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良好的血液循环是组织和器官获得充足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并排出代谢产物的基本保证,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注量的减少均可使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因此,尽快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就成为了减轻缺血性损伤的根本措施,近年来的溶栓疗法、动脉搭桥术、导管技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等方法的建立和推广明显减轻了缺血性损伤,提高了临床疗效.但是在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中也发现,恢复血流再灌注后,部分动物和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进一步加剧,因此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的概念,并且最早在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得到了证实,现已明确在脑、肾、肝、肺、胃肠道、肢体及皮肤等多种组织器官都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目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主要与氧自由基的生成、钙离子的超载和白细胞的激活有关,细胞因子作为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上对发生缺血性疾病的患者生命威胁很大,尤其是对器官移植治疗效果的影响,也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1977年,Hearse[1]首次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细胞因缺血发生可逆性、可存活的损伤,在缺血纠正后这种损伤反而加重可引起细胞功能障碍或死亡。心肌是发生IRI的最常见组织之一,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可造成心肌不可逆(心肌坏死)或可逆性(心肌顿抑)损伤,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使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ischemia injury)。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再灌注后,部分动物或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大量证据表明,急性炎症反应在脑IRI起重要作用,其免疫学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其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良好的血液循环是组织细胞获得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并排除代谢产物的基本保证。各种原因造成组织器官血液灌流量减少时发生缺血性损伤,而恢复血液灌流后,细胞功能代谢及结构破坏反而加重,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移植或复杂的肝脏外科手术时不可避免的发生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是密切相连的病理生理过程,一般不把两者明确分开,本文为了叙述方便,分别描述各自的病理生理变化。1 缺血损伤1.1 缺氧引起的损伤1.1.1 无氧代谢 缺氧时,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受到抑制,ATP主要来源于糖酵解。Thrump 等[1]认为缺血…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即当组织细胞低灌流缺血后获得血液重新供应时,不但未使组织细胞缺血性损害减轻或恢复,反而加重了缺血性损伤。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ERS)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得细胞中内质网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的一种亚细胞器病理过程,如蛋白质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引发内质网应激,而内质网应激过程中会激发细胞内很多信号通路,依照不同的情况一些会激发细胞的凋亡,另一些则会启动细胞自我挽救的保护机制;通过内质网应激引发细胞凋亡通路,很可能是心肌缺血再灌后引起心肌坏死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当组织或器官发生缺血一段时间后,重新恢复缺血组织或器官的血流灌注或氧供应,将会造成其额外的损伤,使得缺血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和恶化,这种临床病理生理过程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1〕。损伤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包括缺血期原发性损伤和再灌注期损  相似文献   

7.
车艳艳  向军  张春燕 《中国康复》2007,22(6):433-434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原则是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灌注,但某些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没有使组织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中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显示出中医药特有的优势,现综述如下。1.中药单体1.1银杏叶提取物是从银杏科植物种子中分离纯化的混合物,含有24%类黄酮和6%萜内酯,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姚小璐等[1]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中证实银杏叶提取物可减少脑梗死体积,尤其是大剂量组缺血周边区内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并认为与其在脑缺血损伤急性期增加Bcl…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损伤(I/R)是指对于曾经发生过缺血的组织,重新开放血流时,组织的缺血状态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加重[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已经广泛认可的机制有以下三种:氧自由基产生增加;钙离子超负荷引起再灌注损伤;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2]。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实验,已经对影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各类药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下列物质或药物能提高缺血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幼兔股骨头骨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幼兔股骨头骨骺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及病理科实验室完成。取1月龄左右健康新西兰兔48只,体质量(1.0±0.25)kg,雌雄不拘。正常组3只,其余45只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缺血4,8,12h组,每组15只兔。采用髂总动脉阻断-开放法建立幼兔股骨头骨骺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离髂总动脉,在两侧髂总动脉分叉处以下用无创血管夹夹闭左侧髂总动脉,到达再灌注时间点后松开血管夹,分别记录缺血和再灌注时间。3组分别在缺血4,8,12h再灌注,每组在再灌注后即刻,4,24,72,168h分批麻醉下处死实验新西兰兔,每组每个时间点3只,正常组在实验条件下即刻处死动物取标本。实验中标本均取自实验侧。将标本分为2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股骨头骨骺的病理组织学结构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股骨头骨骺细胞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改变。结果:缺血8h组有1只兔死亡。缺血12h组2只兔死亡,1只兔1周后出现局部肢体缺血性坏死,原因不明,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充,进入结果分析48只。①缺血再灌注后幼兔股骨头骨骺形态结构逐渐紊乱,缺血4h组细胞核以肿胀为主,少量核固缩;8h组和12h组细胞核以固缩为主,细胞陷窝加深,部分细胞溶解消失。②缺血可造成幼兔股骨头骨骺少量细胞凋亡,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组再灌注后4,24,72,168h和再灌注后即刻比较,其细胞凋亡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0.3584±0.18,0.5832±0.07,0.7367±0.14,0.6172±0.06,0.1759±0.04;0.6948±0.05,0.7930±0.08,0.8867±0.06,0.8578±0.08,0.4751±0.12;0.7158±0.11,0.8082±0.06,0.9360±0.05,0.9367±0.04,0.5615±0.04,P<0.05),同一缺血时间下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细胞凋亡率上升,再灌注后72h细胞凋亡率最高,168h与72h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加重幼兔股骨头骨骺的损伤,细胞凋亡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早期股骨头骨骺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逐年上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脑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危害极大。因此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寻找新型有效药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脑组织在恢复血液灌注后,  相似文献   

11.
大鼠肾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如何有效防治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肾损伤与肾移植过程中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目前仍然不是很清楚相关实验表明水通道蛋白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变化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2在大连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雌性Wiste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组又分为术后1,2,3,5,7 d 5个时间点组,8只/组,建立大鼠左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方法:所有大鼠均摘除右肾,游离左侧肾蒂,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左侧肾蒂,阻断出入肾脏血流,40 min后重新恢复肾脏血液灌注.当松开动脉夹后肾脏在2~5 min内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成功,肾血管无血栓形成,关腹.若超过5 min肾脏颜色仍然未转为鲜红色则认为肾脏有血栓形成,排除出缺血再灌注组,不进行夹闭,40 min后关腹.主要观察指标:于缺血再灌注损伤1,2,3,5,7 d处死大鼠,留取尿液、血清、肾脏标本行尿常规、肾功能、肾脏病理形态学及水通道蛋白-1的免疫组化、RT-PCR检测.结果: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尿量增多、尿渗透压降低,血肌苷、尿素氮升高症状;苏木精-伊红染色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水通道蛋白表达量及其mRNA含量均较对照组减少,这些变化于缺血再灌注损伤 1 d时最低,至缺血再灌注损伤 5 d时恢复正常.结论: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减少可能是急性肾衰竭时反映肾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软骨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主要集中在对肢体骨骼肌、神经等软组织的研究,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的损伤目前国内外却较少报道.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a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不同时间段内软骨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6 h组、缺血6 h再灌注1,3,7,14,30,60 d组.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切取左胫骨平台内侧软骨组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中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早期(7 d内)软骨组织学光镜下改变不明显;后期损伤加重,可见软骨变薄,排列紊乱,表面不完整,偶见软骨缺损.假手术组肿瘤坏死因子a阳性表达较弱,缺血6 h组阳性表达开始增强,再灌3,7 d组达到高峰,随后阳性表达下降;再灌60 d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仍有显著意义(P<0.05).结果表明,肢体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关节软骨的损伤.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关节软骨中肿瘤坏死因子a增加在软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脊髓缺血再灌注可使组织自身产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PMNL)的浸润加重组织损伤。观察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24h内不同阶段PMNL的黏附、聚集及浸润情况。方法:采用腰动脉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缺血40,60min后再灌注,对不同时间段损伤脊髓节段行光镜观察。结果:在缺血期均未观察到PMNL的黏附、浸润,随着再灌注的进程,病理改变的加重,组织中PMNL数量逐渐增多;6h时PMNL主要黏附、聚集在血管中,甚至堵塞血管腔部;同时可见其穿透血管壁向外游出,实质中可见少量的PMNL浸润;12,24h时大量PMNL浸润在实质中,并形成“噬神经元”现象。此外,不同的缺血时间,其各自再灌注后PMNL聚集、浸润程度不同;在同一时间点上,缺血时间长、损伤重的,PMNL出现数量多。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24h内),PMNL最初聚集并阻塞血管,然后浸润到组织实质中,从而加重损伤;进一步阐明中性粒细胞参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卒中仍然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有效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屈指可数[1]。临床指南中得到广泛推荐的是急性缺血性卒中4.5h内应用rt-PA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后的脑血管再灌注可加重脑损伤,称之为缺血-再灌注损伤[2]。通过系统性回顾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脑卒中的损伤,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3],但机制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15.
缺血-再灌注(IR)治疗是抢救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主要措施,心肌缺血后尽早实现有效再灌注,挽救濒临死亡心肌,使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恢复,但是,再灌注损伤降低了早期再灌注带来的益处.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可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已被多项实验证实,由于临床操作性强,疗效显著,这一保护措施已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心脏介入治疗等临床中[1].  相似文献   

16.
英国学者最近对中度低温疗法(28-32℃)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采用雄性SD大鼠,按前瞻性、随机对照原则设计实验。常温36-38℃缺血1h后,进行5h的常温或中度低温再灌注,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存活率,并处死动物取组织和血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常温再灌注组动物由于严重的心动过速和低血压在197min内死亡;而低温组全部存活,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常温再灌注组肠组织病理损害,肝功能衰竭和肺脏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在大鼠下肢断肢再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影响,评估其对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下肢断肢再植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依达拉奉组、空白对照组,测定血液NO水平、腓肠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浓度以及钙离子负载;腓肠肌组织提取总RNA,采用RT-PCR半定量分析Bcl-2-mRNA和Bax-mRNA转录水平,观察腓肠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其他组相比,补阳还五汤能有效降低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产生,增强SOD活性,减轻钙超载所导致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够减少血浆NO的大量生成;通过增强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和减弱促进凋亡基因Bax表达抑制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细胞的凋亡,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补阳还五汤对大鼠断肢再植术后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骨骼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吗啡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缺血再灌注是肝脏手术和肝移植术中不可避免的病理过程,吗啡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对抗心肌细胞凋亡等方面已有了很大的研究进展.观察吗啡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3在辽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选用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n=15),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再灌注 吗啡干预组,缺血再灌注组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 吗啡组于缺血再灌注前给予0.3 mg/kg盐酸吗啡注射液腹腔内注射.②实验评估:于再灌注90 min后,各组大鼠经左心室取血,测定血浆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取肝脏组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变化.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 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②肝细胞凋亡率: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 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③肝脏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吗啡 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吗啡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的凋亡,减轻肝脏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局部心肌缺血后恢复正常灌注,缺血区的组织损伤反而比单纯缺血时更严重,这种损伤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着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器官移植手术、溶栓治疗等的开展,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后导致的细胞损害和组织器官的损伤加重的现象。迄今为止,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20.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机制进行实验性研究。方法 应用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进行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研究。结果 ①缺血 1、2小时再灌注脑损伤最轻 ,缺血 4小时再灌注脑损伤最重 ,中性粒细胞出现在缺血损伤区 ,与单纯缺血 4小时损伤程度相当。②缺血 1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最多 ;缺血 2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少于缺血 1小时再灌注组 ;缺血 3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几乎是缺血 1小时再灌注组的 1/ 4,并与坏死细胞掺杂 ;缺血 4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不存在 ,主要以坏死细胞为主。结论 缺血性损伤发生不可逆时 ,在损伤中心区有中性粒细胞出现 ,循环破坏严重。不同强度的缺血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从缺血损伤中心到半暗带 ,较温和的脑缺血损伤以细胞凋亡为主 ,剧烈脑缺血损伤以细胞坏死为主 ,坏死细胞的出现与中性粒细胞的出现相伴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