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饮食五味,生命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血阴阳化生之源。《内经》认为,饮食五味与五脏功能攸切相关,谷、肉、果、菜虽食之入胃,然其五味又各归所喜、各有所入,以养五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  相似文献   

2.
胡凤媛 《国医论坛》2007,22(1):17-17
1 饮食五味对人体作用的双重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人养五脏,滋养机体,可养正;另一方面,饮食五味失调,非但无益于机体,反而偏助脏气,损伤五脏,使阴阳失衡,可导致疾病发生,久之亦可招致早衰.  相似文献   

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为《内经》阴阳学说之总纲,旨在强调阴阳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到临床诊断治疗,无不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正常的生理活动有赖于人体阴阳的相亙协调,即所谓"阴平  相似文献   

4.
正《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俞,即脏腑经气输注之所;腰股,即腰和大腿。阐述关于四时之气与人体之间的关系,意为北风多在冬季致病,病变多发生在肾脏及肾经,表现为腰腿及四肢部位的病变。笔者据此试述"肾之俞在腰股"的临床意义。1冬气与肾的关系《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描述肾为"阴中之太阴"。《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通于冬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通过五行学说具体描述了  相似文献   

5.
1 饮食不当,病之由也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化生阳气以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饮食不节或偏嗜,又可使人体脏腑经络受到伤害而产生疾病,甚至死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这说明,阴精之所化生来源于饮食五味,而五味偏嗜又可损伤五脏阴精,犹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6.
《内经》用辩证法观点,论述了饮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失常又可损伤机体发生疾病的辩证关系。认为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中,饮食失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灵枢·口问篇》指出:“失百病之始生者,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综观《内经》各篇,食饮不节、嗜酒无度、偏嗜五味等皆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食饮不节所伤食饮不节指饮食物不卫生、冷热不适,或暴饮暴食等。《灵枢·小针解篇》说:“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六腑泻而不芷,主受纳、腐熟水谷,分别清浊,运  相似文献   

7.
《广西中医药》2015,(4):1-8
<正>人之本土性,指人之生命整体的本质属性在五行中属土,或曰人体生命的气化活动整体的本质属性与天地五行中的土行属性相一致。五行者,天地间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运行属性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五运即五行也。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即是说,生命整体本质属土的人体与天地万物一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中医饮食养生方论,奠定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明确提出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和方法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饮食养生在诸多养生方法中居于首位。《黄帝内经》是以“中和”思想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理论为根本,以饮食的作用、饮食养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主要方法及病家饮食禁忌等为框架,构建的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郑建功 《养生月刊》2006,27(3):201-203
五味是古人对食物与药物从“味”的角度进行概括与分类,以说明其功用及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藉此指导人们养生与防病。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类,实际上还有淡味。《黄帝内经》在叙述五味的功用的同时,常按五行学说将五味分属五脏,进一步说明五味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十分广泛,今对其相关论述,尤其是在养生防病方面的论述,作如下探析。《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最先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其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味相对于气(性),主要作用是…  相似文献   

10.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不能离开的生生之本,否则人体气血精气无生化之源而无法维持.但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又具有两面性,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即饮食五味既可化生精气,充养脏腑,又可损伤脏腑,导致疾病.老年人因年事已高,各脏器功能呈下降趋势,许多人又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总药量几如饭量,因此,饮食调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为《内经》阴阳学说之总纲,旨在强调阴阳是包括人体在内的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到临床诊断治疗,无不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如:《素问.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相似文献   

12.
<正>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贯穿整个中医学体系,《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指明阴阳平衡对于人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为阴阳,故治病当求于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指出治病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笔者认为,桂枝  相似文献   

13.
五味者,酸苦甘辛成也。五味有食之五味和药之五味。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五味调和,则脏腑各有所归,人体就健康,五脏的功能发挥就正常,此生理之常也。五味之味,各走所欲之脏之经。如辛入肺经,能散能行;酸入肝经,能收能涩;甘入脾经,能升能缓;苦人心经,能泻能燥;咸入肾经,能软坚能润下。即所谓“嗜味不同,各有所喜”。若五味偏盛,易致脏腑功能紊乱。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相似文献   

14.
四、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及触诊两部分,其中脉诊的应用尤为广泛。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灵枢·逆顺篇》有:“脉之盛衰,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指出从脉诊即可测之病人气血之盛衰,因此脉诊在辨证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故《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  相似文献   

15.
马柳玲 《新中医》2010,(2):114-115
<正>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认为五脏分属五行,机体要保持健康,则需要五脏各司其职,相互生化制约,使阴阳平衡、气血充沛调达,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一脏的盛衰可影响整体的平衡,出现不同的证候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五行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胜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相似文献   

16.
谨察阴阳气血辨治半侧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左右半侧水肿,临床较为少见。笔者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论述,从人体左右阴阳气血之虚实辨证论治,疗效颇佳。1 人体左右阴阳气血辨证就人体左右半侧阴阳气血而论,左侧属阳,阳气主升,其精血多聚于上部,故左侧头部精血旺盛而手足相对不足;右侧属阴,阴气主降,其精血多聚于下部,故右侧头部精血不足而手足相对旺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因此“人右耳…  相似文献   

17.
《理瀹骈文》乃清·吴尚先长期临床经验的结晶 ,被医学界公认为外治法的集大成者。所载外治疗法既可以治外科疾患 ,又可治内科杂证 ,究其外治法的作用机理 ,笔者认为在于从外引内疏导内气 ,使内气和畅而达愈疾之功。《素问·调经论》曰 :“阴阳均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也就是说“阴阳均平”人即健康 ,疾病是阴阳失衡所致 ,而关于人体的阴阳说到底是对人体气机变化的概括 ,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 :“愿闻阴阳之三也 ,何谓 ?歧伯曰 :气之多少 ,异用也。”内气的运动变化决定人体之阴阳 ,也决定了人体的健康或发病。这一…  相似文献   

18.
<正>口中异味是指非饮食因素造成的口中异常的味道,可见于口腔、鼻咽等局部病变,也可见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中医学依据五行学说的取类比象与推演,将五行同五脏、五味等联系起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有机联系,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素问·宣明五气》言:"酸入肝,辛  相似文献   

19.
1 整体观念,为内病外治之依据 中医诊疾疗患,十分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不仅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且人体自身脏腑表里、上下内外亦为一有机的整体,并共同协调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举痛论》亦云:“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说明五脏六腑虽居于内,然气血荣华的盛衰,必形施于外,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而“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相似文献   

20.
<正>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对人体饮食水谷的转输和精微物质的形成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及在脏腑中的重要性。脾胃虚寒,脾胃功能虚弱则影响人体正常运作,因此,治疗必须着眼于整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吾师张介眉教授擅长诊治此病,现将跟师的体会介绍如下。1辨脏腑阴阳虚实以论治虚寒型脾胃病多由脾胃虚弱发展而来[1]。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