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的研究证明,年龄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期和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作者分析1975~1984年间2 115例首次AMI后发现,这10年间各年龄组首次AMI发病率下降:25~54岁组下降46%,55~64岁组下降9%,65~74岁组下降21%,≥75岁组则下降8%。65岁以上年龄组中,女性、心绞痛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较多(p<0.001);非Q波型心肌梗塞较多,梗塞范围(根据血清CPK峰值)较小,住院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较多(p<0.001)。首次AMI后血清CPK峰值≥5倍正常范围的人数,在<55岁组中为67%,55~64岁组为65%,65~74岁组为56%,≥75岁组则为  相似文献   

2.
1952~1982年底,作者为3,642例良性胆道疾病患者做了手术。其中≥60岁者1,467例(40.2%);≥75岁者506例;手术230例,占手术总例数的6.3%,占该年龄组患者的的45.5%;手术患者中死亡28例(12.2%);276例未手术的患者中死亡4例(1.4%)。急性胆囊炎接受手术治疗者223例,其  相似文献   

3.
多数学者认为老年急性心梗(AMI)患者不宜应用血栓溶解剂,理由是其可促发一系列复杂而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接受溶栓治疗的251例疑有AMI老年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明既往内科病对这些病人应用溶栓治疗的潜在影响。患者年龄均在65岁以上,其中65~74岁组73例(29%),75~94岁组178例(71%)。平均77岁,男性138例(55%)。结果共220例(88%)得到了完整的资料。根据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标准。本文9例存在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症:急性出血4例,血压>26.6/16.0kPa3例,主动脉瘤2例。相对禁忌症更为  相似文献   

4.
方法 133例急性心梗患者(AMI)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冠脉内尿激酶治疗,在40~60分钟内,给予960000~1440000U。随即所摄冠脉造影片用来评价残留狭窄。结果 114例溶栓成功,14例无效,5例在溶栓过程中未行血管成形术。冠脉溶栓成功的患者,根据梗塞区供血冠脉残留(内径)狭窄<75%和≥75%分成两组。以两组的年  相似文献   

5.
左室功能不全和频发室性早搏与心梗后猝死的危险性增加相关。但因自主神经功能,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频发室早的发病率均随年龄改变,用其作为猝死预测指标的价值可能在不同年龄而有所差异。患者和方法研究样本由477例确诊为心梗的患者组成,男性343例(71.9%)、女性134例(28.1%),年龄26~75岁[平均(SD),57.6(9.4)岁]。其中221例年龄≥60岁(老年组),256例<60岁(较年青组)。于心梗后5~11天间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出院前进行Bruce方案踏平板试验。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指数(HRv),室性早搏≥10次/h(VE10)的频率。分别在出院后3~4周,三个月及每年酌情随访观察,猝死作为终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75岁和〈75岁的两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人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急性心肌梗死198例,分成2个不同年龄组,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手段和并发症,以死亡和再梗为观察终点。结果≥75岁组与〈75岁组相比,溶栓后死亡率明显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在同年龄组中,与未溶栓相比,溶栓后≥75岁的患者心梗后心衰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75岁的患者再梗率明显下降。在溶栓治疗中,rt—PA与链激酶、尿激酶相比,溶栓后发生再梗和死亡的比例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急性心梗后及时给予老年人溶栓治疗可改善预后,帮助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窦房结(SN)动脉病变在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研究组23例J为SSS和既往急性心梗,对照组23例为正常窦性心律和既往急性心便。研究组各例因心绞痛和/或劳力试验阳性而作冠脉造影。另行SN电生理研究。SN动脉受累指SN动脉起源近端的右冠脉主支或回旋支狭窄,或者SN动脉闭塞。损害程度分为无意义(内径狭窄<50%)、中度(狭窄50~75%)或重度(狭窄>75%)。SN功能的电生理学研究是在未给镇静剂和进食后的情况下施行,心房行程控刺激,刺激时间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 137例,按年龄分为<45岁组(44例)、45~74岁组(905例)、≥75岁组(188例)。根据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心脏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45岁组患者男性比例最高,随着年龄增加男性比例逐渐减少,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组患者有8例(18.2%)发生心脏严重并发症,45~74岁组患音有216例(23.9%)发生心脏严重并发症,≥75岁组患者有93例(49.5%)发生心脏严重并发症,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5岁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减低不明显,并发症少,预后较好。≥75岁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减低明显,心脏并发症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因急性心梗入院的患者中1/3~1/2是70岁以上老人,而因急性心梗致死的患者中80%是在65岁以上,60%是75岁以上。1982~1992年,在诺丁汉心脏病发作记录中记载的因心梗入院的患者中,70~74岁者增  相似文献   

10.
年龄及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年龄及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0年11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连续收住我院的15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各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及不同性别组间住院期病死率及其危险度的异同。结果 <60岁、60~69岁、70~79岁和≥80岁各年龄组的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5.04%,12.21%,22.28%和23.84%;与<60岁组比较,>60岁各组死亡相对危险度比数比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62(1.64~4.18),5.40(3.54~8.24)和5.90(3.59~9.70),均为P<0.001。男、女组住院期病死率分别为12.86%和17.07%。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死亡相对危险度比数比及95%可信区间为1.40(0.99~1.09),P=0.06。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并存症多,病情复杂,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住院期病死率增高。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病死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未达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渡钉板测验(PPT)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PD患者47例为PD组,社区健康者58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又分为55~69岁组28例和≥70岁组30例。入选者均行PPT并分析其与PD运动症状的相关性和诊断PD的准确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组PPT得分显著下降(P<0.01);≥70岁组较55~69岁组PPT得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PPT得分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55~69岁组女性单手PPT成绩优于男性(P<0.05)。PD组PPT得分与年龄无相关性,与统一PD评定量表运动评分呈负相关(P<0.01);55~69岁组PPT诊断PD敏感性82%~89%,特异性75%~100%,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PPT指标可反映PD运动功能及疾病严重程度,对<70岁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风险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总结分析年龄≥75岁(75~91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98例,<75岁399例,分别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75岁组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种类较<75岁组多〔(4.5±1.75)vs.(2.2±0.68),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所占比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4%vs.20.6%,P>0.05);经桡动脉入路所占比例≥75岁组为56.1%,<75岁组为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岁组PCI时间长于<75岁组〔(59.1±10.4)m vs.(53.1±11.8)m,P<0.05〕;PCI成功率(96.9%vs.99.7%,P=0.026);术后在院期间病死率、PCI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在院期间心绞痛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2%,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中行PCI术,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获益;并且PCI术并发症与手术风险与低年龄组无明显差异,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梗期间左室游离壁破裂几乎总是致命的。女性较男性多见,高血压患者较正常血压者多见,首次心肌梗塞较第二、三次梗塞者多见。本文报告心脏破裂138例,男性69例(平均年龄64±8岁),女性69例(平均年龄73±10岁)。与50例死于首次心肌梗塞而无心脏破裂(无心脏破裂组)比较,在心脏破裂组和无心脏破裂组有高血压者分别为55%与52%,有心绞痛者分别为13%与22%,充血性心衰均为0%。两组平均心脏重量,男性分别为479g与526g,女性分别为399g与432g,无显著差异。左室陈旧心梗愈合疤痕再破裂组为18例(占13%),既往报告的致命性非穿破心梗尸检有左室疤痕者为50%。侧壁心梗在心脏破裂组较无破裂组明显高,分别为12%与2%(P<0.01)。三个冠状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老年患者占内外科住院人数的30~ 35%;老年急性胆囊炎占全部住院人数的35~55%。其中,60岁以下患者术后死亡率为2~4%;60岁以上高达10~26%。显然,老年胆道系统急性炎症疾病的诊治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作者观察30~91岁急性胆囊炎和胆囊胰腺炎318例。其中女性222例,男性96例。超过60岁者占90.2%。半数以上患者具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缺血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和糖尿病等伴随疾病。由于本病的复杂性和短期内难以拟定出治疗方针,作者多年来采用腹腔镜检查,以直接观察病变状态和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65岁者占总人口12%,占冠心病死亡人数的2/3,占住院急性心梗患者的50%,因而确定此类患者发生心脏意外的危险程度,对老年急性心梗后的患者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人群的卒中患病情况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准格尔旗常住居民,进行统一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2007年4-12月本次流行病学研究共计调查72 350人,应答率为88.7%,其中非卒中69 762人,卒中2588例,卒中患病率为3.58%.②35~44岁、45~ 54岁、55~ 64岁、65~74岁和≥75岁年龄组卒中患病率分别为0.46%、1.46%、4.68%、7.35%和6.28%,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75岁组略为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脑梗死(x2 =448.361,P<0.01)、脑出血(x2=105.243,P<0.01)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5~54岁年龄组男性脑梗死患病率(1.27%)高于女性(0.96%);55~ 64岁年龄组男性脑出血患病率(1.35%)高于女性(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女性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平均值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5岁年龄组女性TC、TG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脑梗死发生率均随TC、T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与正常水平组比较,其相对危险性亦升高(均P <0.01).TC≥5.68 mmol/L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高于TC正常水平者,相对危险性亦提高(P<0.01). 结论 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人群卒中患病率为3.58%,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在45 ~54岁、55 ~64岁年龄段的脑梗死、脑出血患病率高于同年龄段的女性;>55岁年龄组女性的TC、TG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随TC、T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SA)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142例,根据VSA发生情况分为VSA组28例,非VSA组114例,另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干预组80例,未干预组62例。未干预组年龄≥75岁12例,60~75岁50例;干预组年龄≥75岁29例,60~75岁51例。比较各组发生VSA的危险因素。结果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41.7%vs 32.0%,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13.8%vs 5.9%,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VSA患者心电图J波、QRS波、右冠状动脉、心动过缓、持续低血压以及TIMI 0级比例明显高于非VSA患者(P0.05,P0.01)。多元logisict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J波、心肌肌钙蛋白Ⅰ、TIMI血流分级、持续低血压是年龄≥75岁患者发生VS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提前干预老年急性STEMI患者高危因素,可降低VSA发生率,提高VSA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年龄对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221例接受了急诊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年龄分为3组:65岁组(107例)、65~74岁组(74例)和≥75岁组(40例),收集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胸痛时间、心肌梗死部位、术前Killip分级、梗死相关血管、冠脉病变血管支数、支架类型、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峰值、血红蛋白、血肌酐、血糖、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临床随访平均(16.7±11.3)个月(6~38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36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前LVEF是随访期总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57)。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单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明显低于65岁组(P=0.0001);而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其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所占比例高于65岁组(P=0.0618,P=0.0340)。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Killip分级(Ⅱ、Ⅲ、Ⅳ级)的比例明显高于65岁组(P=0.0052);而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LVEF明显低于65岁组(P=0.0493);在65~74岁组和≥75岁组中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65岁组(P=0.0162)。随着年龄增长,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明显增高,在65岁组为10.28%、65~74岁组为16.22%、≥75岁组为32.50%(P=0.0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MACE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年龄、多支血管病变、Killip分级和LVEF可能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将我院糖尿病科在2003年1月~2005年1月期间共收治糖尿病合并感染的356例患者中,筛查出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100例,并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病原学分布、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100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患者中,女性占76%,男性仅占24%,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5~55岁女性占11%,〉55岁的占65%,35~55岁男性占11%,〉55岁的占13%。100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中做病原学检测74例,检出率最高的为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100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中均应用抗生素,单联用药率为72%,平均用药天数为5.6天;二联用药率为28%,平均用药天数为6.2天。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者增加,女性患者发病率最高,病原学检测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所有病例均用抗生素,以单联为主。  相似文献   

20.
在急性胆道疾病中老年患者急性胆囊炎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息者就诊较迟或无效治疗,临床表现隐匿,很快发生胆囊壁坏疽,脓毒性并发症和肝功不全,都会导致老年患者术后高死亡率。作者1976年至1984年收治本病148例,其中女性占绝大多数有132例,年龄分布:60~70岁113例,70~80岁23例,80岁以上12例。本病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为7年(1至40年),36例(占24.2%)既往史中有1至3次本病急性发作史,而且其中3例曾伴有发热和黄疸;12例(占8.1%)系结石性胆囊炎(X线证实)。有2例由于其他病在作者医院住院时胆囊炎发作,余下的146例中有33例是发病后最初12小时入院,71例12至24小时入院。入院时28例(占18.9%)有黄疸,82例(占55.2%)触到胆囊,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