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5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取足三里穴、内关穴),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盐酸依托必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mo患者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Nepean Dyspepsia Index)、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FD Symptom Index)。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mo的症状指数NDSI(Nepean Dyspepsia Symptom Index)与FDI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生活质量指数NDLQI(Nepean Dyspepsia Life Quality Index)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能明显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镇静剂、抗抑郁药及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有效地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方法在临床中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55例,均予以一般治疗,如护胃、促胃动力治疗,其中1组加用镇静剂和(或)抗抑郁药4周,另一组同时加用中药治疗2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分值为(12.55±4.07),治疗后为(2,76±1.72)(P〈0.01);对照组治疗前分值为(12.40±4.43),治疗后为(5.32±3.03)(p〈0.05)。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治疗对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效果显著,尤以加用中药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各量表积分的变化,与针刺非经非穴比较,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基本规律及远期疗效差异。方法:将7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随机分到治疗组(A组)35例、非经非穴组(B组)36例。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每次30min,5天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2天,总共治疗4个疗程(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完成、治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等7个观察时点让受试者填写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LDQ)评分。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治疗4周结束时,1个月随访时,2个月随访时,3个月随访时,4个月随访时,5个月随访时,LDQ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远期疗效确切,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对照刺激,观察组采用耳甲电针刺激,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命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命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及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2.2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甲电针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各项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见上腹痛或不适、腹部饱胀、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胃镜等检测而无器质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分型与病因、病理生理、诊断标准及治疗均无定论[1]。现将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FD属中医“胃脘痛”、“痞证”、“嘈杂”、“呃逆”、“郁证”、“胃缓”等范畴。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如恼怒气郁伤肝或思虑伤脾),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中气不足邪犯胃肠等。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两脏。刘氏[2]认为脾气虚弱、胃气不降、脾胃不和是其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为护理组和对照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逍遥散治疗,护理组给予中医护理加逍遥散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护理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护理组为86.67%,对照组为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SAS与SDS评分治疗前后护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逍遥散联合中医护理干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9.
消化不良是临床上常见的以上消化道多种症状为主的证候群,占消化科门诊的38%,其中约有40%~60%的患者无局部或全身疾病可以解释,经胃镜、B超等检查未发现有溃疡或其他器质性病变.我们把这类患者称为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NUD),又称为功能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相似文献
10.
刘艳春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118-11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专科门诊患者的50%,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西医治疗疗效不甚满意,更多的学者把目光投注到中医中药。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及“胃痞”等范畴,认为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以脾虚为基本病机。合理的饮食宣教、适宜的精神调护等中医辨证施护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积极作用,寻找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情志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中医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周到、有效地中医护理,本组127例患者中痊愈93例,显效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43%。结论中医护理可以有效地缩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程,并减轻患者痛苦,有效地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心理护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在常规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D)的同时配合应用心理护理所取得的疗效。方法 4 2例F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2 1例 )和观察组 (2 1例 ) ,对照组以黛力新片口服每天 1次 ,每次 1片 ,连服 4周 ;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心理护理。分别记录 2组治疗前后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和FD症状量表评分 ,观察上述指标治疗前后 2组间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HAMD、HAMA、SCL - 90评分及症状积分治疗前均有改善 (P均 <0 .0 5 ) ,2组间治疗后比较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阻滞、睡眠障碍的评分及症状积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结论 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同时配合应用心理护理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TOR激动剂及其抑制剂在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夹尾刺激法构建FD大鼠模型,将24只造模成功的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mTOR激动剂+电针组(激动剂组)和mTOR抑制剂+电针组(抑制剂组),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每组6只,电针组大鼠采用电针刺激治疗,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L-leucine(0.45 g/kg)和rapamycin(1 mg/kg)后再进行电针刺激治疗。观察各组大鼠的日常表现并计算其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采用q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中胃促生长素(Ghrelin)和mTOR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中pre-Ghrelin和磷酸化p-P70S6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的体能状态恢复得最好,胃内残留率最小,小肠推进率最大,其次为电针组和激动剂组。与电针组相比,激动剂组大鼠胃及小肠中Ghrelin mRNA、胃中pre-Ghrelin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其胃及小肠中mTOR mRNA和p-P70S6K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抑制剂组大鼠胃中pre-Ghrelin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其胃及小肠中mTOR mRNA和p-P70S6K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mTOR激动剂可降低电针治疗FD的效果,而mTOR抑制剂可有效增强电针治疗FD大鼠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0年3月到2013年3月来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6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比组两组,治疗组80例,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对比组80例,口服多潘立酮进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52.5%。结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很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电针加TDP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电针加TDP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采用电针加TDP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并与多潘立酮治疗的60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经过10日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愈率为13.3%,总有效率为66.7%。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P〈0.001)。结论电针加TDP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占胃肠专科门诊的50%左右。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迁延难愈,药物对症治疗虽可取得暂时疗效,但常易复发,长期效果不佳,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笔者近年来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8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均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西沙必利口服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症状评分和发作频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灸与西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均具有确切的疗效,并且针灸治疗的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6例,中医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予自拟的理气健脾的中药方,对照组单用多潘立酮片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单项症状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结论使用中药治疗FD的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