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西医结合理论的指导下,论证运用病证结合方法防治肺心脑共病的独特优势。肺心脑共病是老年患病人群的常见特点。这一疾病有着共同的致病机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临床常见的导致老年人肺心脑共病的原因有很多,症状也不相类似。通过分析肺朝百脉、心主血脉与脑供血的关系,论述了肺、心、脑同治以治疗失眠的可行性,并结合临床多年经验,总结其治疗的经验方法,经过肺心脑同治的中药治疗之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疾病负担。心脑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脑同治”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探究二者的关系及中医药治疗现状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文通过对“心脑同治”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溯源,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源,心脑以血为基、神明相统;并阐述了心脑同治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因素相同、共患疾病夹杂,而神经体液反射失调、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紊乱等可影响彼此功能。同时探讨了心脑同治中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效应,发现此类中药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调控起到心脑血管保护作用。结合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中医药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实践策略做出思考与展望,从关注重点人群、聚焦优势病种、发挥中医药价值、科学阐释心脑同治的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转化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病患者继发认知障碍是老年人群的常见并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长期生存质量,心血管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脑灌注不足,脑部病变,继而引起认知障碍,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会增加患者继发认知障碍的风险,积极寻求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尤为重要。中医基于“整体观念”提出“心脑相通”,心脑相通共主神明,心伤可累及脑,导致神志异常,是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的病因。后世医家基于“异病同治”和心脑相通,提出“心脑同治”。“心脑同治”包含两种含义,一为不同疾病归同一病因病机,可用同一方法治疗;二为异病共存,针对相同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该文系统探讨了心血管疾病继发认知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心脑同治的防治策略,认为气血不足是基础,瘀毒互结阻脉、损窍是关键,调畅气血,活血解毒通脉、通窍为其主要治法,以期丰富“心脑同治”的理论内涵,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继发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孙利民 《中医杂志》2012,53(19):1705-1706
中医认为,人体生理上心脑相通,而临床上心脑共病在老年患者中极为普遍,治疗中若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往往容易造成顾此失彼.主张对单纯以心血管病或脑血管病就诊的老年患者心脑同治,此亦中医整体观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5.
对临床诊断为心脑合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个疗程,运用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以"痰瘀"论治心脑合病,将化痰祛瘀法贯穿治疗始终,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理化检查判定其临床疗效,以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心脑合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由于老年人较之于青壮年或中年人有特殊的与增龄相关的生理病理变化,导致老年人在中医证候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老年缺血性卒中与冠心病共患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发现老年缺血性卒中与冠心病共患患者中存在有据可循的中医证候规律。对于该疾病人群的治疗应针对其心脑共病现象、常见中医证候类型等特点有的放矢,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常见卒中病的痰瘀互结型病理机制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对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的67例患者,有服药组和手术组两种方式的治疗,服药组采用的是化痰祛瘀治疗,手术组采用的是激光治疗。结果:服药组和手术组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均好转,个别患者由于治疗时间拖延而致残。结论:痰瘀互结是导致老年心脑共病的关键病机,但是经过对患者进行有效化瘀祛痰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孙利民 《世界中医药》2012,7(3):242-243
心脑共病在老年人群中极为普遍,而临床治疗中若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不仅增加患者的服药量、次数、肝肾负荷以及经济负担,往往还容易造成顾此失彼。因此,对老年单纯以心血管病或脑血管病就诊者,需心脑通治,此亦中医学整体观的又一体现。1心、脑的生理功能藏象学说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建立主要是基于古代解剖学与古代哲学。一般而论,中医之藏象理论可能包含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多个脏器的功能,而现代生理学的一个脏器的功能也可能分散于中医脏象理论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根据中医理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其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所谓"主血脉"是指血液之运行有赖于心气之推动与调控,即心有总司一身之血液运行的作用,而心与血脉相连形成了一个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脑合病(本文中特指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在我国11家分中心医院纳入心脑合病患者982例,证名及证素规范化后,运用频数、构成比等方法分析气虚血瘀证在心脑合病发病中的地位;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探讨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结果:①心脑合病组共入选982例,其中常见证型有痰瘀互结、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气阴两虚、风痰阻络兼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痰浊中阻、肝阳上亢、风痰阻络兼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兼血瘀、阴虚血瘀、气血亏虚。其中,气虚血瘀证的频率为8.04%,是本次调查发病证型中较为典型的证型之一。②运用卡方检验对有关心脑合病的30个发病因素进行探索,得出P〈0.05的6个指标,分别是外感六淫中的风邪、七情内伤中的怒、五味偏嗜中的辛和咸、喜热食、偏肥甘有统计学意义。③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过怒、喜热食、偏肥甘、可能是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结论:本研究表明,过怒、饮食偏肥甘、喜热食可能是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98-1799
目的:分析心脑合病患者的年龄分布特征。方法:于全国11家医院共纳入冠心病心绞痛同时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28周)的心脑合病患者982例,冠心病心绞痛的心病患者100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28周)的心脑合病患者982例,冠心病心绞痛的心病患者100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28周)的脑病患者963例,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一次性采集符合入选标准病例就诊时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相应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脑合病患者年龄分布从45岁起开始升高,50岁以后明显升高,65岁以上心脑合病的发病风险高于单一发病,高峰持续在708周)的脑病患者963例,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一次性采集符合入选标准病例就诊时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相应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脑合病患者年龄分布从45岁起开始升高,50岁以后明显升高,65岁以上心脑合病的发病风险高于单一发病,高峰持续在7079岁之间,从80岁以后开始下降。结论:心脑合病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5079岁之间,从80岁以后开始下降。结论:心脑合病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5079岁为疾病高发期。  相似文献   

11.
贾奎  菅艳萍 《光明中医》2011,26(11):2184-2185
络病学理论始于《黄帝内经》,至近代已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体系。"脑心同治"的理论基础基于络脉学说,心脑血管疾病与络病学关系密切,其病机演变规律相同,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存在疾病发生发展共同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慢性盆腔疼痛病症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盆腔疼痛病症为妇科的常见和难治性疾病,其核心病机为瘀血内阻,湿热、肾虚、寒凝、气滞是导致瘀血内阻的常见病因,其中又以湿热瘀结最为常见。临床治疗可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内外合治的综合疗法,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浅析心胆神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天福 《河南中医》2004,24(10):8-9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需要胆的决断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二者呈相生关系,相互为用,故临证心病及胆,胆病及心致心胆同病,可采用子母同治法,既可阻断疾病的传变,又可以加强对本脏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陈迪  唐仕欢  卢朋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8-4296
中医"脑心同治"理论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尽管"脑心同治"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潜在的机制尚未得到全面的阐释。为了科学揭示"脑心同治"的机制,该研究基于数据科学的思想以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种疾病——脑中风和冠心病为例,对"脑心同治"机制进行深入挖掘。该研究从药物、靶标、通路、疾病多个角度出发,整合应用各类数据资源,采用文本挖掘、生物网络以及富集分析方法来识别心脑血管疾病间的潜在关联特征以及具有"同治"功能的药物特性,从而从多个水平揭示"脑心同治"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肾病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归属"水肿"范畴。根据病因病机,应用异病同治思想,以温补脾肾为大法,辅以行气活血,化湿利水,灵活辨证;或结合西医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只要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异病可以同治,不取决于病因、病位及症状,关键在于辨识其有无共同的病机与证候。相同的证,用大致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大致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脑卒中所致顽固性膈肌痉挛、术后肠胀气虽临床表现各异,但其总病机不外气机不畅,运行失调。用"异病同治"的原则指导针灸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病名入手,从因虚致实,痰瘀互结,毒损络脉,血脉痹阻几个方面浅谈中医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西医主要从动脉粥样硬化入手浅谈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并对二者进行对照,为心脑合病异病同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田琳  朱建贵 《天津中医药》2017,34(10):680-682
"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用相同的治法方药进行治疗,即证同治亦同。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在病程进展过程中可出现相同的病机——肾虚血瘀,临证时结合疾病自身特点及患者个体情况,应用"异病同治"这一法则,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五输穴中的经穴主治喘咳寒热病症在临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不同经络的经穴主治的喘咳寒热亦有不同病因病机。通过分析喘咳寒热的具体病因病机、经穴主治作用的记载与临床具体应用实例,探析各经经穴主治喘咳寒热的机理以及辨证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