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介绍了寓于旅、团救护所的快速机动救治单元,并简述了旅、团救护所携行装具的配备、性能、人员编成和工作方法特点。快速机动救治单元便于部队在山地进攻作战或执行特殊任务时,能够迅速承担旅、团救护所的任务,完成对危重伤病员的紧急救命手术和抗休克治疗,达到快速有效、机动灵活、生存率高、实效性强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战时救护和平时的灾害救援行动中,现行模式的野战救护所经常会因地域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跟进、展开,使得伤员(尤其是批量伤员)无法在“黄金时间”内得到紧急救治。针对这种特殊情况.由5名医护人员组成前出急救单元,以背囊的形式携带便携式呼吸机、除颤仪和氧气装置等急救装备和药品,深入一线进行紧急医疗救援,可以明显提高伤病员救治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3.
便携式野战急救诊断床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种适用于野战救护所的便携式野战急救诊断床。该诊断床可为野战救护及诊断提供一个救治平台,提高我军野战救护所的机动能力和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一种适用于野战救护所的战备急救手术无影灯,该无影灯为野战救护提供了一个救治平台,提高我军野战救护所的机动能力和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适合当前军队医院的战创伤院内救护模式.方法 构建战创伤新的救护模式,通过反复演练和将该模式应用到院内批量伤伤员救治中,以验证其临床效果.结果 战创伤救护新模式可保证成批伤伤病员得到有效救治,并在战创伤批量伤伤员演练和批量伤病员救治中显著缩短伤病员停滞急诊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结论 战创伤救护新模式可作为后方军队医院院内战创伤救护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医疗救护艇是救治海上伤病员的快速船舶,应急救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通过对医疗救护艇首次参加多兵种海上应急救援演练的总结体会,探讨医疗救护艇的训练方法,建立应急救援的联合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医疗救护艇海上应急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实现救护艇医疗信息共享,提高伤病员救治效率.方法:构建医疗系统局域网络,运用射频识别、条形码、数据库和综合试验技术,研发应用救护艇医疗信息应用软件系统.结果:该系统可实现伤病员救治、药材保障和组织指挥等信息共享管理与综合集成.结论:使用救护艇医疗信息系统可充分利用海上的卫生资源配置,提高伤病员医疗后送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战伤救治机构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适应作战行动高度变化的特点问题。外军在总结历次战争卫勤保障工作经验时,早已指出必须要有高效的卫勤保障手段,在强调伤病员快速后送的同时,强调提高救治机构的机动性,要求配备“接近固定医院救治条件”的机动医疗救护装备,尽量靠近前沿阵地。卫生技术车辆就是一种最大限度地接近伤病员,给予及时医疗救护,或是为救治机构提供药品器材等的专用地面车辆。  相似文献   

9.
海上救护艇医疗队训练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疗救护艇上的医疗布局更加合理,各医疗舱功能更加完善。设有伤病员换乘分类区、危重伤病员抢救室、复温站、药房(包括配药问和药库)、护士站、伤病员舱(包括重伤病区和轻伤病区)、供氧站、被服舱。为便于管理,还设有病员呼叫系统和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但救护艇内部结合紧凑、空间狭小、通道狭窄,对医疗队的紧急救治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无线野战救护指导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化无线野战救护指导系统”是采用先进的数字化微波、视音频双向传输技术研制成功的,实现了野战医院(或战略后方医院)对师(旅)团救护所战伤救治的实时指导,对提高战伤现场救治质量有重要价值。2000年“系统”通过“国家通讯导航设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质量检测,并先后在  相似文献   

11.
未来高原寒区作战伤病员医疗后送问题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高原寒区复杂环境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环境对伤病员医疗后送工作影响的分析。发现现行医疗后送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适应未来高原作战的新型医疗后送模式。方法:通过对以往自卫还击作战资料和现代局部战争医疗后送工作的分析。提出适应未来高原作战的更为科学的医疗后送体制。结果:目前伤病员医疗后送中存在的三个薄弱环节;一是伤员相对集中,易大量集中滞留于火线;二是师以前卫勤力量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师救护所和野战医院位置重叠,卫生资源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针对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取消营救护所,卫勤力量加强至火线;(2)师团混合编组,扩大团救护所救治范围;(3)战役后方只设一级医院;(4)根据未来高原寒区作战需要,建立立体化后送网络。结论:采取上述医疗后送卫勤保障措施,可使伤员获得专科治疗的时机提前1-2个救治层次,有利于伤员尽早接受专科治疗。减少轻伤咒和部分中度伤员向战略后方救治机构的转运量,提高治愈归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突发性灾害中,新型野战伤员转运车能够将伤病员和受到伤害后不能移动的人员安全、便利地转送到救治一线进行医疗救治。方法:采用合金材料研究设计出一种野战用救护伤员转运车,其自重量小、携带方便、操作简捷、易消毒并可重复使用。结果:为伤病员和不能移动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提供了保障,并有利于患者的二次、三次救护治疗和转运。结论:该转运车设计以电动传动为动力,通过自行设计各种支架和吊臂等,能够实现各种类型伤病员的转运,并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完全能够满足野战时及突发自然灾害时转送伤病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远程医学在灾难现场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灾难应急救治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挽救生命、最大限度降低伤残率。灾难应急救治远程医学平台的构建是远程医学应用于灾难应急救援的核心技术力量,为伤病员与医院临床救治专家建立起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通道,提供实时远程救治服务指导。该平台的构建,对推动远程医疗救治,尤其是灾难现场救护任务的信息化,提高救护水平和效率,提升国家医疗技术水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成批伤病员救治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成批伤病员救治效率的信息管理方法。方法:采用单独的掌上计算机对成批伤病员的救治信息进行采集,采集的数据可根据预案自动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上级救治机构服务器。结果:上级机构可获得即时现场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下达指令、提供援助,随时反馈到救治现场。结论:该系统将医学救援与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了成批伤病员救治指挥管理模式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批量伤病员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无线网络的师旅救护所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制一套适合于师旅救护所战时卫勤保障的信息系统。方法:以WLAN技术进行组网,以PDA为主、便携式计算机为辅的终端部署策略,建立师旅救护所信息系统。结果:该系统实现了救护所的检伤分类、后送、医护、手术麻醉、药材保障、医技检查、指挥等8个PC模块和4个移动功能模块,通过不同用户权限。可实现所有不同模块功能。结论:该系统实现了伤病员信息采集、录入、储存、传输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较大提高了师旅救护所的战时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院是一家年门急诊量达14万人次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毗邻高速公路的人口,是各类交通事故的首选救治医院。创伤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车祸伤的救护成为急救医学的重要课题。我院急救医学科在2007年11月成功救治了2批车祸外伤病员,现就抢救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适应未来战争伤员救治需要.研制在后送转运中为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和护理的救护包。方法:根据救治范围,确定救护包的功能、物品配备的种类及数量等;设计适合野战条件下使用的囊袋、包装,按功能划分6个模块,便于快速展开、救治、补给;到野战部队试用,参加作战演习。结果:研制出一种适合平战两用的后送途中便携组合式救护包。结论:便携组合式救护包能够适应现代化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伤员救治的需要,提供救护人员在前接后送途中为伤员进行救护处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设计一种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能适应突发灾害事故或未来局部战争中伤员现场救护和后送的需要。方法:分析突发灾害事故或未来局部战争伤痛员的特点和勤务救治要求,结合内嵌设备结构及急救器材与药品的配置,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系统框架整体结构、设备安放位置、固定方法、干涉情况、操作性能等进行仿真设计。结果:设计的系统能推、能抬,能加载在多种运载工具上,进而快速投放至急救现场展开急救.使危重病现场救治规则、卫勤保障原则更趋于合理,提高抢救成功率。结论:设计的系统结构新颖,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操作方便,为突发灾害事故或未来局部战争中伤病员现场抢救.以及伤病员长距离转移过程中不间断急救复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综合急救装备。  相似文献   

19.
快速环甲膜穿刺针是参照、改进日本产品研制而成。是一种能一次、快速、准确地实施环甲膜穿刺术的急救器材。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应急性强,操作简便,穿刺快,安全性大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医院前的现场急救,有利于提高伤病员的救治效果,这在军队野战救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68-Ⅱ型海军担架是一种供各型舰艇在平战时搬运伤病员用的轻便担架,也可用于陆上短途运送伤病员和码头救护所作为临时病床。一、结构特点(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