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浅谈老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诊断经验,为临床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从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接诊的50例老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诊断资料,总结老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维生素B12含量变化、肌电图特征及MRI特征。结果:典型的SCD根据病人亚急性、慢性病程,脊髓后索、锥体柬及周围神经合并受损表现,血清维生VBl2减少,治疗后神经症状改善即可确诊,但是SCD的早期诊断更为有效的方式还是MRI,所有病例的MRI检查中T2WI均出现颈髓或胸髓后索高信号病灶,可予以确诊。结论:临床对于典型的SCD患者可采用临床症状结合血清VB12、肌电图即可确诊,对于疑似SCD的患者要行MRI检查以尽快确诊,明确的诊断并配合积极的治疗,SCD患者能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否则易致患者病情恶化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2.
马广斌 《光明中医》2013,28(2):364-365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900年由Russell首先提出。其临床特点是双下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和贫血症状。本病通常在40~60岁发病,男女相当,白种人多见,其中70%~95%恶性贫血患者伴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相似文献   

3.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兴 《中医杂志》2002,43(6):420-421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是由维生素B_(12)缺乏引起的脊髓后索和侧索联合变性,视神经、大脑白质和周围神经的亚急性变性,临床以深感觉障碍、病理征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周围神经症状。本病属中医学痿病范畴。以下笔者结合病例谈谈中医治疗该病的体会。1 脾失健运,气血亏虚为疾病之肇端本病起因于维生素B_(12)的缺乏,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为吸收障碍,缘于内因子缺乏,多见于萎缩性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总结本科室近4年8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发现8例患者均有与已知可以引起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有关,其中以胃病为主;痉挛性截瘫、感觉异常、深感觉减退、共济失调为SCD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该病误诊率高,相关辅助检查有一定敏感性。预后取决于治疗的时机。结论: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并排除一些容易误诊的疾病。对部分诊断困难的患者进行试验性治疗及随访,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齐刺电针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齐刺电针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6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愈2例,好转4例。结论:齐刺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b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cord)是由缺乏维生素B_(12)引起的脊髓后索和侧索合并变性。临床表现以深感觉缺失及锥体束征为主,呈感觉性共济失调和痉挛性瘫痪。可伴有周围神经的症状。 本病应属中医“萎证”范畴,少数有精神症状者,则与“郁证”有关。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亚急性联合变性系由维生素B_(12)缺乏所引起的。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_(12)主要从动物性食物中摄取,但维生素B_(12)必须与胃液中的内因子结合才能被人体吸收。维生素B_(12)的缺乏可因摄入量不  相似文献   

7.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SCD患者均成年发病,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中老年多见。病变主要累及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症状以四肢感觉异常、足踏棉花感、束带感多见,其中足踏棉花感是其特征性改变。血清维生素B12浓度降低7(7/10)例,电生理及MRI均有明显改变。经维生素B12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结论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以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疾病,血清维生素B12浓度的测定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电生理及MRI检查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补充维生素B12是本病治疗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人、吸收、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双足或双手的感觉异常,脊髓后索感觉功能丧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双下肢无力甚至出现痉挛性瘫痪,多伴有贫血的临床征象[1].但临床上常有病患并没有贫血表现,而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极易造成误诊,本病不经治疗,神经系统症状会持续加重,甚至死亡.我院临床遇到1例,由于没有及时确诊而误诊误治,所幸未造成严重后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经典方使用内服外敷联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分为中药联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复发比率。结果:治疗12周后中药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室检查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17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56.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西药组。  相似文献   

10.
金伟  陈绍宏 《四川中医》2020,38(2):67-69
陈绍宏教授是全国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属临床难治性疾病,本文从陈教授临床辨治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疗效显著,浅谈学习陈老治疗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临床表现以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为主,常归属于中医学"痿病"范畴[1]。SCD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SCD发病率较低且起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  相似文献   

12.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近年来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之一,笔者近2年来用平胃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味结合西药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2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20例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均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符合WHO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标准,即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渐进性病程,发病症状最早为足趾、足及手指末端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或烧灼感,逐渐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手的动作笨拙。查体有浅感觉障碍,可呈手套袜套样分布;最早出现足趾部位的振动觉与关节位置觉的减弱或消失,以后扩展到踝关节、膝部及手部;腿部肌肉压痛;严重时伴共济失调、腱……  相似文献   

13.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缺乏造成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因累及脊髓后索和侧索而得名。临床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感觉性共济失调、周围神经损害征等[1]。严重时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亦可受累,多伴有巨幼细胞性贫血。本病属中医痿症范畴。现有针灸配合药物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由维生素B12(Vitamin B12 Vit B12)代谢障碍引起的神经变性疾病,侵犯脊髓后索、侧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本文报道1例SCD。  相似文献   

15.
<正>病毒性脊髓炎(virus myelitis)是指由肠道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直接感染引起的脊髓炎,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设备及技术问题,病毒分离和其他病原学检查受限制而难确诊,常被诊为脊髓炎、非特异性脊髓炎、脊髓病、脊髓灰质炎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为横贯性损害表现,可为类似亚急性联合变性表现,如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尿失禁,也可合并周围神经损害表现及大脑各部分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中药内服外敷联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分为中药联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复发比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中药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室检查及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38例,好转15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88.33%;对照组治愈27例,好转14例,未愈19例,总有效率68.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内服及外敷联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西药组。  相似文献   

17.
王立存  崔远武 《新中医》2008,40(5):110-111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由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患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无性别差异,隐袭起病;一般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之前有贫血、倦怠、腹泻等病史,临床表现多为双下肢无力、发硬和动作笨拙、步行不稳、踩棉花感,以及随后出现的手指、脚趾末端感觉异常,对称性刺痛、麻木和灼烧感等.  相似文献   

18.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该病在我国散发,临床少见,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易致失诊、误诊[1]。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临床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和维生素B12治疗一例血痹病(巨幼细胞贫血合并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2岁。患全身无力、四肢麻木、贫血三年。曾在外院确诊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并发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曾接受维生素B12肌注、铁剂口服等治疗,初起病情好转,乏力减轻,血色素提高,但肢体麻木恢复较慢。以后因缺乏治疗信心而自动停药。一年后诸症加重,四肢麻木以双下肢明显,双下肢痿软,步态不稳如履棉絮,身倦乏力,纳呆,遂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病”史20余年,入院时查体:血压18/12KPa,形体消瘦、步态笨拙、贫血面容、睑结膜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听诊两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康法辅以中西药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分3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A组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治疗B组采用中西药结合电针夹脊穴辅以康复训练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治愈2例,好转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50%。治疗A组治愈3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0%。治疗B组治愈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结论:针康法辅以中西药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