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部康复操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2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颈椎牵引治疗,训练组同时辅以颈部康复操训练.于入选时、治疗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颈、肩、背部疼痛及颈椎恢复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 经2个月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颈、肩、背部疼痛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以训练组疼痛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其颈部功能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颈部康复操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明显缓解患者颈、肩、背部疼痛,提高颈椎功能,该疗法值得在职业人群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探讨加强颈肌训练,提高陆航飞行员高载荷对颈椎损伤的预防和保护能力。方法采用主动训练与抗阻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来我区疗养的38名陆航飞行员训练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评定训练效果。结果通过训练发现,加强颈肌训练后,陆航飞行员的抗荷能力明显增强,颈椎的损伤与病变明显减少。结论加强颈肌训练可显著提高陆航飞行员抗载荷能力、抗晕机能力,加强颈肌训练对颈椎损伤的预防和保护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激痛点缺血性压迫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颈肩肌筋疼痛膜综合征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例。对照组仅接受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激痛点缺血性压迫疗法。首先通过Booster Pro3筋膜枪渐次提高振动频率的方法松解斜方肌上束,提高痛阈,达到放松并激活上斜方肌的目的,随后使用缺血性压迫激痛点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1次/d,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肌力与脊柱活动度测量仪测量颈部关节活动度与肌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颈肩部的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功能障碍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次结束即刻治疗组左右侧肌力明显增加,治疗后2周治疗组颈部关节活动度(前屈方向)、左右侧肌力明显增加,左屈、右屈、右旋方向上的VAS评分与N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周治疗组颈部关节活动度(前屈方向)、左右侧肌力更高,左屈、右屈、右旋方向上的VAS评分与ND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痛点缺血性压迫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以有效提高MPS患者颈部关节活动度、左右侧肌力,缓解颈部肌肉僵硬不适和疼痛,改善颈椎功能障碍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颈性头痛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6月以来笔者采用正骨推拿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颈性头痛3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31例颈性头痛患者,男15例,女16例,年龄22~78岁,平均(45.55 ±10.84)岁,病程短者1周,长者23年,皆符合下述诊断标准:枕颈部疼痛,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无明显外伤病史;颈部僵硬,活动度变小,活动时引起头痛;颈椎横突靠近神经根处和枕神经处有压痛,斜方肌近侧止点压痛;下颈段无明显疼痛,压痛及僵硬;X线检查可见C1、C2、C3颈椎小关节紊乱,生理弯曲改变或颈椎不稳情况; 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交叉综合征与颈源性疼痛(颈枕部及颈肩部疼痛)的相关性,以及颈、胸部肌肉训练项目对颈源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京东中美医院疼痛门诊就诊的临床呈现典型上交叉综合征表现,伴颈源性疼痛患者45例。记录患者职业、工作特点、每日工作时间、疼痛部位、VAS疼痛评分、颈椎侧位X线片应用Borden测量法判断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程度。根据患者不同的疼痛位置,分为两组:CO组:颈枕部疼痛;CS组:颈肩部疼痛。分别设计不同的肌肉训练项目,训练时间设计为2周。记录训练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并与训练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1)疼痛程度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相关,生理弯曲度越小,疼痛程度越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两组训练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值比较,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部疲劳和不良姿势是导致上交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与颈源性疼痛相关。肌肉训练项目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上交叉综合征,缓解颈源性疼痛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稳定肌训练在颈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2例,其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治疗,观察组44例,其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稳定肌训练,两组患者共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结果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VA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在各个方向上数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在各个方向上数值相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稳定肌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此方法安全、有效、简便、实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NC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颈部抗阻训练及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压力设定为2.0~3.0 bar,每次治疗共冲击3000~4000次,每5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疗效评定,并采集、对比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2)分]、NDI评分[(13.7±7.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执行颈部不同动作时其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NCNP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肌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胸锁乳突肌异常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颈痛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58例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固定阻力抗阻训练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给予人体工效学指导,训练组给予弹力带颈部肌群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抗阻肌力训练,每个动作训练8—12次,每天训练1次,每周至少3次,持续6周。A组训练阻力渐进增加,分别为30%、50%、70%颈部最大等长收缩肌力(MIS),每两周进行1次阻力调整;B组训练阻力固定为入组时70% MIS;C组除外人体工效学指导,不加以其他治疗手段。在患者训练前,训练后2周、4周、6周和3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颈部MIS进行评估。 结果:共49例患者完成训练和随访,其中,A组19例、B组13例和C组17例。三组患者治疗前VAS、NDI和M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6周训练后,训练组患者VAS、NDI明显改善,MIS增加,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A组患者疼痛减轻出现较快,效果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抗阻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增加颈部肌群肌力;采用低强度开始、渐进式抗阻肌力训练可较快减轻疼痛,效果明显,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八段锦运动处方对颈型颈椎病病人颈部肌群的康复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6月—2017年12月康复科就诊的68例颈型颈椎病病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8周的八段锦锻炼。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活动度及颈项、头部、肩部的疼痛度,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活动度及颈项、头部、肩部的疼痛度均有好转,且观察组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干预8周后的好转程度优于干预4周后(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疾病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段锦运动处方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病人颈部肌群的活动度,缓解病人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颈痛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疼痛的治疗和康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临床上 ,因疼痛就诊的患者中 ,颈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颈痛的康复治疗 ,也从药物治疗转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以提高疗效 ,尽快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根据脊柱的解剖结构 ,颈部的疼痛多由颈椎椎体及周围组织的病变引起 ,多见于中老年人。引起颈部疼痛的主要疾病有颈椎病、颈部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等 ,本文主要介绍颈椎病和颈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和康复治疗。1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退行性病变 ,它是指颈椎在脊柱椎体生理退行性变的过程中 ,因创伤、受损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战斗机女飞行员颈部各肌群的强度并探讨颈肌训练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1对8名战斗机女飞行员颈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216例战斗机飞行员按性别分为M组(男)、F组(女),每组各8例。采用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对M组飞行员颈部各肌群(前、后、左、右)的强度进行测试;对F组飞行员进行为期3周共9次的颈部各肌群(前、后、左、右)的强度训练,第1、3、4、6、7和9次为等长训练模式,第2、5和8次为可变阻力和可变速度训练模式,记录M组及F组第1(F1组)、6(F6组)和9(F9组)次训练飞行员前、后、左、右各肌群的平均颈肌强度以及平均10 s最大冲量。结果 18名战斗机女飞行员中87.5%曾有过颈部不适症状,75.0%颈部不适发生在飞行中;有50.0%曾有过颈部疼痛症状,50.0%颈部疼痛症状发生在飞行中。2F1组向前、后、左、右各肌群平均颈肌强度和平均10 s最大冲量值低于M组(P0.05)。3F6和F9组各肌群的颈肌强度和10 s最大冲量的均值较第1次数值均有显著提高(P0.05);训练9次前、后、左和右各肌群的颈肌强度均值与第1次比较分别增长51.2%、46.6%、63.4%和48.6%,10 s最大冲量均值与第1次比较分别增长60.3%、54.4%、66.3%和54.2%。结论 1战斗机女飞行员颈部损伤发生率高。2战斗机女飞行员各肌群颈肌强度和耐力较男飞行员低。3CME-1飞行员颈肌训练器能有效提高战斗机女飞行员的颈肌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颈椎病患者按入院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和研究组(双号),各49例。两组均行牵引治疗和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前屈、后伸、旋转角度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缓解其疼痛,纠正颈椎生理曲线。  相似文献   

13.
部队飞行员在空中训练时的高+Gz、颈肌耐力疲劳、头戴装备负荷、被动飞行状态、航空温度差异等因素加速了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病.颈椎病一方面是由六经开合枢机障碍,以肩颈疼痛多见,伴手臂麻木等六经所过之症状,可从仲景"六经理论"辨证论治;另一方面由于飞行员颈部的力学平衡遭到破坏,颈部外源性稳定不足,造成筋的动力失衡,随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探讨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颈肌训练的新方法及训练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NMT—Ⅰ型颈肌训练器,对来院疗养的高性能战斗机98名飞行员进行了颈肌训练,并对训练器材及训练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98名飞行员经系统的颈肌训练后,运动成绩较训练前明显提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中颈后拉训练后平均提高2.74次/min,颈前拉提高2.59次/min,颈左右侧拉提高251次/min,颈左右侧屈拉提高2.62次/min;训练前不合格者37人经每周3次,共4周训练均达到了合格标准。结论该NMT—Ⅰ型颈肌训练器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可进行前、后、左、右及左、右侧屈拉共六个方位的颈部肌肉训练,受训员可自行控制,安全可靠,可明显提高颈部肌肉力量及肌肉耐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稳定肌训练在中青年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社区门诊2010年11月~2012年3月诊治的120例中青年颈椎病患者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稳定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颈部活动度及颈椎废用指数。结果:两组护理后疼痛程度、颈椎废用指数均低于护理前(P<0.05),但观察组的两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颈部活动度均大于护理前,但观察组的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肌训练是治疗颈椎病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度,且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颈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和头部牵涉痛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调查颈肌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特征,观察利用不同部位颈肌在不同辅助镇痛下的牵张治疗效果。方法:对80例不同颈部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明确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位置,并做正确诊断;根据诊断对这些病人在不同镇痛方法下进行不同的肌牵张疗法,有些病例在牵张前加用针刺破坏触发点或扎断挛缩增粗的纤维。治疗后教病人在家做自我牵张法和随访,并对治疗前后做VA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本法对颈部肌触发点疼痛和其头部牵涉痛的治疗有效,并且方便易行。但治疗者必须理解其致痛病理和牵张治疗的基本原理,同时需要积累诊断经验。  相似文献   

18.
选择题:1.ABCDE2.ABCDE3.C4.ABE5.ABDE6.ABCD7.ABCDEFG简答题:1.持续牵引适用于严重的颈臂痛患者,且疼痛侧颈部侧屈、旋转运动受限者;急性颈椎小关节紊乱;对松动术无效的上颈段疾患。间歇牵引适用于具有显著改变的退行性颈部疾患,且颈部运动明显受限者;伴有老年骨质疏松的退行性颈部疾患(用较柔和的间歇牵引);有明确的神经根受损体征,但无刺激性疼痛的患者。2.膝关节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的康复训练,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膝关节小范围的活动和髌骨滑动训练,可以促进滑液循环,有益于膝关节半月板的…  相似文献   

19.
慢性颈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有关颈部肌肉疲劳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慢性颈痛的发病机制。颈肌疲劳会对颈椎本体感觉和身体平衡等产生影响,易造成慢性损伤。慢性颈痛患者肌肉组织形态学和募集策略等的改变,使颈部肌肉抗疲劳能力下降,又可能导致颈部肌肉进一步损伤。针对性地治疗和训练能够缓解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功能,减少慢性颈痛的复发率。表面肌电图在评价颈肌疲劳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颈肌疲劳的评估可为慢性颈痛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和颈周肌群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稳定性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对颈椎病患者非手术疗法的效果以及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结果进行评定.方法:实验于2005-09/2008-11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完成.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名正常人做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对照组相匹配的颈椎病患者30例,比较两者不稳节段发生率、不稳发生节段部位,以及颈肌力学指标,并观察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和牵引治疗2周后的颈椎椎体位移以及颈周肌肌力.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颈椎节段出现不稳病例数及节段数均显著升高.②推拿组患者治疗后颈椎不稳病例数和不稳节段数均显著减少.③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④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主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结论:①颈椎稳定性和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肌力变化足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改善颈椎周围肌群尤其是颈伸肌的肌力是颈椎病手法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发生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