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汉滩病毒感染正常人骨髓细胞后膜流动性改变,以疏水荧光DPH为探针,标记于检测的细胞膜上,根据荧光偏振值的变化推导出膜脂流动度。经动态观察:1h,6h,24h,72h培养后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发现感染后细胞与未感染脂流动度的比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其中中性粒细胞膜脂流动度比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中性粒细胞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细胞。  相似文献   

2.
<正> 细胞膜是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器,而细胞膜脂流动性(LFU)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物物理特征,它与膜功能或细胞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近年来已发现许多因素均可影响LFU,一些疾病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也与LFU有关.本研究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偏振技术测定红细胞LFU,旨在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外周血红细胞LFU的改变特点和规律性、与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γ干扰素受体1(IFN-γR1)反应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及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膜IFN-γR1表达及血清IFN-γ水平变化,并与血生物化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淋巴细胞膜IFN-γR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28.89%±11.77%)与(9.23%±1.3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Z=3.988,P<0.05)。各组间单核细胞膜IFN-γR1表达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肝硬化、重型肝炎两者血清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差异有显著性升高,肝硬化、重型肝炎IFN-γ水平组内差异较大,组间无差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膜IFN-γR1与总胆红素显著相关(r=0.575,P<0.01),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显著相关(r=0.621,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淋巴细胞通过上调膜IFN-γR1参与免疫病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冠心病 ( CHD)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程度以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方法 :测定2 0例 CHD患者 ( CHD组 )及 2 0例健康者 (对照组 )体内血脂、脂质过氧化物 ( L po)、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 OX-L DL)、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红细胞膜流动性 ( M- Flu)水平。结果 :CHD患者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 DL-C)、载脂蛋白 B( apo B)、L po、OX- L DL 水平明显增加 ( P <0 .0 5或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DL- C)、apo A1 、SOD、M- Flu水平明显降低 (均 P <0 .0 5 ) ;结论 :CHD患者体内不仅存在着脂质代谢紊乱 ,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红细胞膜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嗜中性白细胞膜脂流动性(LFU)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CHF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30例,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偏振技术测定外周血嗜中性白细胞LFU.结果 CHP组嗜中性白细胞LFU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功能越差,LFU越低,并随着心功能的改善而逐渐升高(P分别 <0.05和0.01).结论 嗜中性白细胞LFU可能参与了CHF的病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力衰竭程度.  相似文献   

6.
152例老年人红细胞膜流动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朱玲,杨莉萍,顾惜春,南国柱,郭国立在信息从细胞外传递到细胞内的过程中,生物膜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种作用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膜表面脂质的正常流动。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关于在某些病理状态下红细胞膜流动性(BBC-...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膜质含量及流动性的变化情况。胆固醇/磷脂克分子比率明显增大,P<0.001;过氧化脂质量明显增加,P<0.001;脂质流动性明显减低,P<0.01。结果提示,膜本身的上述变化与离子运输失常有直接关系,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感染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新生儿患儿血清内毒素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诊断为感染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新生儿进行内毒素测定,比较治疗前及病情好转后血清内毒素水平变化情况;同时以30例明确存在感染但未出现胆汁淤积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内毒素水平差异.结果:胆汁淤积症患儿治疗前血清内毒素水平为(28.25±9.08)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9.33±2.05) pg/ml,(P<0.05),而治疗好转后血清内毒素水平为(10.32±3.21) pg/ml,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渍内毒素水平与肝功能指标间呈线性关系,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出现感染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结论:内毒素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相关性胆汁淤积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行抗内毒素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外伤患者红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修玉  孙洪军 《山东医药》1998,38(10):12-13
动态观察30例脑外伤患者的红细胞膜钠钾ATP酶(下称钠钾ATP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钠钾ATP酶于伤后12小时明显下降,24小时降至最低水平,96小时开始恢复,168小时接近正常。提示脑外伤患者急性期红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明显降低,伤情越重,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DPH探针和核子滤膜法观察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及其后24h的不同种类白细胞膜脂流动性和为形性的变化,并与16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白细胞膜脂流动性和变形性降低,尤其心绞 痛作时更明显。因而提示心肌缺血与白细胞生物物理特性改变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败血症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4例感染(包括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感染组)和20例非感染(对照组)新生儿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并与IL-6、C反应蛋白(CR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败血症组CD64表达明显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非败血症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败血症组经抗感染治疗后CD64表达下降.CD64表达水平与IL-6、CRP均呈正相关.提示对感染新生儿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并判定其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程度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213例窒息新生儿进行血糖监测,根据其窒息程度与非窒息组的新生儿血糖进行比较.结果窒息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重度窒息与中、轻度窒息在血糖异常的情况上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 轻度窒息新生儿血糖异常以低血糖为主,重度窒息以高血糖为主;重度窒息新生儿出生1小时血糖明显增高,血糖持续高水平的窒息患儿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和分析新生儿窒息并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血清淀粉酶样蛋白A(serum amylase-like protein A,SAA)及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并发医院感染96例,取血、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感染情况及感染部位,另以同期96例未发生感染的新生儿窒息患者为对照。ELISA检测两组患儿的血清SA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百分率,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融创ROC曲线分析SAA、中性粒细胞CD64诊断感染的效能。结果96例新生儿窒息并发医院感染患儿共分离出11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0株、革兰阳性菌34株、真菌4株,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较高;呼吸系统感染32例,全身感染28例,分别占33.33%和29.17%。合并感染组患儿血SAA水平及CD64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5)。SAA、中性粒细胞CD64诊断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7(95%CI 0.746~0.888)和0.833(95%CI 0.757~0.909),敏感度分别为77.08%和91.67%,特异度分别为92.71%和80.21%。结论新生儿窒息并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以呼吸系统感染多见。患儿血SAA水平及中性粒细胞CD64百分率升高,对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DPH探针和核孔滤膜法观察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及其后24h的不同种类白细胞膜脂流动性和变形性的变化,并与16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白细胞膜脂流动性和变形性降低,尤其心绞痛发作时更明显。因而提示心肌缺血与白细胞生物物理特性改变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比较脂肪乳剂灌胃和高脂饲料喂养诱导家兔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其流动性改变的效果。方法:选择40只家兔,随机分为脂肪乳剂灌胃组(n=20)和高脂饲料喂养组(n=20),分别给予脂肪乳剂连续灌胃2周和高脂饲料喂养8周。两组动物分别在实验前后采用酶法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红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LDL-C)、红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DL-C)、共轭双烯(MCD)、红细胞丙二醛(R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SOD)及红细胞膜流动性(M-Flu)。结果: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两组家兔血TC、LDL-C、MLDL-C、MCD、RMDA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而RSOD、M-Flu、MHDL-C的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两组间实验前、后上述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脂肪乳剂灌胃在建立高脂血症家兔模型的同时,还可诱导红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流动性降低,其效果同高脂饲料喂养组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肿瘤放化疗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对潜在严重感染可能及危险分层诊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前瞻性入组2016-07~2017-10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抗肿瘤治疗期间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90例。参照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0年版),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各4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CT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PCT显著增高[7. 06(0. 40~100. 00) ng/ml vs 1. 16(0. 08~5. 25) ng/ml,P=0. 020]; PCT 1. 32 ng/ml为临界值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高危组的敏感度为71. 8%,特异度为77. 5%,曲线下面积为0. 778(95%CI:0. 676~0. 880,P 0. 001)。结论血清PCT检测是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感染危险度评估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在56例乙型肝炎肝衰竭、4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4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和NK(CD3-CD16+CD56+)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肝衰竭患者CD3+T细胞和CD3-CD16+CD56+NK细胞计数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显著性降低(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3-CD16+CD56+NK细胞计数比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减少,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测定冠心病(CHD)患血清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的变化,以探讨RLP-C浓度与CHD之间的关系,为CHD的发病机理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摘要)唐发宽,王亚真,齐子荣,陆亚彬,陈英,孙玲我们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偏振技术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膜脂流动性(LFU)进行了研究。1.研究对象:AMI患者16例(男14,...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变迁及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本院收治的98例院内细菌感染新生儿为观察组,选取108名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检测尿液、唾液或痰液等标本中的病原菌,分析新生儿感染病原菌种类、构成特点及感染部位分布;对新生儿细菌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两组新生儿血清PCT,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测定CRP,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CRP诊断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效能。结果2019年新生儿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2020年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其次为消化道、血液系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次数、窒息、留置导尿管均是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感染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PCT诊断新生儿院内感染的AUC为0.784(95%CI:0.720~0.847),截断值为4.63 ng/mL。血清CRP诊断新生儿院内感染的AUC为0.769(95%CI:0.702~0.837),截断值为12.75 mg/L。血清PCT、CRP联合诊断新生儿院内感染的AUC为0.871(95%CI:0.819~0.923),与单独诊断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血清PCT、CRP联合诊断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效能高于单项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