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肛门直肠梅毒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梅毒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总结经验,避免漏诊或误诊.方法 收集4例肛门直肠梅毒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资料,用HE染色观察直肠黏膜组织损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实验室梅毒螺旋体血凝测定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佐证梅毒的病理诊断.结果 临床4例均误诊,实验室检查均呈梅毒螺旋体血凝测定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1例肛周黏膜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性增生,上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微小脓肿形成,真皮层大量浆细胞浸润伴小血管周围围管性浸润;3例直肠壁黏膜固有层内均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梅毒性小血管炎,直肠黏膜表面溃疡,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其中1例直肠黏膜下显著慢性炎症,淋巴滤泡呈旺炙性反应性增生;1例于直肠黏膜下见多个肉芽肿性结节,偶见朗汉斯巨细胞.4例确诊后均给予青霉素静脉输注,患者痊愈出院;其中1例于半月后复发,再次给予青霉素静脉输注,痊愈出院.结论肛门直肠梅毒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仅具有相对特征性,非特异性改变,临床极易误诊为肛门直肠肿物及脓肿,其最终诊断仍需结合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查.临床及病理医师均应提高对肛门直肠梅毒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和误治. 相似文献
2.
鼻、咽喉黏膜早期梅毒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咽部梅毒病变及病原特点,总结诊断上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同仁医院1996年6月-2005年9月耳鼻咽喉科门诊25例患者的病理资料,用HE染色观察黏膜梅毒组织损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用改良的W-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以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多克隆抗体标记,观察侵袭到组织内TP的形态特点及侵袭规律;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和TP血凝试验佐证早期梅毒的病理诊断。结果25例血清学检查均为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阳性(1:8~128)、TP血凝试验阳性。20例黏膜被覆鳞状上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微小脓肿形成,25例固有膜内均有大量浆细胞浸润,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及梅毒性小血管炎。14例扁桃体黏膜表面溃疡,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其中1例扁桃体见各种转化淋巴细胞增殖。1例喉黏膜伴鳞状上皮假瘤样增生。改良的W-S染色发现20例黏膜微脓肿中及鳞状上皮间TP,5例小血管周围见TP,14例扁桃体溃疡面见大量TP,6例渗出物涂片内均见大量TP。4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鳞状上皮内见TP。结论鼻、咽喉部早期梅毒有一定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改良的W-S染色显示TP是诊断黏膜梅毒的关键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小儿肛门直肠损伤临床较少见,我们自1981年至1996年间共收治5例,占同期外伤0.2%。现结合病例报告和文献学习,将诊治体会进行报告。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9岁。均为急诊庄院,从受伤到手术时间最短半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直肠中下段为中心解剖观察其毗邻结构,为临床经肛门切除直肠提供解剖学导向。 方法 结合28例成人盆部CT扫描资料,对14具成人盆部标本进行解剖观察,用游标卡尺测量直肠阴道(尿道)隔的厚度和肛门括约肌及肛提肌的宽度和厚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直肠中下段及肛管毗邻的诸多肌性部分均分别有自己的筋膜包绕,结构易于辨认;在盆部标本和盆部CT扫描片上,测得直肠尿道隔的厚度分别为(1.65±0.19)cm和(1.26±0.05)cm、直肠阴道隔的厚度分别为(0.89± 0.11)cm和(0.75±0.04)cm,在不同材料间的测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该结构的厚度在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直肠尿道隔的厚度大于直肠阴道隔的厚度。 结论 直肠下段毗邻结构复杂,特别是直肠阴道隔菲薄,应避免手术操作中引起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梅毒患儿12例,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沙必利及乳果糖联合应用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疗效、肛门直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我院收治的14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早、晚口服西沙必利5 mg·次-1,Bid)、观察组65例(早、晚口服西沙必利5 mg·次-1,Bid;并在早、中、晚口服乳果糖,初使剂量30~50 mL·次-1,Bid,维持剂量10~20 mL·次-1,Bid).治疗前1 d及治疗1 m后评估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直肠静息压(Rectal resting pressure,RRP)、肛管静息压(Anal resting pressure,PAR)、肛管收缩压(Anal maximal contraction pressure,AMCP),观察不良反应,明确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RRP、PAR、AMCP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予以西沙必利联合乳果糖治疗安全性高,疗效确切,能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刘明岩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2):66-68
目的:探讨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015年11月24日我院收治的1例61岁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手术切下肿瘤大小8cm×5cm×2cm,肿物侵及肠壁全层、实性质脆。镜下见肿瘤侵及浆膜外脂肪结缔组织,伴脉管和周围神经侵犯,肿瘤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呈浸润性生长,排列呈筛状,可见大量坏死区。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组织CK20、CEA、CK、Ki-67表达阳性。患者于术后常规化疗后11月死亡。结论:直肠筛状粉刺型腺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需要与乳腺癌结直肠转移的类型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分析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 对2例具有肠道症状的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进行探讨。结果 2例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镜下具有梅毒病变的基本组织学特点,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构成的非特异性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表达。结论 同性恋者梅毒性直肠炎临床表现常无特殊性,组织学检查浆细胞恒定浸润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之一。梅毒性直肠炎既易于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又常易被误诊为其他肠道病变。在了解病史的基础上,根据其组织学特点,结合血清学检测结果,可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重建术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的临床价值.方法 总结我院2003年7月~2006年5月收治的21例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临床资料.采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重建术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21例.结果 本组21例术后获随访2月~3年,按李正评分法,肛门功能临床评分达优16例,良5例;切口感染2例.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一期手术取得成功,不损伤耻骨直肠肌,术后排便控制能力优良,会阴外现正常,元瘘管复发,疗效满意,是治疗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较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结节性筋膜炎50例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重新复查原诊断NF的病例50例,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复习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50例原诊断NF的病例中,43例仍维持原诊断,7例为其他软组织肿瘤.43例NF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18~56岁,平均32.5岁.病变主要侵犯全身皮下组织,上肢最多见(20例46.5%),其次为躯干(9例20.9%)、头颈部(8例18.6%),下肢少见(6例13.9%).临床表现为病程短、生长迅速的孤立性结节,体积小,术后切除无复发、无转移.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增生肥胖的梭形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呈束状、C形或不典型车辐状排列,细胞无多形性,核分裂象易见;间质疏松,黏液样,含有丰富的血管及红细胞外渗,以及不规则裂隙、微囊等.另7例分别为黏液纤维肉瘤、黏液型脂肪肉瘤、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富于细胞纤维组织细胞瘤、栅栏状肌纤维母细胞瘤、真皮纤维瘤、韧带样纤维瘤,误诊率为14%.免疫表型:11例vimentin、SMA、MSA阳性,而CK、desmin、CD34、β-catenin阴性.结论 NF是一种以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良性反应性软组织假肉瘤性病变,病理诊断应紧密结合临床和组织学形态的特征,注意防止过度诊断或诊断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收集2例分别被误诊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及生乳头状汗腺瘤的ELST的临床资料,重新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例均为男性,以进展性耳聋,外耳道流血或流脓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提示颞骨岩部囊实性占位并周围骨质破坏。病理形态特征:肿瘤呈弥漫囊性乳头状结构,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或高柱状上皮细胞,轴心为纤维血管组织;部分区域乳头间纤维间质中见腺体结构并囊性扩张,腺腔内可见均质红染的胶样物质。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及胆固醇结晶。免疫组化结果示2例病变肿瘤细胞均表达CK、EMA、CK7、CK19、NSE、CD56和vimentin;其中1例S-100阳性;而GFAP、TTF-1、CEA、TG、Galectin-3、CD10、Syn及Cg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低。结论 ELST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均易与其他肿瘤混淆。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标记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同时需结合患者特殊发病部位。 相似文献
13.
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上皮样细胞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上皮样GIST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上皮样GIST男女之比为2∶1,平均年龄53.5岁。发生部位包括胃3例,小肠3例,肠系膜2例,网膜3例,腹膜后GIST侵犯肾脏1例。除3例活检小标本外,其余9例肿瘤均完整切除。上皮样GIST镜下形态以圆形、卵圆形或短梭形上皮样细胞为主,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略嗜酸,细颗粒状。核圆或卵圆形,多为单核,偶见多核细胞。多数病例还可见多少不等的空泡样细胞或核偏位呈印戒样细胞。肿瘤细胞呈器官样构型(4例)、大的片块状构型(3例)、富细胞性构型(4例)及假乳头状构型(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绝大多数上皮样GIST表达CD117、CD34或Dog-1,而不表达CK、Syn、Melan-A等。结论上皮样GIST因其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具有上皮性肿瘤的特点而可能与之混淆,CD117和CK免疫标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WHO(2008版)造血和淋巴肿瘤分类标准,探讨青岛地区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1年8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664例淋巴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切片.按WHO(2008版)分类新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果 664例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621例(93.52%),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43例(6.48%).NHL中B细胞淋巴瘤485例(78.10%),T和NK细胞淋巴瘤136例(21.90%).NHL中,发病构成比居前5位分别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unspecified,DLBCL-NOS)277例(44.6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ype,MALT)48例(7.73%)、结外NK/T细胞淋巴瘤45例(7.25%)、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unspecified,PTCL-NOS)33例(5.3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32例(5.15%).HL中以结节硬化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sclerosis 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NSCHL)为多(18例,41.86%).NHL和H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2:1,平均年龄53岁(2~95岁).NHL(115例,18.52%)和HL(26例,60.47%)起病部位均以颈部淋巴结为多.结论 664例淋巴瘤中,NHL发病远多于HL,NHL中以DLBCL-NOS多见,HL中以NSCHL多见.大部分淋巴瘤类型以男性发病为多,起病部位以颈部淋巴结为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1985-2010年间手术治疗的12例年龄>60岁的老年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发病部位位于四肢长骨7例,髂骨1例,颅面骨2例及软组织2例.影像学显示,10例骨肿瘤患者为混合性骨破坏(既有成骨性又有溶骨性破坏),其中8例有骨膜反应和软组织包块.2例软组织骨肉瘤患者可见软组织内有高密度影.组织学除经典普通型骨肉瘤外,2例以恶性梭形细胞为主要成分,2例以软骨为主要成分,1例为髓内高分化骨肉瘤.选择的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没有特异性的改变.10例患者接受瘤段切除或截肢手术,其中1例术前依据个人情况接受正规辅助化疗.除3例失随访外,对9例进行了跟踪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到6年,平均2.8年,其中3例死于肺转移,1例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5例仍存活.结论 老年人原发性骨肉瘤极罕见,可能漏诊或误诊.确诊需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的相关证据支持.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adiologic findings, pathologic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osteosarcoma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Twelve cases of primary osteosarcoma occurring in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were encounte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5 to 2010.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adiologic features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were studied and the follow-up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ites of involvement included long bones (number=7), ilium (number=1), craniofacial bones (number=2) and soft tissue (number=2). Radiologic examination showed a mixture of osteosclerotic and osteolytic lesions in 10 patients, soft tissue lesions with high-density areas in 2 patients and soft tissue lesions with periosteal reaction in 8 patients. Histologically, most cases showed features of conventional osteosarcoma. There were 2 cases of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like osteosarcoma, 2 cases of chondroblastic osteosarcoma and 1 case of well-differentiated intraosseous osteosarcoma.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played little role in pathologic diagnosis. Ten patients had undergone amputation, including one patient who had receiv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beforehand. Nine patients had follow-up information available. Three of them died of lung metastasis and 1 died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nclusions Primary osteosarcoma rarely occurs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can easily be missed.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radiologic and histologic features is important for arriving at a correct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6.
40例原发性粘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孟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7,13(1):27-29
目的:观察粘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性并探讨其组织发生,方法:对40例粘膜黑色素瘤进行了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作组化及免疫染色,结果:40例粘膜恶黑中,发生于鼻腔16例,肛管直肠8例,口腔7例,眼结膜4例,阴道2例,鼻咽部,宫颈及尿道各1例,发病年龄33~75岁(平均57岁)镜下改变与皮肤黑色素瘤类似,免疫线化染色S-100阳性率为95%,HMB45为90%,结论:粘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黏液纤维肉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黏液纤维肉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7例黏液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多种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CD117、CD34、CD99、actin、S-100蛋白、vimentin等。结果黏液纤维肉瘤多见于男性,年龄37~72岁,中位年龄52岁,主要以不完全纤维性间隔的多结节行为为特征性表现,黏液区与细胞密集区交错排列,细胞密集区可见特征性曲线型血管,肿瘤细胞围绕在其周围排列。免疫表型:vimentin、CD99阳性,其他抗体多呈阴性。结论黏液纤维肉瘤为一侵袭性较强的软组织肉瘤,与多种黏液性肿瘤需要鉴别,易局部复发,宜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呈大片黏液背景、丰富薄壁海绵样血管和梭形上皮样细胞即肌纤维母细胞,后者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核卵圆或杆状,两端对称变细或稍钝,瘤细胞分布有明显的疏密区,密集区聚于血管周围,成束或链状排列、疏松区弥散于黏液背景中,且瘤细胞常与胶原纤维伴行。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为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外生殖器,起源与肌纤维母细胞相关,既向纤维,又向平滑肌分化,且伴有丰富的海绵样薄壁血压和间质黏液变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罕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平滑肌肉瘤(primary leiomyosarco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LCN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PLCNS进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搜索国外24例PLCNS,对25例PLCNS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儿男性,1岁8个月,血清学HIV阴性,肿瘤位于小脑靠近天幕。镜下显示短梭形肿瘤细胞呈短条索状排列于黏液性间质中,细胞明显异型,核分裂多见。免疫标记SMA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EBV原位杂交阴性,患儿行肿瘤全切除术后5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25例PLCNS中免疫缺陷及放疗无关者(简称:无关者)8例,免疫缺陷合并EBV感染者13例(简称:免疫缺陷者),长期放疗者1例。结论PLCNS临床特点:无关者可发生于儿童和中年,免疫缺陷者均为中青年;PLCNS多为单发肿块,常位于幕上,多与脑膜相关,免疫缺陷者可发生于脊髓,可多发,可合并多系统平滑肌肉瘤;无关者病程较免疫缺陷者短。PLCNS常体积巨大伴轻度瘤周水肿,可侵蚀颅骨。组织学上免疫缺陷者分化较好;无关组多为差分化平滑肌肉瘤(包括黏液性平滑肌肉瘤)。PLCNS预后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疗效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