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咽管瘤手术前后的内分泌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咽管瘤是多发生于鞍上区并常累及下丘脑的良性肿瘤。颅咽管瘤的发病率国内尚无系统报道,北美报告0.13/10万,占北美人颅内肿瘤的4.7%~7.9%,在澳大利亚占颅内肿瘤的1.5%,在日本占颅内肿瘤的3.9%犤1犦;国内报道儿童颅咽管瘤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成人为3.5%犤2,3犦。颅咽管瘤生长于下丘脑的垂体柄、漏斗和正中隆起部位,向上生长可进入第三脑室,堵塞脑室系统,病人主要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当肿瘤在鞍上生长时,肿瘤将第三脑室底抬起并向上压迫,垂体柄和漏斗向前或侧方移位,视交叉和视神经被压向前下方,病人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多饮、多尿和发育…  相似文献   

2.
小骨窗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颅咽管瘤(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骨窗前纵裂入路在颅咽管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方法经小骨窗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颅咽管瘤17例,对手术技术及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由于术中直视下处理肿瘤在垂体漏斗部位的粘连,可较好保护垂体柄、下丘脑结构及局部穿支血管,13例患者超过2年的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再生长。结论经小骨窗前纵裂入路可直视下处理肿瘤鞍内、鞍上及三脑室前部分,是鞍上生长位置较高的大型颅咽管瘤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3.
儿童颅咽管瘤与下丘脑功能损害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颅咽管瘤的生长势必对毗邻的垂体、垂体柄和下丘脑造成压迫 ,引起这些结构分泌激素减少。手术切除肿瘤可对这些结构造成损伤 ,严重者是引起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和手术技巧的提高 ,近几年对下丘脑损伤内科治疗的日趋合理 ,使得肿瘤切除造成下丘脑损伤的程度大大减轻 ,治疗效果有了极显著的进步。一、下丘脑 垂体的解剖和生理下丘脑区域是第三脑室前下外侧壁和三脑室底 ,包括的结构有 :垂体柄、垂体后叶、终板、灰结节、漏斗、乳头体。其分泌激素的神经核团有两个分布区域 :(1)穹窿内侧区 ,有室旁核、视交叉上核、视前…  相似文献   

4.
三脑室内颅咽管瘤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学上讲,颅咽管瘤可以起源于胚胎颅咽管发生路径的任何部位(即从鞍内沿垂体柄长径到漏斗隐窝这一狭长区域),因此文献中将颅咽管瘤根据生长部位分为鞍内、鞍内鞍上、鞍上脑室外、脑室内外、脑室旁、脑室内等类型,脑室内型颅咽管瘤相对较少,占颅咽管瘤病人的0.7%-11%。与鞍上池内生长并侵入三脑室内的假性脑室内颅咽管瘤相比,完全位于三脑室内颅咽管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治疗方面均  相似文献   

5.
儿童蝶鞍区及第三脑室底颅咽管瘤的临床和手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咽管瘤病理学上为良性,手术全切除理论上可以治愈,但肿瘤常常与垂体、垂体柄、第三脑室底等下丘脑结构关系紧密,使得全切除难度大,并伴随着术后高的并发症率及死亡率[1-2].  相似文献   

6.
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十年体会(附309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10年来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从1996年1月起10年间手术治疗309例颅咽管瘤患者.男162(52.4%)例,女147(47.6%)例.年龄在15岁以上者259(83.8%)例,平均年龄为35.8岁,15岁以下者占50例(16.2%),平均年龄8.8岁.肿瘤大小为2.0~9.0cm,平均3.4cm.肿瘤分成第三脑室底下型284(91.9%)例和第三脑室底上型25(8.1%)例.第三脑室底下型肿瘤,翼点入路209(67.6%)例,额底裂经终板入路55(17.8%)例,额下入路20(6.5%)例.第三脑室底上型肿瘤,经终板入路14(4.5%)例,经胼胝体入路11(3.6%)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76(89.3%)例,近全切除20(6.5%)例,大部切除13(4.2%)例.垂体柄保留186(60.2%)例,切断49(15.9%)例,不能鉴别74(23.9%)例,围手术期死亡12(3.9%)例.204(66%)例患者有6个月至8年的随访,平均2.1年,5例患者在随访中死亡,4例与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有关.结论 术前通过神经影像学评价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垂体柄和视交叉结构的关系,以第三脑室底作为标志,将肿瘤分为第三脑室底上型和下型选择手术入路可获得较好的肿瘤切除及较好的下丘脑结构和穿通动脉的保护,并可有效降低手术后并发症.术后一些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的障碍仍是难题,尚需要多种激素的补充或代替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型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的关系在肿瘤切除手术中的意义.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白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共采用手术治疗大型颅咽管瘤患者72例.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所见对其进行分类,每一类肿瘤根据大小及其与第三腩室底的关系分为3级,根据术中判断和术后CT和(或)MPd增强扫描结果确定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程度,分析肿瘤分级与手术切除程度的关系. 结果颅咽管瘤总体上可以分为第三脑室内型(本组7例)和第三脑室累及型(本组65例)两大类;手术切除程度在不同分级肿瘤间总体分布位置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明确大型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及下丘腩结构间的关系对提高大型颅咽管瘤手术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经鼻内镜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1年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4例第三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9例(85.29%),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20例(58.82%)术中切除垂体柄,10例(29.41%)术中保留完整垂体柄,4例(11.76%)保留部分垂体柄。术后病理检查显示,颅咽管瘤32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1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下丘脑反应30例(88.24%),新发尿崩症11例,新发激素水平低下8,高热3例,脑膜炎3例,颅内血肿1例。术后随访6~1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6.5个月;7例(20.59%)肿瘤复发,复发时间9~57个月,中位数29个月。结论 对主要沿垂体干-漏斗-第三脑室轴生长的肿瘤,经鼻内镜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翼点及额底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上及鞍内颅咽管瘤的效果、垂体柄保留、下丘脑保护,以及手术操作技巧和术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5例首次就诊的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总结分析术前、术后症状及辅助检查的改善。特别对采用翼点入路(15例)与额底入路(10例)两种术式在肿瘤切除程度及垂体柄保留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另结合手术经验分析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本组患者颅咽管瘤的全切率为84%。经额底入路患者的全切率为86.7%,经翼点入路患者的全切率为80%;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3)。22例患者的垂体柄保留,垂体柄的保留率为88%;其中经翼点入路的患者13例,经额底入路的患者9例;垂体柄保留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654)。手术效果:头痛的缓解率为90.9%,视力障碍的缓解率为61.5%,视野改善率为40%;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改善率为16.7%,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率15.4%,泌乳素改善率85.7%,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改善率44.4%。3例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行放疗,2年后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所有随访患者的Karnofsky评分平均值为90分。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颅咽管瘤的最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挽救视力及视野;可终止内分泌功能损害进一步发展,但对已有的内分泌紊乱改善不明显。经翼点入路和额底入路在肿瘤切除程度及垂体柄保护方面无显著差异,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对术后并发症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额侧脑室联合翼点入路显微切除鞍上突入第三脑室的内外型颅咽管瘤的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8例第三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首先采用经额皮质造瘘,侧脑室室间孔入路切除侧脑室、第三脑室内肿瘤,然后应用翼点入路切除鞍上及鞍旁残余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75.0%(24/32),视野改善率76.5%(26/34);术后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尿崩,3例出现癫痫症状。结论对脑室内外型颅咽管瘤,经额皮质造瘘侧脑室室间孔入路联合翼点入路,充分暴露第三脑室底部、下丘脑、鞍区各脑池及其穿通血管等结构,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