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myc和k-ras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myc和k-ras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关系。方法:采用 60Co(剂量率0.382 Gy•min-1,总剂量7 Gy)分别照射C57BL/6J和BALB/c小鼠建立小鼠胸腺淋巴瘤模型,6个月后处死小鼠,取胸腺组织,用Promega DNA纯化试剂盒提取胸腺淋巴瘤细胞基因组DNA,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c-myc基因rs51048361(C/T)、k-ras基因rs30221756(A/G)和rs30161609(T/C)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60Co照射引起2种小鼠的胸腺瘤发生率不同,对应的 rs51048361位点基因型分别为C/C和T/T,rs30221756位点基因型分别为A/A和G/G,rs30161609位点基因型分别为T/T和C/C。结论:辐射敏感性不同的C57BL/6J和BALB/c 小鼠 60Co照射后rs51048361、rs30221756和rs30161609 位点基因型不同,推测c-myc和k-ras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诱发胸腺淋巴瘤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鹿角脱盘对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Notch2基因的表达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在辐射致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近交系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每组30只。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小鼠采用X射线照射,建立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照射后给予照射给药组小鼠喂饲含鹿角脱盘超微粉的鼠粮。6个月后,取全血和胸腺,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胸腺淋巴瘤组织中Notc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应用SOD试剂盒检测血清中SOD活性。结果: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小鼠胸腺瘤发生率分别为53.33%(16/30)和36.67%(11/30);照射组小鼠胸腺瘤组织中Notc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小鼠正常胸腺组织均明显升高(P<0.05),而照射给药组小鼠胸腺瘤组织中Notch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照射组(P<0.05);照射组小鼠血清中IgG、IgA和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照射给药组小鼠血清中IgG、IgM和血红蛋白水平及SOD活性均高于照射组(P<0.05)。结论:电离辐射激活Notch2基因和蛋白的高表达及降低小鼠免疫功能可能是辐射诱发胸腺淋巴瘤的发生机制之一;鹿角脱盘可通过抑制Notch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提高小鼠免疫功能而降低辐射致癌的发生率,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辐射诱发小鼠胸腺淋巴瘤Kr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检测其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辐射致癌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X射线照射30只BALB/c小鼠,建立胸腺淋巴瘤动物模型,取胸腺淋巴瘤和正常胸腺组织,分别提取总mRNA、合成cDNA和总蛋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Kr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硫化测序PCR (BSP)法检测Kras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 结果:RT-PCR法检测,胸腺淋巴瘤Kras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胸腺组织(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胸腺淋巴瘤Kras基因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胸腺组织近1.41倍;BSP法检测,正常胸腺组织Kras基因启动子有4个CpG位点发生甲基化,而辐射诱发胸腺瘤Kras基因启动子有1个CpG位点发生甲基化,呈去甲基化状态。结论:电离辐射可能通过Kras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而引起Kr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变,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其可能是辐射致癌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Bcl-2/IgH融合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 以淋巴瘤患者Bcl-2/IgH融合基因的纯化DNA作为标准品,淋巴瘤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为样本,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并对方法的灵敏性、稳定性、重复性进行测定.结果 构建的RQ-PCR方法检测Bcl-2/IgH融合基因的敏感性迭10-7 水平;标准曲线的斜率和相关系数分别为-3.13,0.99;管间变异和批问变异分别为6.54%,6.73%,1.90%和3.59%,6.30%,5.49%.结论 建立的SYBR Green Ⅰ荧光染料RQ-PCR方法灵敏,标准曲线的相关性好,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胸腺淋巴瘤临床分析: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探讨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合理治疗模式.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1990年~2007年间诊断为原发性胸腺淋巴瘤并接受治疗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 初始治疗时有20例患者接受了综合治疗,其中8例患者为根治术加术后化疗,12例患者为肿物切除术后加全身化疗,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0%和58.0%(P=0.006);其余有5例患者仅接受全身化疗,2例患者仅接受肿物切除手术.24例患者在初始治疗后取得完全缓解,1例患者部分缓解,2例患者疾病进展.随访38个月.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47.0%和23.0%:其中20例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是48.0%和27.0%.随访中有16例复发.结论 原发性胸腺淋巴瘤的病理类型以中高度恶性淋巴瘤为主;根治性手术加术后化疗和放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其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该病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措施重要手段.本文就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等致癌因素诱发胸腺瘤肿瘤模型作一回顾,并对其诱发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作一概述.同时对诱发胸腺瘤模型的优点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癌基因C-MYC在化学诱导小鼠肝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取C57BL/6J雄性健康小鼠60只(实验组),二甲基亚硝胺(DEN)/四氯化碳(CCl4)/乙醇联合诱导20周;取60只同种小鼠为对照组。每2周随机抽取小鼠处死,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癌组和相应时期对照组中C-MYC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DEN/CCl4/乙醇诱导20周后,成功诱发小鼠肝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MYC mRNA在第4周和第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8周开始C-MYC mRNA的表达量逐渐升高,以诱癌第18~20周其表达升高尤为显著,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癌的诱癌过程中,C-MYC基因表达量随着诱癌的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在肝癌阶段异常高表达,C-MYC基因可能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的单克隆起源。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8例MNU诱导的胸腺淋巴瘤组织进行T细胞受体β链(TCRβ)和γ链(TCRγ)克隆性基因重排分析,并对TCRγ基因重排的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8例胸腺淋巴瘤检测TCRβ和TCRγ均呈克隆性基因重排。DNA序列测定证实TCRγ基因PCR扩增产物为基因重排产物。结论巢式PCR TCR基因重排检测及DNA序列分析证实,MNU诱导的小鼠胸腺淋巴瘤是来源于T细胞的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小鼠胸腺增龄相关性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及其克隆。方法 利用DDRT-PCR技术对1月龄和10月龄小鼠胸腺mRNA差异表达进行分析,获得差异表达片段(ESTs)。进一步作Northern印迹分析并进行核苷酸测序。选取其中一个EST为探针,从小鼠胸腺cDNA文库中克隆基因。结果 对1月龄和10月龄小鼠胸腺mRNA差异表达进行DDRT-PCR分析,发现小鼠胸腺基因存在增龄相关性的表达差异,某些基因在1或10月龄胸腺内有选择性表达,某些基因仅有表达量的变化。共获得108个差异表达的ESTs,其中31个呈Northern印迹阳性,全部测序。经同源性分析,有14个ESTs与已知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17个ESTs为新的cDNA片段。选取其中1个在1月龄鼠胸腺水平表达的EST,从小鼠胸腺cDNA文库中克隆到1个与小鼠的LAF1转酮醇酶高度同源的1480bp片段。结论 小鼠胸腺内存在增龄性基因表达差异。据此差异所获得的胸腺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胸腺衰老与萎缩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Bcl-2/IgH融合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以淋巴瘤患者Bcl-2/IgH融合基因的纯化DNA作为标准品,淋巴瘤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为样本,建立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并对方法的灵敏性、稳定性、重复性进行测定。结果构建的RQ-PCR方法检测Bcl-2/IgH融合基因的敏感性达10^-7水平;标准曲线的斜率和相关系数分别为-3.13,0.99;管间变异和批间变异分别为6.54%,6.73%,1.90%和3.59%,6.30%,5.49%。结论建立的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RQ-PCR方法灵敏,标准曲线的相关性好,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事艾滋病流行病学和电离辐射生物效应领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联合自噬和凋亡抑制剂及诱导剂对人乳腺癌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经不同剂量(0、2、4、8和10 Gy)照射和4 Gy 、4 Gy+自噬抑制剂三甲基腺嘌呤(-MA)、4 Gy +自噬诱导剂(rapamycin)、4 Gy + 凋亡抑制剂泛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z-VAD-fmk)不同方法处
理的人乳腺癌细胞存活和增殖情况,并分析其量效、时效关系。结果: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
(4、8和10 Gy)及时间的延长(48和72 h),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组间比较差
异有显著性(P<0.05 或 P<0.01)。与4Gy+rapamycin处理组比较,4 Gy + 3-MA和4 Gy + z
-VAD-fmk处理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不同方法处理后24、48和72
h其抑制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 P<0.01)。结论:电离辐射联合自噬诱导剂能够促进癌细胞凋亡,而电离辐射联合自噬抑制剂或凋亡抑制剂能够抑制其凋亡。电离辐射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自噬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理的人乳腺癌细胞存活和增殖情况,并分析其量效、时效关系。结果: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
(4、8和10 Gy)及时间的延长(48和72 h),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升高,组间比较差
异有显著性(P<0.05 或 P<0.01)。与4Gy+rapamycin处理组比较,4 Gy + 3-MA和4 Gy + z
-VAD-fmk处理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不同方法处理后24、48和72
h其抑制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 P<0.01)。结论:电离辐射联合自噬诱导剂能够促进癌细胞凋亡,而电离辐射联合自噬抑制剂或凋亡抑制剂能够抑制其凋亡。电离辐射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自噬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电离辐射诱发的小鼠胸腺组织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电离辐射诱发的胸腺组织损伤中的迁徙、定居及修复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的C57BL/6小鼠MSCs,DAPI标记,经C57BL/6小鼠(n=6)尾静脉注入后,分别于1、5及10 d处死小鼠(每次2只),取胸腺组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MSCs在小鼠胸腺组织中富集情况;另取18只C57BL/6小鼠行1.75 Gy X线全身照射,每周1次,连续4周,制备电离辐射诱发的胸腺组织损伤动物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照射组、照射+生理盐水组及照射+MSCs组,每组6只。3个月后取各组胸腺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胸腺细胞凋亡率,组织学观察MSCs对胸腺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 MSCs经尾静脉注入1 d后即出现在胸腺组织内,5 d后开始弥散,10 d后广泛弥散。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照射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照射+MSCs组胸腺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照射组(P<0.05)。病理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清楚,皮质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髓质内存在少量淋巴细胞;照射组和照射+生理盐水组胸腺组织皮、髓质结构不清,淋巴细胞广泛凝固性坏死;照射+MSCs组胸腺组
织皮、髓质内可见残存或新生的淋巴组织,皮质结构仍存在。结论:MSCs可以迅速地富集在损伤胸腺组织中,促进损伤胸腺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源性褪黑素(MLT)对电离辐射所致小鼠胸腺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予昆明系小鼠外源性MLT,分别建立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两种动物模型。对于单次给药动物模型,腹腔注射不同浓度MLT后60 min给予1 Gy X射线全身照射,1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胸腺细胞凋亡小体百分率和DNA裂解率的变化;对于连续给药动物模型,连续1周腹腔注射不同浓度MLT后给予1 Gy X射线全身照射,24 h后检测胸腺细胞数量及3H-TdR掺入率的变化。
结果:单次给药动物模型,小鼠受1 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12 h,胸腺细胞数显著低于假照组(P<0.001),凋亡小体百分率和DNA裂解率显著高于假照组(P<0.001)。照射前预先给予外源性MLT,与0 mg•kg-1 MLT组(单纯照射组)比较,胸腺细胞数增多,以0.5 mg•kg-1 MLT组增多最明显(P<0.01);凋亡小体百分率和DNA裂解率降低,在0.1~2.5 mg•kg-1 MLT浓度范围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连续给药动物模型,小鼠受1 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24 h,胸腺细胞数及3H-TdR掺入率均显著低于假照组(P<0.001)。照射前预先给予外源性MLT,与单纯照射组相比,胸腺细胞数和3H-TdR掺入率均显著增多,前者在0.01~0.10 mg•kg-1 MLT浓度范围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后者在0.1~1.0 mg•kg-1 MLT浓度范围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照射前预先给予外源性MLT可减轻电离辐射所致小鼠胸腺细胞损伤,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电离辐射对小肠上皮细胞PrxⅠ和PrxⅥ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BALB/c小肠上皮细胞PrxⅠ和PrxⅥ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60Co辐射源全身照射BALB/c小鼠的方法建立电离辐射损伤的动物模型,总剂量为9.0Gy;在照射前,照射后3、24h和72h分离BALB/c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采用Tripure试剂盒提取小肠上皮细胞总RNA,而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PrxⅠ和PrxⅥ基因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成功的分离了小鼠小肠上皮细胞;采用Tripure试剂盒提取的小肠上皮细胞总RNA经OD260/OD280比值测定和甲醛变性凝胶电泳证实所提取的RNA无降解并有足够的程度;正常小肠上皮细胞内有PrxⅠ和PrxⅥ基因的表达,在电离辐射后两者均有一短暂降低,随后逐渐升高,至照射后3d仍高于正常对照。结论:电离辐射后PrxⅠ和PrxⅥ基因表达在应激期内出现一短暂性降低,在辐射后期PrxⅠ和PrxⅥ基因表达升高,提示PrxⅠ和PrxⅥ基因可能参与辐射引起的小肠上皮细胞修复。 相似文献
15.
低剂量辐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裂解适应性反应的剂量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诱导胸腺细胞DNA裂解适应性反应的剂量率效应。方法:用X射线照射Kunming雄性小鼠,其诱导剂量(D1)及其后攻击剂量(D2)分别是75 mGy和1.5 Gy,D1剂量率为6.25、12.5、25、50、100和200 mGy•min-1,D2剂量率为287 mGy•min-1,D1 和D2间隔6 h。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DNA裂解断片的变化。结果:D2组胸腺细胞DNA裂解率明显高于假照组(P<0.001);当D1剂量率为6.25、12.5和25 mGy•min-1,D1+D2组DNA裂解率明显低于D2组(P<0.05或P<0.01)。
结论:当D1在75 mGy,剂量率为6.25~25 mGy•min-1;D2为1.5 Gy,剂量率为287 mGy•min-1;D1和D2间隔6 h,可在全身照射条件下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裂解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噬在电离辐射诱导小鼠精母细胞GC-2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精母细胞GC-2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剂量(2、4和8 Gy)60Co辐射处理组.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观察自噬相关蛋白LC3(LC3-Ⅰ、LC3-Ⅱ)和Beclin1表达水平的改变,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C,C-2细胞内自噬小体的变化.用5mmol/L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处理GC-2细胞2h再给予60Co辐射处理,观察自噬抑制剂联合电离辐射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以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C-2细胞经60Co辐射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自噬体明显增多,自噬相关蛋白LC3-Ⅱ以及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预先用5mmol/L 3-MA处理GC-2细胞2h再给予60Co辐射处理,自噬相关蛋白LC3-Ⅱ以及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未经3-MA处理组相比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 电离辐射可以诱导精母细胞发生自噬,抑制细胞自噬后可增强电离辐射对精母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小鼠X射线全身照射后胸腺细胞周期进程与X射线剂量效应关系进行了研究。4.0GyX射线全身照射后4h胸腺细胞便出现明显的DNA合成抑制和G2阻滞,8hG2阻滞达到最高点。不同剂量全身照射的结果表明,低剂量(50~100mGy)全身照射后胸腺细胞DNA合成能力增强,而高剂量全身照射后则出现明显的DNA合成抑制,G2阻滞和有丝分裂延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