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A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B组). 结果 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及ST段压低STAVL>ST I A组显著高于B组(均P<0.05);ST段抬高STⅢ0.1 mV 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胸前导联V1~6ST段压低患者中,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显著高于胸前导联V1~6ST段无压低者(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A组[(51±14)%]显著低于B组[(57±10)%](P<0.05);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总的住院病死率6%,均为A组,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住院病死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者中心源性休克占83.3%. 结论 心电图Ⅲ、Ⅱ、I、AVL、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心源性休克为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梗死相关血管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2组,A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B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A组显著高于B组(P<0.05);ST段抬高STⅢ0.1mV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数在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中显著多于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显著低于B组[(51±14)%vs(57±10)%,P<0.05];合并右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住院死亡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Ⅲ、Ⅱ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但临床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无明显关联(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高(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往往提示梗死范围大或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冠脉病变广泛、心功能损害较严重,并且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心肌酶峰值明显增高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做心电图检查.并于发病后4周内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42例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16例(占38.1%),多支血管病变26例(占61.9%),其中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23例(占88.5%)。11例急性下壁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8例(占72.7%)。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提示多支血管病变,伴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合并正后壁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无明显关联(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高(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往往提示梗死范围大或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冠脉病变广泛、心功能损害较严重,并且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心肌酶峰值明显增高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3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与入院后 2~ 3周冠脉造影对照 ,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与右冠脉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关系。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血管多涉及右冠状动脉 ,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者有 1 4例 ( 70 % ) ,心前导联 ST段正常者有 1 2例 ( 75% )。且伴心前导联 ST段压低者较心前导联 ST段正常者病变血管大部分为多支病变 ( 6 5% V2 5%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前导联 ST段压低 ,表示多支冠脉病变或梗死面积大 ,应给予积极治疗 ,以改善患者病程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时前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 6 8例首发AI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AIMI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 (B组 )的血清肌酸激酶峰值为 ( 2 6 1.17± 4 2 .58)U L高于AIMI不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 (A组 ) ( 183.2 6± 4 1.37)U L(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B组 ( 49± 8) %低于A组 ( 58± 7) % ,(P <0 .0 5)。两组病变血管多涉及右侧冠状动脉 (RCA)。结论AIMI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提示和多支血管病变有关 ,其梗死面积较大 ,射血分数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68例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18/46),心律失常发生率69.6%(32/46),多支血管病变占93.4%(43/46);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3/22),心律失常发生率36.3%(8/22),多支血管病变占22.7%(5/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最经济的手段。我们通过对10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与100例不伴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照观察,探讨ST段压低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伴不同aVR导联ST段改变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梗死面积及心功能情况。【方法】110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aVR导联ST段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aVR导联ST段均不压低;B组为aVR导联ST段压低<0.1mV;C组为aVR导联ST段压低≥0.1mV【结果】胸痛发作到入院时间三组患者差别无显著性;心肌酶学CK最大值A组最低,C组最高[A组:(1380±531)IU/L,B组(1834±920)IU/L,C组(2177±1120)IU/L](P<0.01);左室射血分数A组最高,C组最低[A组:(55.8%±8.7%);B组:(46.9%±6.9%);C组:(40.5%±7.8%)](P<0.01);住院期间发生充血性心衰比率(A组:4.0%;B组11.8%;C组28.0%)(P<0.01)和入院时心率[A组:(66±17)次/min;B组:(70±18)次/min;C组:(75±20)次/min](P<0.01)A组最低,C组最高。【结论】在急性下壁心梗的患者中aVR导联ST段压低的患者有更大的心梗面积和更差的心功能,可能意味着存在心尖部和正后壁透壁性心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所选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的ST段改变,将52例IAMI患者分为ST段正常组、ST段抬高组及ST段压低组,对所选患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并比较各组患者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ST段正常组18例,冠脉呈单支病变16例(88.9%),多支病变2例(11.1%);右冠脉远段病变10例。ST段抬高组13例,冠脉呈单支病变9例(69.2%),多支病变4例(30.8%);右冠脉近段病变6例,左前降支近段病变3例。ST段压低组21例,冠脉呈单支病变6例(28.6%),多支病变15例(71.4%);右冠脉远段病变11例,左前降支远段病变8例,回旋支远段病变6例(多支病变时,例数计算有重叠)。结论 I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冠脉多支病变,且远段病变多见;ST段抬高者多提示右冠脉及左前降支近段病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对急性Q波型下壁、前壁心肌梗塞远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做初步探讨。 1 资料方法 1.1 对象 157例旨次急性下壁,前壁以及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其中男125例、女32例,年龄39~90(平均65.2±14.3)岁。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即刻、12、24、48小时采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并于发病24小时内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以各导联ST段下移≥0.1mv为诊断标准。分为3组:组Ⅰ,急性下壁Q波型心肌梗塞56例,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Ia)36例(占64.3%),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Ib)20例(占35.7%);组Ⅱ急性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76例,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a)28例(占36.8%),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b)48例(占63.2%);组Ⅲ;急性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电图改变,以探讨伴胸导联ST段压低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与心肌梗死部位、房室传导阻滞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6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患者,按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的时间分组,≥24h者为Ⅰ组42例,<24h者为Ⅱ组24例。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合并出现其它部位梗死、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Ⅰ组并发其它部位梗死30例,Ⅱ组为5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②Ⅰ组出现房室传导阻滞17例,Ⅱ组出现3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Ⅰ组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9例,Ⅱ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24h,并发其它部位梗死多,梗死面积大,房室传导阻滞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可视为病变广泛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心室或侧后壁时 ,对心电图胸前导联 ST段改变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 1 8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导联 ST段改变均呈负相关 (P均 <0 .0 1 )。在 1 6例同时合并右室梗死的患者中 ,胸前导联 ST段改变幅度〔V2 导联为 (0 .6 3± 1 .82 ) mm〕及与下壁导联 ST段抬高的比值 (V2 / a VF为0 .84± 1 .6 1 )均高于单纯下壁梗死组〔V2 导联为 (0 .35± 1 .6 5 ) m m,V2 / a VF为 0 .2 9± 1 .2 8〕;而 38例同时合并侧后壁梗死的患者胸前导联 ST段压低的幅度〔V2 导联为 (- 1 .2 0± 1 .5 2 ) mm〕及与下壁导联 ST段抬高的比值 (V2 / a VF为 - 0 .33± 1 .1 5 )均低于单纯下壁梗死组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或 P<0 .0 5 )。如去掉累及右室梗死和侧后壁梗死的病例 ,可使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下壁导联与胸前导联 ST段的相关性显著提高 (r=- 0 .797,P<0 .0 1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同时合并右室梗死可使心电图胸前导联 ST段趋于抬高 ;而合并侧后壁梗死则使胸前导联 ST段进一步降低 ,二者呈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时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下壁AMI患者98例,观察其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结果 98例下壁AMI患者中,右冠状动脉(RCA)病变68例,左回旋支(LCX)病变30例.以RCA病变为主时,心电图表现为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aVL 导联ST段压低和aVR导联ST段抬高;以LCX病变为主时,心电图表现为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Ⅱ导联ST段抬高幅度、aVL 导联ST段抬高和aVR导联ST段压低.结论 临床医师可通过心电图上的ST段移位对急性下壁AMI的患者的IRA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6.
胡振春  王毅 《临床医学》2007,27(3):63-64
目的探讨伴对应导联ST段压低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4周内)心功能(Killip分级)、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首次ST段抬高型AMI患者177例,前壁与下壁互为对应导联,以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对应导联水平型或下斜型ST段压低≥0.1mV为标准,分为ST段压低组(观察组)85例、及非ST段压低组(对照组)92例。结果对应导联压低组AMI引起的心力衰竭(泵衰竭)及心功能KillipⅢ~Ⅳ级死亡病例明显高于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P〈0.05),同时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对应导联ST段压低型急性心肌梗死,这种心电变化并非生理性改变,而是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应早期实施冠脉再通,保护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时常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且既往认为系下壁梗塞的电生理变化在胸前导联的反映。新近研究表明,此一现象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结合我科近年来收治的AIMI36例临床资料,就AIMI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ST段压低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影响。【方法】选择本院36例前壁AMI患者,按下有无下壁ST段压低和ST段压低回复不同程度分组,观察比较住院期间各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36例前壁AMI心电图下壁导联无sT段压低者(∑ST↓〈1mm)8例(22.2%)。伴ST段压低者(∑ST↓≥1mm)28例(77.8%),其中∑ST↓〉5mm者8例(22.2%),∑ST↓1~5mm者20例(55.6%);下壁导联有无ST段压低的两组住院期间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分别为∑ST↓〈1mm组(720.1±112.5)IU/L和∑ST↓≥1mm组(2215.6±242.4)IU/L,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ST段压低者(∑ST↓〈1mm),∑ST↓〉5mm者,∑ST↓1~5mm者各组心梗并发症心力衰竭分别为0例,5例,3例,心律失常分别为1例,6例,5例,病死者分别为0例,2例,4例,三组之间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O.05)。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在住院治疗d,ST段向基线回复30%~60%者,回复幅度〉60%者,回复幅度〈30%者各组心梗并发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三组之间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壁ST段压低的程度越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越高;ST段压低回复程度越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越低。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中选出有心前导联对应性ST 段压低同时有冠脉造影结果的18例,无ST 段压低而有冠脉造影结果的8例。分析早期心电图心前导联ST 段改变与冠脉血管病变率间的关系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心前导联ST 段压低多见于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体表心电图(ECG)各指标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急性下壁MI患者的体表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判定IRA为右冠状动脉(RCA)的ECG各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为100%、19%;Ⅰ、aVL导联ST段同时压低为75%、100%;ST段抬高水平Ⅲ导联>Ⅱ导联为95%、91%.判定IRA为左回旋支(LCX)的ECG各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Ⅰ导联ST段抬高为21%、100%;ST段抬高水平Ⅲ导联<Ⅱ导联为93%,92%.[结论]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Ⅰ、aVL导联ST段同时压低,ST段抬高水平Ⅲ导联>Ⅱ导联可判定IRA为RCA.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水平Ⅲ导联<Ⅱ导联可判定IRA为LC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