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西宁地区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2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评价不停跳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85例,男130例,女155例,年龄10个月~43岁.体重(8~65)kg.全组中中央型房间隔缺损216例;上腔型12例;下腔型18例,混合型39例.均在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直接连续缝合56例,补片缝合229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82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体外循环时间短,术后强心、升压药物用量少,无手术死亡,无低心排、栓塞、心律失常及脑部并发症.结论: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对心肌保护好,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比较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与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成人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SD)的术后早期及近期随访结果,评估两种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机器人心脏不停跳ASD修补术的30例成年患者作为机器人组(TEASD-R),并采取1∶1配对原则,选取同期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30例成年患者作为介入组(TIASD-O).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住院相关情况、术后近期随访结果、术后30d及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TEASD-R组无术后早期及近期并发症(残余分流、心包积液、外周血管栓塞及新发心律失常等),而TIASD-O组存在相应并发症,其中两组术后新发心律失常、术后早期右心房大小、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及住院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0d躯体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微创ASD修补术后近期无三尖瓣关闭不全及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安全性及有效性较好,适应证较广,但也存在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等缺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161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对策。结果:161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99.38%,1例缺损40mm,试封堵未成功放弃,术后1例发生传导阻滞,经治疗护理痊愈。结论: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顺利通过手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方法10例病人经右腋下小切口第4肋间进入胸腔,建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直视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所有病人术后无气栓及脑部并发症,无心律失常,无残余漏等,术后7天拆线出院。结论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切口美观,创伤小,有利于心肌保护,对于有良好的心脏解剖知识技熟练的心脏外科技术,是一种值得准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普勒超声对于心脏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调查对象采用就诊的房间隔缺损患儿38例,所有患儿均手术证实为房间隔缺损,所有患者均采用多普勒超声进行术前诊断,观察指标为房间隔缺损的大小、数目、形态以及长度等,并且观察诊断的符合率。结果38例房间隔缺损患儿中共有40处缺损,其中40处缺损有Ⅰ孔型12例、Ⅱ孔型26例、静脉窦型3例,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室扩大。12例Ⅰ孔型房间隔缺损中缺损大小为19 mm ~34 mm,且均未见闭合。诊断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的符合率为92.31%。结论多普勒超声在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8.
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成人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SD)治疗的效果。方法:45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ASD最大直径8~38(27±7)mm,5例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所有病例均经导管置入1个Amplatzer ASD封堵器(ASO)。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并每年1次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及X线检查。结果:41例封堵成功,选择的ASO直径为10~40(31±7)mm,ASO/ASD直径比值平均为1.15:1。3例ASD最大直径分别为20mm、24mm和26mm,在封堵器无法与房间隔平行而封堵失败。1例ASD最大直径为38mm,选用40mm的ASO,封堵器脱落至右房,急诊手术。术后即刻TTE显示33例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 2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3月仅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右心房、室稍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成人继发孔型ASD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40岁以上患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既适宜行封堵术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33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按意愿分为介入治疗组(以下简称介入组,共137例)和外科手术组(以下简称外科组,共96例).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率、住院天数、输血量和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两组在年龄[(49±8)岁和(48±7)岁,P=0.135]、性别构成比和术前心功能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外科组较介入组缺损直径大,分别为(24.9±6.8)mm和(18.9±5.4)mm(P<0.001).两组技术成功率(97.1%和100%,P=0.151)和残余分流率(0.7%和0%,P=0.583)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死亡,但外科组并发症发生率(30.2%和16.1%,P=0.015)和输血量[(273.1±491.5)ml和0 ml,P<0.001]高于介入组,住院时间[(12.0±4.0)d和(4.6±3.3)d,P<0.001)]和操作时间[(212±36.5)min和(60.0±17.7)min,P<0.001)]均长于介入组,而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9839.6±7533.1)元和(39570.0±5929.5)元(P<0.001).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对于40岁以上ASD患者,只要适应证选择合理,介入治疗因其微创性而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11.
心脏不停跳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不良是术后低心排血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于1996年11月至1999年10月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空跳状态下,为多种心脏病人施行了心内直视手术,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8个月至47岁,体重4~60公斤。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6例,Ⅲ-Ⅳ级1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5例,室间隔缺损(VSD)14 例,二尖瓣病变7例,二尖瓣伴主动脉瓣病变5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2例,法乐氏四联症(TOF)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 例。 相似文献
12.
5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经导管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ASO)治疗50岁以上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50岁以上ASD患者,与同期132例50岁以下ASD患者进行对照。两组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查确定诊断,并评估右房右室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封堵前经食管超声(TEE)评价缺损大小和与周边组织关系。所有病例在透视及超声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SO堵闭ASD,并在术后3个月内随访超声检查。结果TEE测定ASD直径及球囊测定ASD伸展径两组无差异(P分别为0.22和0.07),但术前肺动脉收缩压50岁以上组较高(P<0.05)。两组中分别有40例(4041,97.5%)和127例(127132,96.2%)封堵成功。50岁以上组发生术中心脏压塞2例和术后心衰加重1例,50岁以下组发生封堵器脱落2例,前组患者在介入术中及随访早期更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P分别为0.05和0.03)。两组术后心超随访示右房、右室内径分别由术前(46.6±8.9)mm、(49.1±10.2)mm和(40.9±9.5)mm、(42.2±8.6)mm缩小至(37.7±9.0)mm、(40.6±12.3)mm和(33.2±10.1)mm、(34.2±9.0)mm,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50.5±13.8)mmHg和(38.6±11.3)mmHg下降至(39.2±12.6)mmHg和(31.2±14.1)mmHg,均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50岁以上ASD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与年轻患者相仿,短期疗效确切。但术中并发症相对较多,应规范操作程序。而封堵术后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胸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应用效果、安全性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解放军463医院采用右胸小切口封堵治疗的72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缺损大小6~30 mm,中央型ASD 32例,混合型ASD 40例,其中,有6例为多孔型房间隔缺损。结果全组患者均封堵成功。4例术后并发右侧胸腔积液,无死亡患者。术后1、4、10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右胸小切口封堵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的疗效。方法 :全组 14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 ,ASD缺口直径为 8.0~ 2 8.0 (16 .4± 6 .0 )mm。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测引导下 ,经静脉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 ,并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14例ASD缺口直径的球囊测值为 7.0~ 36 .0 (19.0± 7.0 )mm ,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8.0~ 38.0 (2 0 .0± 6 .0 )mm。 13例置入封堵器获得成功 ,1例封堵器固定不稳定撤出 ,1例术后超声检查显示有残余分流 ,1周后复查消失。结论 :应用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总结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微创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 4 0例均为术前经胸和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准确测定ASD的大小、类型和边缘长短后适合封堵者。全麻后 ,放置食管超声探头 ,取右前胸胸骨旁第四肋间长 2 .5~ 3.5cm切口 ,在TEE监测下经右房插入特制推送管 ,将闭合器嵌入ASD处 ,将其封闭。结果 :4 0例患者均封堵成功 ,34例一次性安放成功 ;4例首次安放不牢固 ,术中更换大号伞 ;2例术中更换小号伞 ,1例因过大影响二尖瓣关闭 ,1例因ASD测定有误 ,植入伞过大 ,伞腰部受约束 ,不能完全展开。 2例双孔ASD分别采用 18号和 2 8号闭合器经大孔一次性封堵成功。心内操作时间 4~ 4 5min ,平均 18± 12min。全部患者均于术后 3~ 4天痊愈出院。随访 3~ 2 7个月 ,效果良好 ,无残余分流。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伴随年龄增长,房间隔缺损患者心脏腔室内径与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将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13例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纳入患病组,其中,未成年患者(年龄<18岁)141例,成年患者72例;另将同期141例心脏超声正常的未成年人纳入正常组。再根据人体生长发育阶段,将研究对象分入年龄<1岁婴儿期组、1~3岁幼儿期组、4~6岁学龄前期组、7~12岁学龄期组、13~17岁青春期组、18~40岁青年组、41~65岁中年组、年龄>65岁老年组。比较正常组和患病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脏腔室内径及其临床症状、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结果 1~3岁幼儿期、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学龄前期、7~12岁学龄期、13~17岁青春期时,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房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且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高于41~65岁中年患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正常成年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右房舒张期最大横径、右室舒张期最大内径均高于正常成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40岁青年患病组、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年龄<18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1~65岁中年患病组、年龄>65岁老年患病组的心房颤动发病率均高于年龄<41岁患病组,且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单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逐渐出现心腔内径增大并超过正常人群标准值。病变最初单纯累及右房、右室,之后进展至累及左房,导致左房、右房、右室同时增大,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增大。且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症状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常规正中开胸手术的优缺点。方法对30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胸腔镜组)和30例正中开胸术患者(正中开胸组)在主动脉阻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胸引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d切口疼痛例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在年龄、体质量、性别、房缺大小、房缺类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或肺动脉高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补片修补例数和三尖瓣成形例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腔镜组手术的主动脉阻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稍长于正中开胸组(P<0.05),而该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胸引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d切口疼痛例数均少于正中开胸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胸腔镜进行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者较正中开胸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手术切口疼痛更少,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我院自1996年1月~2003年1月检出的不伴心脏复杂畸形的小继发孔型(小于10mm)房问隔缺损(ASD)的新生儿127例进行观察,并对所有病例每隔6月进行随访,观察自然闭合的情况与缺损大小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给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心脏外科临床最常见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多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以及心脏停搏中施实。心肌遭受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我科于1996年5月-1997年3月施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跳不停跳法,心内直视修补房,室间隔缺损。手术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临床效果良好。本组8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年龄7-43岁。直接缝合6例,用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2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