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剂量雌激素与中药复方壮骨肾宝 (ZGSB)联合用药防治大鼠去卵巢所致的骨质疏松。方法  4月龄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 ,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每组 8只 ,共分 6组 ,假手术组 (Sham)和去卵巢组 (OVX)均用蒸馏水 (溶剂对照 )灌胃 ,其余分别为 :OVX +1 7α 炔雌醇 1 0 0 μg·kg 1 ·d 1 (高剂量雌激素组 ) ;OVX +1 7α 炔雌醇 30 μg·kg 1 ·d 1 (低剂量雌激素组 ) ;OVX +壮骨肾宝 1 0 0mg·kg 1 ·d 1 ;(壮骨肾宝组 )和OVX +1 7α 炔雌醇 30 μg·kg 1 ·d 1 +壮骨肾宝 1 0 0mg·kg 1 ·d 1 (联合用药组 ) ,灌胃给药。所有动物给药时间为 1 0周 ,实验结束前 ,行体内双荧光标记 ,实验结束后 ,取胫骨近端松质骨不脱钙硬组织包埋 ,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对骨的静态参数和动态参数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结果 去卵巢后大鼠体重增加 ,子宫重量减轻 ,骨量减少 ,呈现高转换型的骨质疏松表现。雌激素高、低两组均可对抗去卵巢后出现的骨质疏松 ,但低剂量组作用较弱 ,两组均有刺激子宫作用。壮骨肾宝能部分增加去卵巢后大鼠的骨量 ,以促进骨合成为主 ,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低剂量雌激素与壮骨肾宝联合用药预防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较佳 ,比单用雌激素或单用中药的效果明显 ,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人骨形态生发蛋白2(hBMP-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脂肪干细胞(ADSCs)后,将其转入去卵巢骨质疏松性大鼠骨缺损模型体内,观察其成骨、修复骨缺损能力.方法 ①选择雌性未孕Wistar 大鼠40只,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定期检测骨密度、骨形态计量学指标及血、尿生化指标,以监测去卵巢骨质疏松性大鼠模型的成功建立;②通过噬菌斑原位杂交筛选人混合细胞cDNA文库获得人骨形态生发蛋白2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hBMP-2,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hBMP-2基因转染第4代脂肪干细胞,并经G418筛选;③将40只模型兔随机分成4组后,于股骨中下段钻孔造成骨缺损,后分别将hBMP2+ pcDNA3.1、ADSCs+ pcDNA3.1、pcDNA3.1-hBMP-2+ ADSCs注入前3组兔的骨缺损处,最后1组为对照组;④定期抽静脉血检测Ca+、P及碱性磷酸酶(ALP)等生化指标,X线观察成骨情况;8周后处死动物取骨缺损区组织,HE染色观察成骨情况及炎症反应.结果术后实验组的检测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不同,pcDNA3.1-hBMP-2+ ADSCs组的血清Ca+、P及ALP水平明显升高,X线检查可看到有明显的成骨、骨缺损得到修复,HE染色可见到大量的成骨细胞生成,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MP-2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有很好的修复作用,为绝经后所致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提示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β-TCP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SD大鼠20只,先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等饲养3个月保证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再建立双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模型,将手术成功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β-TCP植入组于骨缺损处植入β-TCP,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周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摄片、组织病理学观察,Micro-CT观察。结果 术后4周、8周,β-TCP 植入组:缺损区X射线影像有明显的骨组织生成,HE染色可见大量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长梭形骨细胞,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较好,且能明显增加股骨骨密度;空白对照组X射线骨组织生成较少,骨小梁或骨板结构较少,排列较紊乱,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不够理想,股骨骨密度增加不明显。结论 β-TCP可较好地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 30只3个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1实验组,唑来膦酸注射组;2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将2组先去卵巢建立OVX(卵巢切除)模型,2组大鼠OVX模型饲养满3个月后,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建立,随后再建立大鼠双侧股骨干骺端2.5 mm贯通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手术后行尾静脉注射唑来膦酸1次(0.1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分别于缺损术后6、12周进行X线观察,骨密度检测,HE骨组织切片观察,TRAP破骨细胞活性等检测。结果缺损术后6、12周,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对比发现:实验组的大鼠模型体重增加减慢,股骨骨密度增加变快;缺损区X线扫描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的新生骨生成,HE骨组织切片可见缺损区有分布密集的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骨细胞。TRAP染色显示:实验组的破骨细胞活性降低,数量减少。结论唑来膦酸可较好地促进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硫酸钙骨水泥修复骨质疏松大鼠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硫酸钙骨水泥对骨质疏松大鼠干骺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使用卵巢切除大鼠股骨干骺端骨缺损模型,一侧填充硫酸钙骨水泥,对侧空白对照。在0、1、3、6和9周时,分别处死8只大鼠进行组织学及组织形态学分析。两组间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骨组织形态学计量数据表明,3、6、9周时,实验组骨缺损中的新骨形成数据,包括类骨质表面、骨缺损中新骨体积均明显多于对照组。6、9周时,实验组骨矿化沉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硫酸钙骨水泥在9周时完全被吸收,新骨随之逐渐长入,对照组中骨缺损部位被大量纤维组织占据。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钙骨水泥具有促进新骨生成的作用,能有效修复骨质疏松状态下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同种骨基质明胶加石膏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骨基质明胶加石膏复合物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16只,桡骨干缺损为植骨区,实验组植入骨基质明胶加石膏复合物(16侧),对照组分别植入骨基质明胶(8侧)和酒精储存骨(8侧),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成骨活跃,12周时骨缺损已基本修复。对照组也有成骨现象,但进展不如实验组。结论骨基质明胶加石膏复合物为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7.
被动吸烟对大鼠骨密度与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大鼠骨质疏松与吸烟的关系。方法 将 32只Wister大白鼠随机分成 4组 ,分别予以不吸烟、被动吸烟 2、3和 4个月 ,测量大鼠骨密度并检测血清骨钙素、尿钙与尿肌酐。结果 吸烟 2个月与 3个月组大鼠骨密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吸烟 4个月组大鼠活体腰椎总体和各单个腰椎的骨密度 (g/cm2 )分别为 0 .1 791± 0 .0 0 96、0 .1 774± 0 .0 0 92、0 .1 76 7± 0 .0 1 1 0和 0 .1 799± 0 .0 1 4 0 ,相应的离体骨密度 (g/cm2 )分别为 0 .2 0 5 4± 0 .0 0 88、0 .2 0 1 5± 0 .0 0 72、0 .2 0 94± 0 .0 1 1 2和 0 .2 1 6 9± 0 .0 1 4 0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离体股骨和胫骨整体及各感兴趣区骨密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全身骨密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4组大鼠血清骨钙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吸烟 2个月组与对照组尿Ca/Cr差异无显著性 ,吸烟 3个月与 4个月组大鼠尿Ca/Cr分别为 0 .787± 0 .2 2 6和0 .781± 0 .2 1 7,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且吸烟 4个月组大鼠骨密度除全身骨密度外均与尿Ca/Cr呈负相关。结论 吸烟使骨吸收增强从而导致骨丢失、发生骨质疏松 ,尿Ca/Cr较骨密度对骨丢失更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L-6、NF-κβ和骨形成标志物(BALP 和BGP) 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和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特征.方法 将60只5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组.在术后第2、3、4、5、6月,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检测BMD、IL-6、BALP 和BGP.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其骨组织中的IL-6和NF-κβ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第4、5、6月卵巢切除组大鼠的骨密度(P<0.01)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血清 IL-6 水平在术后第2至6月明显升高(P<0.01),血清BALP和BGP于术后4、5、6月显著增高(P<0.05).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卵巢切除组大鼠IL-6 和NF-κβ的mRNA表达水平随时间而增加,且与骨密度呈负相关,IL-6 和NF-κβ为正相关.结论 本研究表明骨质疏松大鼠的IL-6、NF-κβ和骨形成标志物水平明显增高.这些分子在骨质疏松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降钙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基质Ⅰ、Ⅱ、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阐明降钙素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 选用96只2个月龄SD雌性大鼠,64只行双侧卵巢切除(OVX)后,随机平分为降钙素组和对照组,其余32只为假手术组;10周后所有大鼠在右侧挠骨下端制作1 mm骨缺损的骨折愈合模型。降钙素组从骨折术前1 w至术后8w连续每天皮下注射鲑鱼降钙素2 IU/kg,另2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7d,14d,28d,56d,4个时间点降钙素对骨折修复过程中基质I、 II、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降钙素治疗下,骨基质I型胶原mRNA表达的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降钙素组>对照组; 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变化则与之相反。降钙素组软骨性骨痴向骨性骨痴转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 降钙素能影响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对大鼠骨性关节炎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雌激素水平改变对雌性大鼠骨性关节炎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 4 0只 ,采用膝关节制动制作骨性关节炎及同时切除卵巢的方法制作绝经期大鼠模型。实验分为 4组 , 组为正常对照组 ; 组为单纯关节固定组 ; 组为关节固定加卵巢切除组 ; 组在 组基础上同时给予 0 .80 mg/ (kg· d)己烯雌酚 ,连续 4周。 1个月后进行骨性关节炎病理学观察、评分和血清骨钙素检测。 结果  组 (5 .72± 0 .6 4 )μg/ L血清骨钙素明显高于 组 (3.5 0±0 .39)μg/ L及 组 (3.95± 0 .4 4 )μg/ L。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和滑膜组织病理学评分 组 (10 .83± 4 .35、4 .2 1± 2 .0 3) , 组 (15 .32± 3.4 2、7.6 2± 3.4 2 ) , 组 (12 .6 5± 2 .73、5 .4 6± 1.2 3)。 结论 雌性大鼠切除卵巢可加重骨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而应用己烯雌酚替代后可延缓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雌激素可能在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Experimental ulnar bone defects in rats were grafted with freshly isolated whole bone marrow cell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phagocytes (macrophages); or both types of marrow cell prepar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gelatin (BMG). In the absence of BMG, the osteogenic performance of the marrow cell preparation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macrophages. In the presence of BMG (composite grafts), their osteogenic potential was nearly identical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level of bone formation stimulated by implants of BMG alone. The results encourage specul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sequential activities of bone marrow monocyte-macrophage (osteoclast) lineages and marrow stromal (osteoprogenitor) cell i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induced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携带人骨形成蛋白-2(hBMP-2)基因的慢病毒(lentivirus)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方法 300~350g雄性 SD大鼠取股骨骨髓体外培养扩增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以lentivirus载体介导hBMP-2基因转染BMSC,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将细胞接种于经纤维连接蛋白修饰的β-磷酸三钙(β-TCP),共同培养10d.30只大鼠均造成颅骨极量缺损(直径8mm)模型,分为Lev- BMP2转染细胞+β-TCP组(A组:n=10);BMSC +β-TCP组(B组:n=10);β-TCP组(C组:n=10)于第4、8、12、20周从影像学及组织学角度观察比较颅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无论X线摄片及组织切片均表明,A组颅骨骨缺损修复优于同期的B组和C组.在各时间点A组和B组在植骨区均有新骨形成,而C组仅见边缘区成骨.术后20周新生骨小梁相对体积(TBV,%)A组为(60.83±11.49),B组为(40.37±9.02),C组为(18.37±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Lev- BMP2转染BMSC复合β-TCP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麝香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box-1protein,HMGB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在颅骨骨缺损模型大鼠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 SD大鼠300只,建立颅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150只,再将这两个组按照第7、14和28天分为3个小组,每组50只。给药组按42 mg/kg给予天然麝香灌胃,对照组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第7、14和28天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HMGB1和BMP2的表达。结果给药组HMGB1、BMP2在第7天的表达均达到峰值(P0.05),第14天时降低,第28天时表达最低;与对照组比较,第7天HMGB1、BMP2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组第7和14天HMGB1的表达明显高于本组第28天(P0.05)。结论麝香促进大鼠HMGB1、BMP2的表达增加,可能是颅骨骨缺损处的愈合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部植入辛伐他汀修复大鼠颅骨极限骨缺损的机制,即诱导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归巢。方法辛伐他汀5mg加聚乳酸20mg或单纯聚乳酸20mg分别溶解于200μl丙酮,制备辛伐他汀聚乳酸复合材料或单纯聚乳酸材料。16只SD大鼠尾静脉注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BMSC(GFP-BMSC)作为示踪细胞,48h后制作大鼠颅骨极限缺损模型,并植入辛伐他汀-聚乳酸复合材料(n=8)和单纯聚乳酸材料(n=8)进行修复。2周后经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缺损处绿色荧光信号,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辛伐他汀组(n=4)和对照组(n=4)缺损处GFP-BMSC归巢。颅骨脱钙后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辛伐他汀组(n=4)和对照组(n=4)缺损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结果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显示,辛伐他汀组缺损处有较强的绿色荧光信号,对照组缺损处绿色荧光信号较弱;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辛伐他汀组缺损处较对照组缺损处GF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检测发现,辛伐他汀组BMP-2表达增加。结论局部植入辛伐他汀可诱导自体BMSC归巢至缺损部位并参与修复,其诱导归巢过程可能与BMP-2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去卵巢后大鼠不同部位的骨组织计量学与骨密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大鼠去除卵巢后不同部位骨的骨组织计量学参数与骨密度以及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进行卵巢去除和伪手术,56d时处死大鼠,取离体胫骨,股骨测量骨密度与组织学参数%Tb.Ar,Tb.Th,Tb.N。结果 OVX后5d时,股骨远端和胫胫骨近端大部分骨组织计量学参数下降;全股骨和股骨远端1/3处骨密度降低;股骨部分骨组织计量学参数与骨密度测量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且差异有显性。结论 切除大鼠卵巢56d时,大鼠骨组织计量学参数下降显,骨密度测量以股骨较为敏感,骨组织计量学与骨密度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以股骨明显。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与聚乳酸复合物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50±10)g。制备直径为10mm的颅骨全层极限缺损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对照组缺损区单纯植入聚乳酸40mg;实验组缺损区植入辛伐他汀20mg,聚乳酸40mg。术后4周、8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比较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大部分骨缺损区显示为不规则的高密度阴影,对照组大部分缺损区域仍为低密度透光影。各组(n=5)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对照组为27.33%±2.54%,实验组为74.63%±2.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148,P=0.000)。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有少量新骨形成,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被大量骨组织充填;对照组骨缺损区为剩余材料与纤维组织充填,仅在缺损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结论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有显著促进成骨的作用,对修复骨缺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明胶凉尼平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SD大鼠胫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60只SD大鼠制备右侧胫骨上端骨缺损模型,并将切除的骨质磨成颗粒骨,随机分为四组(n=15),A组为空白组不填充任何材料,B组单纯填充明胶、京尼平,C组单纯植入自体颗粒骨,D组填充明胶、京尼平和自体颗粒骨.各组术后10 d、4周和8周时各处死大鼠5只,取材检测,通过观察大体标本、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修复能力. 结果 在术后各时期,从大体观察、X线检测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表明C、D组均有良好的骨修复效果,A、B组的骨修复效果相似但明显差于C、D组.材料植入10 d时,D组复合物表面均形成明显的纤维包裹,植入物不会再移动,打开包膜后,材料均可被夹起而不散开,C组颗粒骨有部分移位于周围软组织间隙. 结论 明胶、京尼平具有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用多孔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与自体骨髓问充质干细胞(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在羊左跖骨中段形成21mm长的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单纯植入β-TCP;空白组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1、3、6个月分批处死动物,缺损区行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力学和扫描电镜等检测。空白对照组6个月取材。结果 实验组,骨缺损部位新生类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状骨出现的时间都较对照组早,并且不经软骨介导即能直接成骨,而对照组以“爬行替代”方式修复骨缺损。放射学和生物力学检测显示术后6个月实验组骨缺损几乎完全修复,对照组部分修复,而空白组未愈合。结论 组织工程骨能加速骨缺损愈合的速度,其修复过程可超越“爬行替代”阶段;组织工程骨是治疗节段性骨缺损的一种较好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9.
孙勇  肖建德  熊建义  刘健全 《中国骨伤》2009,22(11):819-821
目的:探讨纳米磷酸钙陶瓷人工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11月应用纳米陶瓷人工骨治疗四肢骨缺损病例32例(人工骨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31.4岁。同期骨折内固定患者36例(内固定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16~65岁,平均32.6岁。两组患者于术后第1、2周及第1、3、6个月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a、P、BALP、IgG、IgA、IgM、CIC、C3、SL2R及CD4+/CD8+的比值。并随访用Enneking标准评价肢体功能。结果:两组患者伤口术后均顺利愈合,各项免疫学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均未引起血清中钙和磷的明显增高,术后两组B-ALP均升高,3~6个月后内固定组恢复至正常水平,人工骨组仍维持较高水平。随访9~24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肢体功能,Enneking评价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所用纳米陶瓷人工骨无免疫原性,未引起排斥反应,不影响血液中钙、磷水平,并有一定的成骨活性,临床用以修复腔隙性骨缺损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