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路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路感染的类型: 急性肾盂肾炎通常是由膀胱的细菌经输尿管上行引起的,往往伴有戏剧性的发热,寒战及肋腹痛,但也有症状很轻常不能与单纯的下尿路病区别。急性膀胱炎通常由会阴部的细菌经尿路上行引起,可见于幼儿(特别是女孩)及男女老年病人,但以成年妇女为多见,常有排尿困难,尿频及尿急,无发热或寒战,有时后两症状也可存在。急性尿道综合征是最近才描述的成年妇女的一种疾病,其症状与急性膀胱炎一致,常规培养只有少量细菌生长或全然无菌。当有脓尿时,则感染常存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尿路细菌的粘附性研究便是其中之一,运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增强机体抗感染力,减弱细菌致病力,从而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细菌对尿路上皮的粘附致病菌不论从血循或由逆行进入泌尿系,不一定导致尿路感染,这是因为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蠕动、收缩功能和尿液的稀释冲洗作用,使细菌在泌尿系停留时间很短。病菌要引起泌尿系炎症,首  相似文献   

3.
在不少情况下仅根据临床症状不可能准确断定泌尿器官感染的部位,在肾盂肾炎的临床和放射学显影之间也未发现确切的相关,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存在不一定指明感染的定位就在肾脏,51%的膀胱—输尿管返流儿童的排泄性尿路造影,甚至肾脏感染具有放射线学改变时,有时感染可能仅局限于膀胱,这种情况的放射学改变只表明是在肾盂肾炎的早期,而在这个时刻没有真正的感染局限性,另一方面,当用内窥镜检查肯定为膀胱炎时,不少是继发于上尿路的感染,所援引的资料指出,在不少情况下确定尿路细菌性炎症的部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临床,X线,放射学和内窥镜检查的资料用在鉴别儿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时,决不能认为是绝对可靠的。从近年来提出的若干间接方法来定位尿路感染中,最受重视的是从尿中排出细菌的免疫荧光研究,许多研究者和我们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指出,肾盂肾炎时尿中有规律地排出抗体包裹细菌,而患膀胱炎时则缺如。  相似文献   

4.
人们普遍认为,麻醉可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增加术后感染率,更有学者证实麻醉可抑制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功能,但麻醉剂本身对感染的影响仍属未知。细菌对粘膜上皮的粘附是引起感染的第一步,为了解挥发性麻醉剂是否会引起细菌对粘膜上皮粘附性的改变。作者选两种大肠杆菌用于对单层人上皮细胞(HEp-2)粘附测定。有外源凝集素K88菌毛的大肠杆菌株(血清分型O141:K88,K85a,c)在  相似文献   

5.
累及肾盂和输尿管的尿路上皮肿瘤(UUC-UT)因不易被直接观察到,通常使用影像学检查、脱落细胞学和原位荧光杂交(FISH)检查来诊断.但影像学检查对于小于5mm的尿路上皮肿瘤敏感性低,脱落细胞学和FISH检查无法定位.输尿管软镜镜身纤细,可主动弯曲,能直接观察包括肾盂肾盏在内的整个上尿路,并对肿瘤行精确的活组织检查,同...  相似文献   

6.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ell carcinoma,UCC)具有多中心、多发、复发的特点,可以发生在被覆尿路上皮的肾集合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 UCC可分为上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和下尿路上皮癌,前者主要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后者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 of bladder, UCB)和尿道癌.UC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microRNA(miRNA)与尿路上皮肿瘤有关.  相似文献   

7.
下尿路感染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输尿管以下尿路的感染.根据近年来的下尿路感染分类,可分为无症状细菌尿、下尿路无夹杂症的感染(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下尿路伴有夹杂症有症状的感染(急性夹杂性膀胱炎)反复发作膀胱炎等;至于尿道炎、前列腺炎及阴囊内容物炎性病变不在本文内叙述.  相似文献   

8.
重复肾是常见的泌尿系畸形,这种畸形常无临床症状。部分病人被发现是由于肾积水、膀胱输尿管返流或尿失禁。重复肾常伴有重复输尿管和输尿管囊肿。重复输尿管常伴输尿管返流或输尿管异位开口。目前,诊断重复肾输尿管、输尿管囊肿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B超、排泄性尿道造影、螺旋CT尿路成像(CTU)和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本文主要对重复肾输尿管伴输尿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最新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C)和细菌内毒素(BT)水平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肠道功能和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17例患者在入科24小时内进行APACHEⅡ评分,采用二胺氧化酶/乳酸/细菌内毒素联检试剂盒(酶法)定量检测人体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活性,分析ICU重症患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变化及其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 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胃肠功能障碍将ICU重症患者分为非胃肠功能障碍组和胃肠功能障碍组。非胃肠功能障碍组与胃肠功能障碍组的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分别为6.33±9.55 U/L、16.46±22.60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乳酸水平分别为11.66±12.36 mg/L、24.32±16.49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9.34±10.17 U/L、11.43±9.70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患者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和APACHE I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二胺氧化酶与APACHE II评分:r=0.427,P=0.01,D-乳酸与APACHEⅡ评分:r=0.53,P0.001,细菌内毒素水平与APACHE II评分:r=0.451,P0.001。结论 ICU胃肠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和患者APACHE I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监测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活性可作为评估ICU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可引起全身内毒素血症,而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是其发生的关键.研究发现,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可作为肠黏膜屏障受损的标记[1].  相似文献   

11.
泌尿系统感染较为常见,在感染性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尤其多见于女性。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主要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也可同时累及上、下尿路系统。  相似文献   

12.
膀胱输尿管返流(Vesico-ureteral reflux简称VUR)系指膀胱尿经输尿管返流至肾脏而言。一般正常的膀胱,当其内压升高时,由于输尿管防止返流结构的作用并不引起VUR,但是,一旦此种结构遭到破坏,膀胱尿便经输尿管、肾盂而返流至肾脏。尤其是当膀胱有感染时,多并发肾盂肾炎;如果反复感染,则转为慢性肾盂肾炎;若为两侧性感染,常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本文仅就有关防止返流结构的理论和尿液返流对肾脏的影响,特别是与肾盂肾炎和肾脏发育的关系以及VUR的治疗,结合本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尿路上皮是分布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近膀胱部的一类移行上皮。在尿路上皮发育或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基底层干细胞中一系列转录因子的分级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形成分化成熟的移行上皮细胞并表达尿路上皮特异性标志蛋白。正确理解正常尿路上皮分化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了解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分期规律,寻找相应的治疗靶点并提供可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产气感染在肾细菌感染中的比例很小,多见于糖尿病病人,是由于糖尿病病人组织内细菌代谢葡萄糖产生气体引起。上尿路的产气感染包括气肿性肾盂肾炎(emphysematouspyelonephritis)、气肿性肾盂炎(emphysematouspyelitis)和肾产气性脓肿(gasformingabscess)。一般认为气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潜在的致死性感染,保守治疗的死亡率达80%。病人经常表现为脓毒血症和败血症性休克。相反,肾产气脓肿发病罕见且表现完全不同于气肿性肾盂肾炎。肾产气脓肿影像学上表现为孤…  相似文献   

15.
<正>上尿路移行细胞癌(upper urinary tract-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UUT-TCC)约占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5%[1],发生于肾盏至输尿管开口的尿路上皮。尽管UUT-TCC只占尿路上皮肿瘤的小部分,但其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美国,过去30年间,输尿管癌的发病率从0.69/10万增至0.73/10万,而肾盂癌则未见显著增长[2]。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UUT-TCC的致病因素与膀胱肿瘤相似,诸如环境因素(吸烟)、职业因素(苯胺燃料)、抗炎药物(非那西丁)及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等[3-4]。目前,UUT-TCC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必要时辅以化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是传统的手术方式,但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手术方  相似文献   

16.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指发生于肾盂及输尿管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占全部尿路上皮癌的5%~10%。由于含马兜铃酸中草药或食物的影响,中国人群UTUC具有同西方人群不同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肿瘤特征及预后因素,其临床诊疗策略选择也有不同于西方人群之处。本文结合本中心多年来UTUC诊疗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探讨中国人群UTUC诊疗策略选择及东西方差异。  相似文献   

17.
尿路上皮肿瘤的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多部位发生及复发率高。作者对上尿路(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上皮肿瘤的发生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研究。作者选择1970~1988年535例经初次治疗后的尿路上皮肿瘤病人。其中原发上尿路肿瘤(UUTT)52例(仅UUTT者35例,原发UUTT后继发膀胱肿瘤者17例),UUTT与膀胱瘤(BT)同时发生者18例,原发BT 465例(仅BT者460例,继原发BT后又发UUTT者5例)。结果,在40例上尿路与膀胱同时或先后发生肿瘤者中,两者同时发生者18例,原发UUTT17例,原发BT者5例。40例UUTT中,16例是多发,除  相似文献   

18.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是指发生于上尿路(肾盂或输尿管)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目前外科治疗的金标准仍是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联合膀胱袖状切除.但对于某些患者,如孤立肾、双侧肿瘤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充分评估后也可实行保留肾脏的手术方式.无论是哪一种手术方式,术后局部药物灌注治疗都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但对于较为晚期的转移性患者,姑息性...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肾移植患者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自1998~2003年肾移植患者1293例,术后发生尿路上皮恶性肿瘤21例(1.6%)。男4例,女17例。17例原发病为慢性问质性肾炎。发生尿路上皮肿瘤距肾移植6~62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膀胱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癌6例,单侧肾盂或输尿管、膀胱癌8例,双侧肾盂输尿管癌1例。10例上尿路肿瘤发生部位与移植肾同侧,4例发生于移植肾对侧。临床症状以无痛性肉服血尿和反复泌尿系感染为主。1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所有患者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1/3并辅以局部灌注化疗。结果 2例行姑息性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分别于发现肿瘤5、8个月死亡。余19例现已随访2~5年。13例肿瘤复发,复发部位为膀胱或对侧原。肾、输尿管。所有患者在免疫抑制剂减量期间均未出现急性排斥。2例因切除移植肾恢复透析,17例肾功能正常。结论 慢性间质性。肾炎导致。肾功能衰竭的。肾移植患者和女性肾移植患者易发生移植后尿路上皮肿瘤;移植肾同侧上尿路较对侧好发肿瘤;对移植肾对侧为首发的上尿路发生肿瘤者可预防性行双侧上尿路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20.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aoma,UUTUC)起源于尿路上皮,位于肾盏、肾盂或输尿管,发病率较低,其生物学特性和预后存在异质性.肾输尿管切除及膀胱袖状切除被认为是治疗UUTUC的金标准.美国国家癌症网指南认为UUTUC高危患者需考虑行局部淋巴结清扫及新辅助化疗,而低危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如内镜下肿瘤切除或部分切除)且获益更大.风险分级对指导治疗、随访、辅助化疗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预后因素进而对UUTUC患者进行风险分级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UUTUC预后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现就UUTUC预后因素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