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自1979年3月~1984年3月,我院收治9例全部经病理证实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多症的放射治疗效果。放疗后鼻腔内肉芽组织全部消散,随访结果是:4例生存5年以上,2例生存4年以上,1例生存3年以上,1例生存2年以上,1例生存1年后死于复发。放疗设野以面前野为主,颞侧野为辅。在4~5周内给予肿瘤量4000~5000拉德,局部肿物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2.
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探讨中线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980年以来诊治的坏死性肉芽肿和线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26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和已行免疫标确诊为中线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6例进行回顾性分批结果32例均表现为中线部位的进行性坏死,溃汤,免疫组化标记显示UCHU1阳性占93.75%。结论及多部位深外活检及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检查可明显提高该病早期准确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5.
总结分析了14例腭部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中线恶网)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14例(男10例,女4例)患者发病高峰年龄在21~30岁年龄段,临床表现为腰部肿胀、渍疡或穿孔,可合并鼻腔、上颌窦及皮肤损害。光镜下以凝固性坏死、非特异性炎症背景上散布异型淋巴样细胞为特征,其中2例标本在部分高倍视野中出现异型淋巴样细胞似恶性淋巴瘤的增生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4例中10例之异型淋巴样细胞来源于T淋巴细胞,另4例可能由于抗体丢失等原因无法确立来源。作者认为中线恶网本质为恶性淋巴瘤,且大部分为T细胞源性。但其在临床及组织学上与恶性淋巴瘤有一定差别,应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存在。此外,中线恶网在形态学上可以向恶性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6.
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多症(midline malignant retculosis,MMR)简称中线恶网,1978年WHO定义为1种进行性破坏性,非结核性肉芽肿。局限在鼻腔、副鼻窦及腭部,并浸润周围骨及软组织。形态上以凝固性坏死,多种类型细胞浸润及出现异形淋巴样细胞为特征,不伴有血管炎和巨细胞肉芽肿。由于MMR的病因不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8.
9.
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MMR)简称中线恶网。过去对此症概念不够明确,有称恶性肉芽肿、致死性中性肉芽肿、多形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等。由于MMR发病率较低,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复杂,易发生漏诊、误诊。本文着重就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红  黄颖  丁彬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0):953-953
患者,女,66岁,汉族,贵州籍。因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到当地诊治无效,以同样症状到省城医院求冶。  相似文献   

11.
应用系列抗体对122例中线恶网作免疫组化染色,证实112例为T细胞源性,4例B细胞性,余6例尚不能分类,支持本病大多数是T细胞淋巴瘤的观点。本病可分为肉瘤样型和肉芽肿样型两种组织学类型,经形态定量发现前者光镜下可再分为大、中、小细胞亚型。对随访病例作临床病理分析表明,不同组织类型者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并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1例鼻咽部恶性淋巴瘤、10例鼻咽部低分化癌、8例鼻咽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进行了上皮性标记(Keratin、、EMA)、淋巴组织标记(LCA、L26、DCHL1)及免疫球蛋白(K轻链、λ轻链)标记。结果发现:①恶性淋巴瘤LOA91%阳性,Keratin、EMA阴性;低分化癌LCA阴性,Keratin、BMA阳性;②B细胞性淋巴瘤,K轻链阳性或λ轻链阳性占82%,呈单克隆表型;而反应性增生,K轻链λ轻链均阳性,呈多克隆表型;③淋巴瘤的分型:L26阳性6例,提示B细胞性淋巴瘤;UCHL1阳性4例,提示为T细胞性淋巴瘤,T:B为1:1.5。初步认为免疫组化有助于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探讨其组织来源以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供病理学依据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38例面中线部位难治性溃疡病理及IgA、IgG、IgM、k,λ、L26、UCHL1、LCA、EMA、keratin共10种抗体免疫病理学进行研究。结论免疫病理检查对明确病变性质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62~1981年,我科将其它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误诊为恶性淋巴瘤共93例,占同期收治该类病人的17.8%。其部位分布依次为头颈部56例,胃肠道9例,腹股沟7例,肠系膜6例,躯干和四肢皮下5例,腋下1例,部位不详9例。复查后诊断:原发性未分化癌31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26例,转移性低分化癌21例,其它少见肿瘤共15例。  相似文献   

15.
16.
850例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辽宁省部分地区850例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B细胞型淋巴瘤占全部病例的70%,其中滤泡型淋巴瘤17例,核裂、无核裂及混合细胞型淋巴瘤占79.44%,而浆细胞及免疫母细胞型较少。T细胞型淋巴瘤占总数的28%,其中透明细胞型和多形细胞型占大多数。并提出分型意见和各型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5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体会.结果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属罕见肿瘤,多种综合治疗方法可提高疗效.结论 术中病理提示为恶性淋巴瘤,应避免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行肿瘤切除或姑息切除后配合放、化疗,可达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观察恶性淋巴瘤中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特征,探讨其发生机制。用TUNEL法检测调亡细胞,观察其特征,以每平方毫米面积中的凋亡细胞数作为凋亡指数(apoptoticindex,AI);用枸椽酸-微波-ABC法检测PCNA表达并以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作为增殖指数(PCNAindex,PI)。结果:与反应性增生相比,在大多数淋巴瘤类型中AI显著减小,PI显著增大,而AI/PI在所有淋巴瘤类型中均显著减小。结论:所用检测方法客观而敏感;细胞凋亡减少是恶性淋巴瘤发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小淋巴细胞性、滤泡性、弥漫小裂细胞性淋巴瘤发生的主要原因;AI/PI可能是诊断恶性淋巴瘤、评价其生物学行为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19.
观察7例涎腺恶性混合瘤的临床病理,发现涎腺恶性混合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患者。原发性恶性混合瘤与病期无关,良性混合瘤恶变则与病期有关。涎腺恶性混合瘤的组织来源可分为:①原发恶性混合瘤;②良性混合瘤恶性变;③混合瘤复发恶变。在良性混合瘤恶变的病例中发现了良恶移行状态。恶性混合瘤对放疗、冷冻不敏感,宜手术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