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耐药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耐药率及耐药机制。方法采用脑心浸液培养基在微需氧环境下培养幽门螺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幽门螺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的MIC(最低抑菌浓度)值,并对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QRDR(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测序。结果从67例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株,4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耐药率为5.97%,2株对莫西沙星耐药,耐药率为2.99%,其中2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均耐药。4株耐药菌株中,有2株的QRDR发生新的点突变,其点突变的位点与国外研究结果不同。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耐药率仍较低,幽门螺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与该菌株gyrA基因的QRDR点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25株萘啶酮酸耐药性沙门氏菌gyrA基因QRDR区变异情况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沙门氏菌分离株血清型,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萘啶酮酸和3种氟喹诺酮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扩增沙门氏菌gyrA基因QRDR的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这些分离株涉及18个血清型,最常见的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它们的分离率分别为22.4%(28/125)和19.2%(24/125)。沙门氏菌分离株对萘啶酮酸的耐药率为39/125。3种氟喹诺酮药物对萘啶酮酸耐药性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明显比萘啶酮酸敏感株高。萘啶酮酸耐药性沙门氏菌gyrA基因QRDR的序列分析表明,所有萘啶酮酸耐药性沙门氏菌gyrA基因的83或87位点发生了突变,83位点发生点突变的菌株对萘啶酮酸的MIC范围大于或等于1024μg/ml,而87位点突变的菌株的MIC范围为32~512μg/ml。结论沙门氏菌分离株gyrA基因发生点突变的位点与萘啶酮酸耐药水平高低存在关联,且导致对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MXF)与左氧氟沙星(LVF)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交叉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突变位点,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和73株左氧氟沙星耐药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临床分离株以及5株对左氟沙星敏感的MDR-TB临床分离株,以试管二倍稀释法采用7H9培养基,测定以上菌株对MXF和LVF的MIC;通过直接测序法测定gyrA基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320bp的基因突变位点。结果MXF的MIC比LVF低4~8倍;H37Rv未发生gyrA基因突变;78株MDR-TB临床分离株均有Ser95Thr突变;73株LVF耐药的MDR-TB菌株中,35株(47.94%)对LVF低耐药(MIC为1~8μg/ml)的菌株和31株(42.46%)对LVF高耐药株中,除4株只有Ser95Thr突变外,其他菌株同时有Ala90Val、Asp94His、Asp94Asn、Asp94Gly、Asp94Ala、Asp94Tyr突变。结论莫西沙星较左氧氟沙星的抗结核活性强4~8倍,为不完全交叉耐药;gyrA基因90位和94位突变与MDR-TB菌株对LVF、MXF耐药有关,低耐药与高耐药的突变氨基酸种类有差别,有望将测序作为临床左氟沙星分子药敏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胆汁培养粪肠球菌基因序列,分析其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009~2013年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ERCP治疗的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胆汁标本分离的60株粪肠球菌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并利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分离菌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FQs)的MIC50,MIC90和耐药率。结果本组粪肠球菌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莫西沙星15.0%,加替沙星18.3%,左氧氟沙星25.0%,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均为35.0%,诺氟沙星48.3%。粪肠球菌耐药株中的gyrA在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的第83位和87位氨基酸发生突变,分别为S83I,E87G。parC第80位氨基酸发生突变S80I,产生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结论莫西沙星和加替沙星对粪肠球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由于部分粪肠球菌菌株基因已发生突变,其耐药性还需进一步观察,同时还需开发更有效的具有抑制此类细菌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岛地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现状,探讨H.pylori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与gyrA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胃癌及胃炎患者的胃窦部黏膜标本,分离培养H.pylori,采用E-test法测定H.pylori对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提取H.pylori基因组DNA,PCR法扩增gyrA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测序、分析。结果从患者胃黏膜中成功分离出65例H.pylori菌株,23例对左氧氟沙星耐药(MIC>1μg/ml),占总菌株的35.4%,所有耐药菌株gyrA基因中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都存在突变位点,且以第87位点的氨基酸发生突变为主,而敏感菌株中未发现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青岛地区H.pylori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表明gyrA基因突变是导致H.pylori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及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间gyrA基因的DNA序列差异,探索gyrA基因突变在Hp左氧氟沙星耐药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消化科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进行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将胃镜活检黏膜标本接种于Hp选择性培养基,37℃微需氧环境培养3~5 d,分离Hp菌株,采用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尿素酶试验和UreA基因PCR扩增鉴定菌种.左氧氟沙星药敏试验采用E-test法,筛选出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提取Hp菌株基因组DNA,PCR扩增gyrA基因并进行测序并分析.结果 38例临床分离Hp菌株通过左氧氟沙星E-test药敏试验,其中12例最低抑菌浓度(MIC)>1.0μg/ml,耐药菌株占31.58%,敏感菌株占68.42%.gyr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61、271和272位点在10例耐药菌株存在突变;C261A突变2例,C261G突变1例,G271A突变2例,A272G突变2例,C261A与G271T、A272G突变2例,G271A与A272G突变1例,而在26株敏感菌株未发现突变.结论浙江金华地区分离Hp的临床菌株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其耐药与gyrA基因261、271和272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鸡肉生产链(养殖场-屠宰场-市场)中空肠弯曲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方法 针对成都市及雅安市养鸡场、屠宰场和市场中分离的180株空肠弯曲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鸡肉生产链中空肠弯曲杆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采用错配扩增突变分析PCR(MAMA PCR)技术,检测137株耐环丙沙星的空肠弯曲杆菌的gyrA基因第257位突变情况,对gyrA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结果 药敏试验表明,空肠弯曲杆菌分离株对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四环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4.44%、93.89%、91.67%和78.33%;对红霉素(20.00%)、链霉素(20.56%)、庆大霉素(17.78%)、氟苯尼考(12.22%)呈现不同的耐药率。从养殖场到市场,鸡肉生产链中空肠弯曲杆菌对上述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持平或上升趋势。MAMA PCR 结果表明,95.62%(131/137)的环丙沙星耐药空肠弯曲杆菌在gyrA基因第257位发生点突变,10株环丙沙星敏感菌株均没有检测出gyrA基因的突变;gyrA基因耐药决定区的测序结果表明,环丙沙星耐药菌株MJF31和MJF53都在第257位碱基发生了ACA→ATA(苏氨酸到异亮氨酸)的突变,而对环丙沙星敏感的菌株JF9和JF136均未发生该类突变。结论 鸡肉生产链中空肠弯曲杆菌耐药性比较普遍,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多重耐药菌株较突出,应加强对养殖场和食品源空肠弯曲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阐明宁波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的gyr基因突变特征,深入研究MDR-TB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与gyr基因突变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1%比例法对MDR-TB进行氧氟沙星药敏检测实验,通过 DNA直接测序法分析MDR-TB的gy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120株MDR-TB临床分离株中有34株对喹诺酮耐药,总耐药率为28.33%(34/120)。34株耐喹诺酮菌株中,30株gyr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率为88.24%(30/34)。30株gyr基因发生突变的菌株中gyrA基因突变有29株,占96.67%(29/30),突变位点包括90、91和94位氨基酸;gyrB基因突变有2株,其中1株均合并gyrA基因突变,占6.67%(2/30),突变位点包括499和502位氨基酸。结论 宁波地区MDR-TB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形势较为严峻,gyrA基因突变与MDR-TB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疆喀什地区、石河子地区及华东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分析耐药相关基因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的位置及类型,以比例法药敏试验为参照,评价DNA测序技术检测氧氟沙星耐药的效率。方法采用比例法药敏试验检测191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氧氟沙星药物的耐药性;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gyrA的QRDR区进行扩增与测序,分析耐药相关突变位点。以药敏试验结果为标准,通过Kappa值评价DNA测序和药敏试验在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氧氟沙星耐药检测的一致性。结果 191株临床分离株结核分枝杆菌中16株为氧氟沙星耐药株,氧氟沙星总耐药率为8.37%。对gyrA基因QRDR区域扩增后测序,共发现4个位点存在突变;分别是第56、74、90、94位密码子。其中,第56位密码子处由CTC→CTG,为同义突变。74位密码子突变均发生在喀什分离株,由GCC→GTA,氨基酸由Ala突变为Val;90位密码子由GCG→GTG,氨基酸由Ala突变为Val;94位密码子突变占临床分离株耐药位点突变的71%,共发现GAC→TAC、GAC→GCC、GAC→GGC3种突变类型,第94位氨基酸Asp分别突变为Thr、Ala、Gly。与药敏试验结果比较,DNA测序对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氧氟沙星耐药检测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895)。结论 gyrA基因第74、90、94位密码子的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对氧氟沙星药耐药有关,喀什分离株存在74位新突变位点。用DNA测序技术分析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氧氟沙星耐药相关突变对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氧氟沙星类药物耐药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为结核分枝杆菌氟沙星耐药性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耐药的主动外排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主动外排机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 (简称金葡菌 )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特性及对策。方法 将金葡菌标准株ATCC2 5 92 3及对喹诺酮类敏感的临床株接种于含 4×最低抑菌浓度 (MIC)氧氟沙星的Muller Hinuton(MH)琼脂平板上 (含或不含 2 0 μg/ml的利血平 ) ,观察利血平对诱导耐药株出现的抑制作用 ,并测定诱导耐药株对溴乙啶、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MIC(含或不含 2 0 μg/ml的利血平 ) ,观察利血平对诱导耐药株MIC的影响 ,并使用溴乙啶与金葡菌脱氧核糖核酸结合后的荧光增强特性 ,观察其在菌体内的积聚 ,用利血平抑制试验法测定临床上耐喹诺酮类金葡菌中主动外排机制的流行性。结果 通过利血平对菌体内溴乙啶的影响 ,显示耐二代喹诺酮的金葡菌存在主动外排机制 ,利血平可降低喹诺酮类药对金葡菌 5 0 %的诱导耐药率 ,降低诱导耐药株的MIC ,减少菌体对溴乙啶的外排。结论 主动外排是金葡菌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利血平可抑制其主动外排作用 ,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协同作用 ,为临床提供了克服金葡菌耐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陕西省分离的77株布鲁氏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了解其遗传特征及进化关系.方法 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测定77株陕西省地区布鲁氏菌分离株的7个管家基因、1个外膜蛋白基因及1个基因间区的序列,确定各菌株序列型(STs),运用BioNu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分离布鲁氏菌的抗生素药物敏感(耐受)性特征。方法 采用E-test法测定了85株布鲁氏菌对13种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对利福平和阿奇霉素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采用K-B法对来自全国的149株羊种布鲁氏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的敏感性进行了筛查。结果 试验表明布鲁氏菌对阿奇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耐药菌株数分别为100%(85/85),7.0% (6/85)和 1.0% (1/85)。所有菌株对司帕沙星、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均表现为敏感;司帕沙星、米诺环素的MIC90值(0.032 μg/mL)最低。所有阿奇霉素耐药菌株的23S rRNA基因的第2632位碱基表现为T→C单位点突变,布鲁氏菌23S rRNA转肽酶中心的T/C点突变可能是一种羊种布鲁氏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分子机制。K-B法筛查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对利福平敏感,25.5%(38/149)的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耐药菌株分布于18个省市区。结论 乌兰察布地区羊种布鲁氏菌耐药较为严重,应定期进行药物敏感性监测。推荐司帕沙星和米诺环素作为一线布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的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200株金葡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52株耐环丙沙星金葡菌对3种氟喹诺酮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利血平逆转实验分别检测耐环丙沙星金葡菌gyrA和grlA基因突变及norA基因表达。结果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34%,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均敏感。MRSA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达79.4%,且对其他氟喹诺酮交叉耐药。52株耐环丙沙星金葡菌中42株(80.8%)检出gyrA基因84位点突变,grlA基因80位点和84位点突变分别有10株(19.2%)和14株(26.9%),gyrA或双基因突变株对环丙沙星的MIC显著高于单独grlA突变株或不存在gyrA84位点突变株(P<0.01)。利血平逆转后52株耐药菌对3种氟喹诺酮的MIC显著降低(P<0.01)。结论金葡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特别是MRSA仅对万古霉素等少数抗菌药物敏感,目前氟喹诺酮不适宜治疗MRSA;临床分离金葡菌耐氟喹诺酮的机制大多涉及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grlA的基因突变以及主动外排泵增强,耐药菌株grlA突变位点可能有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0年分离自山羊的两株羊种布鲁菌的等位基因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及遗传学特征,为动物间和人间布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布鲁菌属特异性PCR(BCSP31-PCR)和种/型特异性PCR(AMOS-PCR)对2010年分离自山羊的两株布鲁菌进行鉴定,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技术对两株布鲁菌菌株的7个管家基因、1个外膜蛋白基因及1个基因间区的序列进行测定,将各个基因的序列与参考菌株的等位基因型进行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及序列型(STs),分析与两株菌ST型与各种型布鲁菌代表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来自贵州省山羊的两株布鲁菌株经BCSP31-PCR鉴定为布鲁菌属细菌,AMOS-PCR将其鉴定为羊种布鲁菌。MLST分析显示,两株菌的9个等位基因序列型为ST8型,与同属羊种布鲁菌的ST7、ST9~ST12、ST34和ST35遗传关系最近。结论贵州省2010年分离的2株布鲁菌分离株均为ST8型布鲁菌,与同属羊种布鲁菌的ST型遗传关系最近,结果为贵州省人间和动物间布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41 Brucella strains isolated from blood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cultures were identified to species level and biotypes detected. All of the isolates were Brucella melitensis: 2 strains of B. melitensis biotype-1 and 39 strains of B. melitensis biotype-3. In vitro activities of these strains were detected by the E test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90%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90) values, the most active agent was doxycycline (MIC90 0.064 microg/ml), followed by ciprofloxacin (MIC90 0.25 microg/ml),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and ceftriaxone (MIC90 0.38 microg/ml). Rifampin exhibited the highest MIC90 value (0.75 microg/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PCR法扩增宁夏地区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OMP25基因并测序,分析OMP25基因序列特征,为布鲁氏菌鉴定以及基因克降与表达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参考GenBank公布的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法从宁夏地区分离株布鲁氏菌基因组中扩增OMP25基因并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用Contig Express软件拼接,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鉴定,两分离株布鲁氏菌均为羊种3型,测序获得OMP25基因全长序列为638bp,编码212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公布羊种布鲁氏菌OMP25基因同源性为9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7%。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与参考株布鲁氏菌亲缘关系相近,与羊种布鲁氏菌为同一个分枝。结论宁夏地区布鲁氏菌分离株OMP25基因序列与参考菌株序列同源性高,且与羊种布鲁氏菌存同一分枝,表明OMP25基因序列是一个保守序列。该研究结果可为布鲁氏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诊断试剂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福建省布鲁氏菌分离株。方法对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AMOS-PCR和MLVA分型。结果3株福建省分离株经AMOS-PCR鉴定为羊种,与传统生物学分型一致;MLVA分型将其分为3个基因型,聚类分析鉴定为羊种。结论AMOS-PCR、MLVA分型可以作为我省布鲁氏菌分离株鉴定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耐氧氟沙星的结核分枝杆菌中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及外排泵基因风坦两种不同耐药机制的作用。方法从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2007年全国耐药基线调查菌株库中挑选单耐氧氟沙星的菌株17株。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删似和gyrB突变情况。提取gyrA和gyrB无突变菌株的RNA后反转录并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20个药物外排泵基因的表达量,对比菌株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筛选可能与氧氟沙星药物外排泵的相关基因,并选用大肠埃希菌为模式生物构建表达载体,检测过表达目的外排泵蛋白的大肠埃希菌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程度加以验证。结果在17株单耐氧氟沙星的菌株中,有4株(4/17)检测到gyrA突变,其中包括90位点突变1株及94位点突变3株,上述突变均表现为高浓度耐药,其MIC均不低于4μg/ml。在gyrA和gyrB未突变菌株中,通过real-timePCR检测发现在高浓度耐药的2株菌株中,Rv0933和Rv2938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低浓度耐药菌株,较对照株H37Rv转录水平高16倍和5倍。在对照组和转入pEASY-E1-Rv2938的大肠埃希菌中MIC均小于0.125μg/ml,而转入pEASY-E1-Rv0933的大肠埃希菌的MIC为2μg/ml。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gyrA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与氧氟沙星高浓度耐药相关,PstB可能是氧氟沙星特异性的药物外排泵基因,其高水平表达与氧氟沙星高浓度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鉴定临床分离布氏菌种型,并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以牛种、羊种、猪种标准参考菌株为试验对照,采用经典方法和VITEK2.0进行初步鉴定,用AMOS-PCR进行确证,并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经典鉴定115株均为羊种菌,羊3型93株,羊1型22株;115株菌ProA、TyrA、URE和GlyA全部阳性;91株ELLM阳性、14株APPA阳性,提示均为布氏菌,其中羊种菌91株,猪种菌14株。与经典实验的鉴定符合率比较鉴定布氏菌属100%,鉴定布氏菌种为79%(91/115);AMOS-PCR均获得了约731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证实全部为羊种菌。初诊患者84例,构成比为73%;临床表现以疼痛、发热、乏力、多汗居多;88例患者就诊前无用药史,2例有布病治疗史。结论 VITEK2.0是一种高效的布氏菌鉴定方法,但不能替代经典方法;羊种3型菌为该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再感染可能是慢性患者或有布病治疗史患者分离到布氏菌的主要因素,初诊、未用抗生素且症状典型是分离布氏菌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布鲁氏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布鲁氏菌标准参考菌株羊种16M,牛种544A和猪种1 330 S作为对照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ple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116株羊种布鲁氏菌进行分析,确定待测菌株的序列型(STs),用软件BioNumerics(Version 5.0)构建菌株的最小生成树。结果116株羊种布鲁氏菌全部为ST8型,9个MLST位点的变异完全相同,分离株种群结构单一;羊种菌的生物型与ST型无明显关联,ST8型菌系该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并与内蒙古地区先前分离羊种布鲁氏菌进化程度相同,且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结论羊种布鲁氏菌的序列分型(ST)与常规生物分型存在差异,ST8型菌可能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致病性。MLST是一种较好的羊布鲁氏菌种群和进化关系研究方法,但更适合于具有较大时间跨度和地理分布菌株间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