胃”。《医宗金鉴》曰:“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却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中国医学大辞典》亦云:“……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之痰热去故也。”  相似文献   

16.
刘玉  董刚  钟秀娟 《光明中医》2009,24(4):721-722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临床应用广泛.用温胆汤治疗子时病症,是笔者根据针灸治疗中用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疾病,常可提高疗效,使一些用常规取穴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症,用此方法后往往取效较捷,因子时(23点-1点)正是胆经所主时,故试用温胆汤治疗子时心悸、胃痛、哮喘、手指疼痛之病症,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燕  李征 《西部中医药》2006,19(1):31-31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加茯苓、大枣,并加重生姜量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笔者在跟随导师临证,应用该方治疗小儿病症,疗效满意,兹举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出自成无己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名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解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之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之温和之意耳。"其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竹茹、枳实、生姜、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痰和胃之功,此方虽日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为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治以治痰,治热,治气。作者用温胆汤化裁辩证治疗痰湿郁结致梅核气;痰热郁久化热致头痛;痰热内阻,上蒙清窍致耳鸣;痰热内扰致失眠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 ,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组成 ,具有清痰利气、调达气机、祛邪之功。本方虽名为“温胆” ,却无温胆之药。临床中凡遇痰热所致疾患 ,笔者皆以温胆汤加减治之 ,常获良效。现介绍如下。1 冠心病、心房纤颤王某 ,男 ,6 0岁 ,1998年 3月 2日初诊。诉 :心悸伴胸闷10余天 ,遇劳心悸加重 ,休息稍减 ,伴头晕。面色晦暗 ,形体肥胖 ,舌质暗红 ,边有瘀点 ,苔黄腻 ,脉弦细结。心电图示 :心房纤颤 ,心动过速。诊为冠心病心房纤颤。证属痰浊瘀阻之证。治以除痰化浊、活血化瘀。方用温胆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