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活体小肠移植仅在少数国家开展 ,至今仅 10例 ,成功 5例。我院于1999年 5月 2 0日成功地进行了 1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受体 :男 ,18岁 ,身高185cm。因肠扭转坏死于 1998年 9月 13日行小肠切除术 ,残余小肠约 40cm。术后出现肠瘘 ,于 1998年 9月 2 6日入我院。入院诊断肠瘘、短肠综合征。 1998年 11月 2 6日行剖腹探查、肠瘘修补术。术中见残余空肠 45cm ,行肠瘘修补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出院后脱离肠外营养 ,进食后出现腹泻 ,每天 5~ 10次大便均为未消化食物 ,患者体重迅速下降 ,严重营养不良 ,因乏力…  相似文献   

2.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的血管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我国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的血管处理技术。方法 为 1例 18岁的男性超短肠综合症患者施行了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供肠来自患者的父亲 ,切取供体回肠 15 0cm ,UW液灌洗血管。将移植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 ,移植肠远端与受体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 ,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 ,抗感染 ,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曾出现贫血 ,单纯疱疹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 ,经积极处理得到控制 ,目前患者健康 ,生存 11月余。结论 活体小肠移植术中处理好供、受体的血管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我国首例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的临床处理体会。方法 受体为男性,18岁,因短肠综合征而接受小肠移植。供体,男性,44岁,为受体之父。取供体回肠末段150cm,移植给患者,术后给予抗免疫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目前,患者已健康生存19个月,移植肠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亲缘性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手段,良好的术后管理是确保活体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与病理检查监测亲属活体供小肠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2005年1月11日为1例诊断为小肠切除术后短肠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亲属活体供小肠移植术,供者为受者的母亲。术后采用肠镜和病理检查监测受者移植术后并发症。结果 小肠移植术后37d,内镜监测和病理活检发现急性排斥反应,术后65d时病理活检发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给予激素冲击、OKT3抗排斥治疗,结合更昔洛韦、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随访至今已存活16个月。结论 采用肠镜监测和病理活检可以及时发现小肠移植术后隐匿的病情,提高小肠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小肠移植是挽救短肠综合征及其他肠功能不全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小肠移植的成功除有赖于成功的手术及对排斥反应、血栓、感染的防治外 ,术前、术后妥善的管理措施也很重要。 1 999年 5月2 0日我院成功地施行了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病人目前已健康存活 1 9个月 ,现将术前准备总结如下。1 病例简介男 ,1 8岁 ,身高 1 .85m。因肠系膜扭转、肠坏死于 1 998年 9月 1 3日在外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残余小肠 40 cm)后并发肠瘘。 1 998年 1 1月 2 6日在我院行肠瘘修补术 ,切口愈合良好 ,但经口进食后频繁腹泻 ,每天多达十余次。严重营…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 1 999年 5月 2 0日成功地为 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施行了有血缘关系的活体小肠部分移植术 ,现已存活 1 50 d。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1 8岁 ,体重 35kg,身高 1 85cm,农民。因肠梗阻、肠坏死于 1 998年 9月 1 3日在当地医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 ,残余近端空肠 40 cm。术后发生肠瘘 ,于 1 998年 9月 2 6日转入我科 ,行抗炎及营养支持治疗后 ,于同年 1 1月 2 6日行肠瘘修补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但进食后出现腹泻 ,3~ 5次 / d,甚至每日可达 1 0余次 ,均为未消化的食物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于 1 999年 5月 2 0日在全麻下行活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在治疗短肠综合征合并肠瘘中的临床经验.方法 1例短肠综合征合并肠瘘患者接受其子的150 cm 回肠,供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受体残余空肠与供体回肠近端行端端吻合,受体结肠与供肠远端行端侧吻合,供肠远端造瘘作为观察窗,术后给予免疫抑制等治疗. 结果患者小肠移植术后恢复顺利,肠道功能恢复,血管吻合口通畅,正常生活110 d后因心脏意外死亡.结论 短肠综合征合并肠瘘患者实施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可行的,植入肠管的血管植入技术对小肠移植成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侯俊  王宇  段宝玲 《护理学杂志》2000,15(11):671-671
我院 1 999年 5月 2 0日实施 1例血缘关系者活体小肠部分移植术 ,效果满意。现就移植肠灌洗的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男 ,1 8岁 ,体重 37.5kg,身高 1 83cm,农民。因肠梗阻、肠坏死于 1 998年 9月 1 3日在当地医院行小肠大部分切除术 ,残余近端空肠 30 cm、远端回肠1 0 cm,术后空回肠吻合口出现肠瘘。于 1 998年 9月2 6日转入我院 ,1 1月 2 6日行肠瘘修补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但进食后出现腹泻 ,3~ 5次 /d,多时可达1 0次 /d,均为未消化食物。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 ,不能脱离肠外营养支持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1 999年 5月 2 0日在全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小肠移植术后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的时机及该技术对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将15例小肠移植受者分为3个阶段.1994-1995年为第1阶段(3例),2003-2006年为第2阶段(7例),2007年以后为第3阶段(5例).第3阶段进行计划性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的监测,既术后第3天进行首次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此后活检的频次在术后第1个月为2次/周,术后第2~3个月为1次/周,术后第4~6个月为1次/2周,术后7个月以后为1次/月,在受者出现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和抗排斥反应治疗期间,也进行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结果 15例共进行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255次,移植肠腹壁造口肉眼直视下取材活检21次.以上276份样本中,诊断排斥反应共51份(18.5%),其中诊断不确定急性排斥反应至轻度排斥反应32份(11.6%)、中度排斥反应9份(3.3%)、重度排斥反应10份(3.6%),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份(0.7%),细菌感染2份(0.7%).15例共发生病理证实并需l临床治疗的排斥反应20次,其中不确定急性排斥反应至轻度排斥反应11次、中度5次、重度4次,发生细菌性和CMV肠炎各1次.结论 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及其病理学检查是小肠移植术后诊断排斥反应和感染的重要手段,有计划的进行该检查对排斥反应有术后监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对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进行总结。方法 为1例患超短肠综合的18岁男必患者施行父亲供肠的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段为150cm长之回肠,以UW液灌洗。移植肠动、静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者的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者的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曾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 急性排斥反应,经积极处理行到控制目前患者已健康存活14月余。结论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中移植肠管的植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肠移植是治疗晚期肠功能衰竭综合征的有效方法[1 3 ] ,在移植肠的植入技术方法上存有争议[1,2 ] 。我院于1999年 5月 2 0日成功地进行了国内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4 ] ,2 0 0 1年 1月 6日又施行了第 2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临床资料例 1男 ,18岁 ,身高 185cm ,体重 48kg。因肠扭转坏死切除大部小肠 ,残余空肠 40cm。 1999年 5月 2 0日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供体为患者父亲 ,44岁。例 2男 ,15岁 ,身高16 7cm ,体重 34kg。因盲肠旁疝嵌顿肠坏死切除大部小肠及盲肠 ,残余空肠 10cm。 2 0 0 1年 1月 6日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供…  相似文献   

12.
临床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临床同种活体小肠移植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对1例因小肠扭转而切除大部分小肠和右半结肠,残留小肠仅20cm的超短肠综合征男性患者,行亲属活体同种部分小肠移植。供体为患者之母。受体术前行供体特异性输血,50mL/周,共8周。供受体巨细胞病毒感染状态均为阴性。移植肠长约160cm。移植肠的回结肠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术后给予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治疗。结果: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受体已健康存活31周,无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8周脱离肠外营养治疗,口服低脂饮食,D-木糖吸收试验结果接近正常。结论:同种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他克莫司在活体小肠移植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 5月 2 0日我院胃肠外科为一短肠综合征患者实施了亲属活体小肠移植术 ,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选用他克莫司 (FK5 0 6 )和霉酚酸酯 (MMF)。为防止发生排斥反应和感染 ,我们研究了FK5 0 6在亲属活体小肠移植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并以此对患者实施了1年多的个体化用药 ,迄今患者未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和FK5 0 6中毒反应。现将我们的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患者 :男性 ,18岁 ,体重 48kg ,肝、肾功能正常。因肠梗阻切除大段坏死小肠 ,仅余近端空肠 40cm。 1999年 5月 2 0日在我院实施亲属活体小肠移植术 ,供者为其亲…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cm、长约30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  相似文献   

15.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供受体围手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的手术经过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受者为男性直肠癌术后18岁,因短肠综合征而接受小肠移植。供体,男性,44岁,为受体之父。取供体回肠末段150cm,移植肠血管与肾上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残留空肠的端行端端吻合,移植肠无端与受体残留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移植肠末端造口作为观察窗。免疫抑制方案为FK506、骁悉、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用药。结果 受者术后已健康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18岁,因短肠综合征于2002年1月3日入院.患者曾于2001年9月因肠扭转坏死行小肠切除术,残余小肠为距Treitz韧带10 cm、长约30 cm的空肠,回盲瓣完整存在;患者当时体质量仅30 kg.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02年2月15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父亲,供体和受体的ABO血型均匹配,HLA和DA为半相符.术后第1天即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TPN).免疫抑制剂维持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4 mg,每日3次;霉酚酸酯(MMF)0.5 g,每日1次;泼尼松30 mg,每日2次.治疗1个月后过渡至正常饮食,停用抗凝、胃肠外营养.患者于8月30日出院,继续口服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