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洪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5,9(12):145-147
目的:青少年抑郁的治疗是目前青少年心理障碍治疗中的难点,受到广泛的重视.存在的问题是各治疗学派从自家的理论出发进行治疗,但干预效果并不理想.将家庭纳入治疗计划,可以在促进青少年自我改变的同时,协助其建立有利于情绪和行为改变的家庭环境.同时结合导致抑郁的各种因素,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思考、建立干预手段,为抑郁青少年的治疗康复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回顾近年青少年抑郁的家庭治疗的进展和其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以利于深入研究.资料来源:应用网络www.google.com,CNKI,elsevier公司SDOS数据库检索1998-01/2004-12关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文献,逐一校对,检索词:抑郁(depression),青少年(adolescence,juvenile),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资料选择:选择青少年抑郁的心理治疗和影响因素相关文献105篇.资料提炼:在105篇文献中,纳入标准为:从青少年抑郁影响因素的文章中摘取有家庭因素的文献,以及青少年抑郁和行为问题的小组治疗、家庭治疗的文献,筛除内容重复和与综述主题关系较远的文章40篇;对剩余65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用于综述;在其中选用20篇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目前的研究认为,青少年抑郁的形成过程中,家庭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针对青少年抑郁的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学派、精神分析派、家庭治疗学派的治疗师均有所尝试,但总的来说,国内对青少年抑郁的心理因素和治疗的研究,不论是理论基础还是临床实践都是刚刚起步.国外在针对青少年抑郁的家庭、社区、学校干预已有所实践,值得借鉴.结论:针对青少年抑郁的心理治疗,在药物和个体心理治疗的同时,可以将多个家庭组成小组,并将促进家庭的改变纳入治疗计划.它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有积极的作用,这种模式在国内青少年抑郁的临床治疗实践中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有很多,抽取关于家庭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从家庭角度理解青少年抑郁并提示可行的治疗。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w 1970-01/2005—10关于家庭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的文章,检索词为“adolescent,depression,family,parenting”,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手工检索与青少年抑郁及其家庭方面内容相关的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的家庭方面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37篇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18篇,选择19篇文献用于综述,并采用了3本相关书籍的内容。资料综合:家庭可以从不同方面对青少年的抑郁产生影响:父母的遗传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倾向;父母的生育年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有着负性的影响;家庭的应激事件和青少年抑郁有着密切的相关;父母抑郁,特别是母亲抑郁,会使得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大幅提高;父母以负性教养方式为主,缺乏正性的情感支持,则青少年抑郁发生的可能会增加。.结论:家庭可以从许多方面对青少年抑郁产生影响。提示针对家庭的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有很多,抽取关于家庭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从家庭角度理解青少年抑郁并提示可行的治疗。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w1970-01/2005-10关于家庭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的文章,检索词为“adolescent,depression,family,parenting”,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手工检索与青少年抑郁及其家庭方面内容相关的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的家庭方面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37篇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18篇,选择19篇文献用于综述,并采用了3本相关书籍的内容。资料综合:家庭可以从不同方面对青少年的抑郁产生影响:父母的遗传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倾向;父母的生育年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有着负性的影响;家庭的应激事件和青少年抑郁有着密切的相关;父母抑郁,特别是母亲抑郁,会使得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大幅提高;父母以负性教养方式为主,缺乏正性的情感支持,则青少年抑郁发生的可能会增加。结论:家庭可以从许多方面对青少年抑郁产生影响。提示针对家庭的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儿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从系统家庭理论的观点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儿童行为问题本身反映的都是社会、学校、家庭、亲友等各种人际系统网络与个体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关系,家庭治疗是治疗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目的:观察系统家庭康复治疗是否适用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设计:整群抽样,对比观察。单位:昆明医学院精神科。对象:选择2004—05/2005—03昆明市明通小学276名四年级学生及家长。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凋查。方法:采用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凋查276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庭动力学特征,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凋查他们的行为情况。检出有行为问题儿童57例,全体家庭成员自愿参加的家庭作为干预组,任何一名家庭成员不愿参加活动的家庭作为异常对照组,对干预组及其父母进行4个月的系统家庭治疗。4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凋查。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前后两组家庭动力学及儿童行为比较。结果:干预组干预后家庭动力学和儿童行为发生了变化且有统计学差异:家庭气氛由“沉闷、敌对”向“和谐愉快、平等开放”的方向转变;家庭成员的个性化程度由低向高转变;疾病观念由“认为患者是无能为力的受害者”向“患者可以有所作为”的方向转变,实现“疾病观念的软化”,Achenbach儿童行为父母问卷调查总分下降[父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42.20&;#177;22.58),(28.95&;#177;21.90)分,母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50.95&;#177;14.60),(36.40&;#177;15.36)分,P〈0.05]。异常对照组父母亲分别评定的儿童行为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父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38.32&;#177;17.30).(37.57&;#177;16.45)分,母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45.54&;#177;16.02),(40.14&;#177;17.95)分,P〉0.05]。结论:应用系统家庭治疗的思想和技术,家庭治疗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曲一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3,7(30):4158
为探讨森田疗法对家庭内暴力的治疗效果,对23例有家庭内暴力倾向表少年进行森田治疗3个月。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表明患者治疗后STAI,SDS得显著低于治疗前。森田疗法为治疗青少年的家庭内暴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阐述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如何采用较为适宜的心理治疗方式。方法:个体治疗是通过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单独的会面来完成心理治疗的过程的,而家庭治疗是通过治疗师与整个家庭会面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通过文献的检索以及本文作者的临床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如何选择个体治疗或家庭治疗。结果:儿童青少年本身的特点、治疗的特点、父母的参与程度、折衷方式以及治疗师本身这些特点都会影响个体治疗或者是家庭治疗。结论: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治疗,选择何种方式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治疗师要能够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灵活选用正确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利于儿童青少年问题的解决。即使先选定了某种个体或者家庭的治疗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需要也可以变换治疗方式,一切是以更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出发。 相似文献
7.
背景:儿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从系统家庭理论的观点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儿童行为问题本身反映的都是社会、学校、家庭、亲友等各种人际系统网络与个体间复杂的交互作用的关系,家庭治疗是治疗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途径。目的:观察系统家庭康复治疗是否适用于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设计:整群抽样,对比观察。单位:昆明医学院精神科。对象:选择2004-05/2005-03昆明市明通小学276名四年级学生及家长。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方法:采用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调查276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庭动力学特征,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父母问卷调查他们的行为情况。检出有行为问题儿童57例,全体家庭成员自愿参加的家庭作为干预组,任何一名家庭成员不愿参加活动的家庭作为异常对照组,对干预组及其父母进行4个月的系统家庭治疗。4个月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前后两组家庭动力学及儿童行为比较。结果:干预组干预后家庭动力学和儿童行为发生了变化且有统计学差异:家庭气氛由“沉闷、敌对”向“和谐愉快、平等开放”的方向转变;家庭成员的个性化程度由低向高转变;疾病观念由“认为患者是无能为力的受害者”向“患者可以有所作为”的方向转变,实现“疾病观念的软化”,Achenbach儿童行为父母问卷调查总分下降[父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42.20±22.58),(28.95±21.90)分,母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50.95±14.60),(36.40±15.36)分,P<0.05]。异常对照组父母亲分别评定的儿童行为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父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38.32±17.30),(37.57±16.45)分,母亲问卷干预前后分别为(45.54±16.02),(40.14±17.95)分,P>0.05]。结论:应用系统家庭治疗的思想和技术,家庭治疗干预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前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对61名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及其父母(研究组)与57名正常青少年及其父母(对照组)采用家庭评估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青少年病前与父母、同学或老师人际关系不良,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及父母关心与控制两个方面有问题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父母有焦虑、抑郁问题,教育能力受损者占44.3%,情感表达困难占6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父母教育态度与各自婚姻关系感受呈正相关,研究组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占5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6%(P〈0.05)。结论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制定青少年抑郁障碍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特征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6年国内外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研究现状,探明关于抑郁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及干预治疗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检索EBCOhost Research Database数据库系统2000—01/2006-03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研究的文献,检索词为“depression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限定文章语言类型为英语。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03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研究的文献,检索词为“抑郁,儿童,青少年”。同时手工检阅关于情绪行为异常的著作。
资料选择:选取文题中包含儿童抑郁或青少年抑郁的研究及综述。纳入标准:①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仅有情绪异常。②文章体例主要为调查报告及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研究的文章391篇以及著作7部。34篇文章及7部著作符合标准。排除的文章为重复性研究。
资料综合:儿童青少年的抑郁问题受个体遗传、人格、归因方式、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同伴交往等关系的影响,其发生率较高。国内外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干预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综合治疗,综合干预治疗效果好于单一方法治疗。
结论:目前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研究取得的一定的进展,但研究结果存在着不一致性,且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青少年,缺乏对于干预疗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提出可以选用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家庭治疗等方式;并论述了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复习了有关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以及有关疗效影响因素,认为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可以作为急性抑郁症的首选方式,特别是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心理治疗可以用来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并阐述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如何采用较为适宜的心理治疗方式。方法:个体治疗是通过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单独的会面来完成心理治疗的过程的,而家庭治疗是通过治疗师与整个家庭会面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通过文献的检索以及本文作者的临床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如何选择个体治疗或家庭治疗。结果:儿童青少年本身的特点、治疗的特点、父母的参与程度、折衷方式以及治疗师本身这些特点都会影响个体治疗或者是家庭治疗。结论: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治疗,选择何种方式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治疗师要能够从多角度来看待问题,灵活选用正确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利于儿童青少年问题的解决。即使先选定了某种个体或者家庭的治疗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需要也可以变换治疗方式,一切是以更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出发。 相似文献
12.
张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6,10(42):159-162
目的:了解近6年国内外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研究现状,探明关于抑郁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及干预治疗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EBCOhostResearchDatabase数据库系统2000-01/2006-03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研究的文献,检索词为“depressiononchildrenandadolescents”,限定文章语言类型为英语。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03关于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研究的文献,检索词为“抑郁,儿童,青少年”。同时手工检阅关于情绪行为异常的著作。资料选择:选取文题中包含儿童抑郁或青少年抑郁的研究及综述。纳入标准:①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仅有情绪异常。②文章体例主要为调查报告及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研究的文章391篇以及著作7部。34篇文章及7部著作符合标准。排除的文章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儿童青少年的抑郁问题受个体遗传、人格、归因方式、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同伴交往等关系的影响,其发生率较高。国内外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干预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综合治疗,综合干预治疗效果好于单一方法治疗。结论:目前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研究取得的一定的进展,但研究结果存在着不一致性,且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青少年,缺乏对于干预疗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家庭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100例对父母施行过暴力行为的青少年(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00例无家庭内暴力青少年(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道德宗教观、低独立性及高矛盾性、组织性差(P<0.05<0.01);(2)在教养方式上,研究组的父、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母亲表现为高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份干涉、保护(P<0.05或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独立性差和母亲过分干预和保护4个因子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可能对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英国制定了控制和治疗儿童青少年多动症(ADHD)循证护理指南.除了宣传ADHD的相关内容外,该指南的目的还包括提升资深护士的形象,并利用其在ADHD领域的专业技能,改进为ADHD患儿服务的体系.指南分4部分:定义和概念;评估;非药物治疗;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故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成为社会和临床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青少年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人群往往面临着角色转换、重大人生变故等较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心理疗法青少年技能培训(IPT-AST)是在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高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达到预防抑郁症的目的。本文对IPT-AST理论、IPT-AST对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作用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个案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临床心理咨询的来访中,学习障碍是一种存在于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的问题,一些学习障碍的背后隐藏的是情绪问题,这些可能来自于不良的家庭互动。因此解决这类学习障碍从家庭人手,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一个学习障碍的个案的3次咨询,系统介绍了家庭治疗的过程及家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2):180-180
由新乡医学院杨世昌博士主编的《家庭教养与儿童青少年心理》(ISBN978—7—117—14020-1/R.14021)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12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教养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家庭护理干预对抑郁患者病情恢复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家庭护理干预对抑郁患者病情恢复期的影响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04-01/2006-01在我院住院,病情恢复出院,在家自己服药的患者76例。其中男26例,年龄48~65岁;女50例,年龄50~66岁;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为标准,通过临床表现、心理测验,确诊为抑郁症恢复期,可以自己在家服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89例青少年神经症的家庭访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神经症的患病影响。方法: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对89例青少年神经症的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情感表达、家庭行为模式及家庭精神病史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89例神经症中焦虑症占38%。抑郁症占48%,强迫症占6%。恐怖症占5%,疑病症3%。患者父母对子女过度关注占85%,父母将自己的宿愿强加给子女的占36%,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充满矛盾的占36%。子女遭受暴力时父母态度消极占9%,家族中有明确的精神病史或神经症病史占8%。结论:青少年神经症与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交往方式、情感表达及行为模式息息相关。治疗应注重改变青少年的行为,分析心理问题的原因,将治疗重点从患者个体扩展到家庭整体,方可获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 pression,PSD)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36例脑卒中病人进行一般资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汉密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分,把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对PSD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PSD的发生率为55.88%,最后筛选出的PSD的相关因素为:家庭关系,BI。结论:PSD的发生率较高,PSD的发病与生物、社会、心理等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