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和股薄肌腱(DLSTG)经双胫骨隧道解剖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方法:在关节镜下对15例ACL断裂的患者行双胫骨隧道解剖重建:移植体股、胫骨端均采用近ACL解剖止点之Press-fit技术固定: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6~8周恢复了正常的关节活动和行走步态:手术12~16周后恢复了低风险体育运动:术后1年,2名患者的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15名患者的IKDC评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Tegner评分显示12名患者已恢复伤前运动水平;X线片示全部患者股骨、胫骨隧道无扩大:结论:关节镜下利用自体DLSTG及Press—fit固定技术施行双胫骨隧道的ACL解剖重建在技术上可行,并有利于伤膝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在关节镜下取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保留残端重建38例ACL断裂患者。记录术后并发症、膝关节屈曲活动度,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腘动脉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韧带二次断裂、关节失稳等严重合并症。术后1例下肢皮肤痛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5 d后逐渐恢复,考虑为术中使用止血带引起的神经损伤。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1年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保留残端重建ACL手术破坏性小,术后可以早期愈合,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韧带损伤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iate ligament,ACL)损伤占据了较大比例,重建ACL对增加膝关节稳定性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微创技术日臻完善、成熟的条件下,我们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11月,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Bio—interference Screw)固定半腱肌、股薄肌肌腱(ST—GT)重建ACL损伤22例,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关节镜下以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6月,关节镜下endobuttonl固定四股腘绳肌腱修复膝前交叉韧带损伤66例72膝。膝前小切口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修整、对折后成四股,分别建立胫骨隧道及股骨隧道,用Endobutton和门形钉固定肌腱,重建ACL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术后即行功能锻练。结果66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2.25个月。术前Lachman征( ),术后Lachman征(-)。术前Lysholm评分从27分到71分,平均53.75分;术后Lysholm评分从70分到99分,平均90.83分,术前、术后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23,P<0.05)。结论腘绳肌腱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刚度,在关节镜下用四股腘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Ridigfix与Intrafix组合固定自体半腱肌加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意义。方法对56例A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使用Ridigfix与Intrafix组合固定自体半腱肌加股薄肌重建ACL,观察术前、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韧带断裂、韧带松动等并发症。5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参照敖英芳临床判断标准:优40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89.3%。Lysholm评分术前40.57分±8.78分,术后90.35分±3.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Ridigfix与Intrafix组合固定自体半腱肌加股薄肌重建ACL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隧道重建前十字韧带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自1998年4月~2000年5月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ACL的患者12例。于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附着部分别钻直径4.5mm的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保留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附着点,在股骨隧道外口将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打结固定,不行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8个月行膝关节屈曲30°、60°、90°前抽屉试验,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8~43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术后9例阴性,2例屈膝30°位阳性,1例屈膝30°、60°位阳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40~58分,平均50.5分,手术后18个月为62~92分,平均85分,总优良率为91.7%。结论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联合重建ACL,术后膝关节动态稳定性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2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日常生活摔倒受伤6例,运动创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8.5d(2~14d)。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患者手术疗效。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1例出现关节僵硬,术后6个月予以关节镜下松解,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屈曲20°缺失,伸直正常;3例有屈曲5°~10°缺失;1例有5°过伸受限。17例后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阴性。17例IKDC评分均达到或接近正常。IKDC总评分16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评分为94.3±5.1,Lysholm评分为94.7±3.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对诊断明确的19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年龄38岁(21~49岁)。结果19例患者均获随访,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后随访平均30个月(10~46个月)。术前平均(56.3±3.5)分,术后平均(91.8±3.7)分,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断裂的分束重建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在关节镜下对26例膝关节ACL部分断裂患者采用自体胭绳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进行分束重建术,观察其术后近期疗效,以Lysholm评分、Larson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24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由术前(69±6.3)分提高到(92.4±2.6)分(t=17.5,P〈0.01),Larson评分由术前(70±4.5)分提高到(93.2±2.5)分(t=23.0,P〈0.01),IKDC评分由术前(67.3±6.4)分提高到(92.5±3.1)分(t=18.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查X线照片及MRI均未发现骨隧道扩大现象,未见关节间隙变窄及挤压螺钉松脱。结论根据ACL损伤的不同程度,进行关节镜下ACL分束重建手术操作简便,最大限度恢复解剖重建,功能恢复快,近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12.
李光旭  李棋  李智尧 《中国骨伤》2012,25(11):923-927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25.8岁(17~43岁);运动损伤17例,意外摔伤6例,交通事故伤2例;平均病程3个月。8例慢性损伤患者均以膝关节不稳为主诉,急性损伤及亚急性损伤患者多以膝关节肿痛为主诉。术前轴移试验阳性15例,Lachman试验阳性25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5例。KT2000仪器测量胫骨前移度比健侧增加(7.1±2.4)mm,Lysholm评分平均(40.0±5.4)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平均(3.2±0.7)分。在关节镜下以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于前交叉韧带股骨及胫骨附着处建立2个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前内束及后外束;股骨侧以纽扣钢板悬吊固定,胫骨侧以干涉螺钉及拴桩双固定。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测量患者胫骨前移度,并以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术后均获2年以上随访,时间24~35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25例术膝轴移试验均阴性;Lachman征阴性23例,Ⅰ度阳性2例,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抽屉试验阴性21例,Ⅰ度阳性3例,Ⅱ度阳性1例,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T2000仪器测量患膝胫骨前移度,术后比健侧增加(2.0±0.5)mm(0~4mm),术后平移度较术前减小(t=22.35,P=0.0001);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85.0±4.5)分(80~98分),术后评分较术前提高(t=17.64,P=0.001);术后Tegner运动功能评分平均(7.5±0.2)分(6~9分),术后评分较术前提高(t=8.12,P=0.0005)。术后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结论: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轴移试验为阴性,能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前向及旋转稳定性。双束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魏民  朱娟丽  刘洋 《中国骨伤》2017,30(1):25-28
目的:观察袖套状保留残端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骨科就诊的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男1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4岁,平均受伤时间5.5周(2~12周)。采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同时保留胫骨侧韧带残端,通过滑膜袖套恢复残端张力。治疗前及治疗后2、6、12个月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运动分级评价膝关节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行膝关节MRI检查。结果:术后2、6、12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37.8±7.1,Tegner评分2.1±0.4;术后12个月的Lysholm评分96.8±6.1,Tegner评分6.2±0.9,均高于术前。术后12个月复查MRI显示前交叉韧带显影良好。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袖套状保残重建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治疗前交叉韧带部分束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57例,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16~49岁,平均28.5岁;左膝33例,右膝24例;运动伤及训练伤40例,交通事故伤7例,生活扭伤10例。前抽屉试验阳性23例,弱阳性6例;Lachman试验阳性19例,弱阳性4例;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阳性5例;侧方应力试验(内侧)阳性24例。Rolimeter检查胫骨前移7.5~11.5mm,平均8.7m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70.0±7.5,膝关节Lysholm评分68.0±6.3。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12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关节镜下前内侧束重建32例,后外侧束重建25例。术后57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22.5个月(13~37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达120°~130°,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阴性54例,前抽屉试验弱阳性2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1例;术后Rolimeter检查膝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IKDC评分92.0±4.9,Lysholm评分91.0±3.7,均较术前提高。结论: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移植物血供建立、胶原纤维爬行替代、本体感觉恢复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移植、横杆式固定(transfix)重建膝关节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8月至2003年12月对38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应用自体腘绳肌腱重建ACL、股骨端采用横杆式固定、胫骨端采用界面螺钉固定.男21例,女17例;年龄19~48岁,平均28.4岁;左膝24例,右膝14例.运动伤27例,交通伤2例,跌倒扭伤2例,余7例无明显外伤.急性损伤6例,陈旧性损伤32例.术前体检:前抽屉试验阳性35例,弱阳性1例,阴性2例;Lachman征阳性37例,弱阳性1例.以Lysholm评分评价中期临床疗效,以MRI及X线观察移植物以及骨隧道变化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36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4.7%),随访时间6.3~7.6年,平均6.8年.所有患者关节活动度正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64.4±4.52)分提高到(85.6±4.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线及MRI发现3例股骨及胫骨隧道均扩大,5例股骨隧道扩大,3例胫骨隧道近端扩大.未见关节间隙变窄.1例患者在术后4年因外伤再次致ACL断裂,行关节镜下ACL翻修术,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物,股骨端及胫骨端采用可吸收挤压钉固定.结论 应用腘绳肌腱、股骨侧横杆式、胫骨侧界面挤压螺钉固定重建膝关节ACL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中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2003年1月,对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42.0岁)应用深低温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断裂的前叉韧带,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采取IKDC(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ngner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8个月,术后6年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采用KT2000在屈膝30°、90°,134N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8个月,术后6年胫骨前后移动的距离。结果 7例均获随访,随访达6~7年,平均6.5年。患者术前与其他两组(术后8个月和术后6年)IKDC、Lysholm、Ten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术后6年之间三种评分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KT2000屈膝30°、90°,134N下胫骨前后移动距离,术前和其他两组(术后8个月和术后6年)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8个月和术后6年之间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出现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再断裂现象。结论同种异体肌腱能简单有效地重建膝关节前叉韧带。正确选取韧带和适当推迟康复进程是确保疗效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腓骨长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骨科运动医学治疗组收治的24例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患者资料,男19例,女5例,年龄(27.88±7.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83±9.09)d;右侧16例,左侧8例。24例均经关节镜手术证实,前十字韧带自股骨端完全断裂,胫骨侧残端保留完整。取伤侧游离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分别对折后编织修整成前十字韧带移植物备用;保留前十字韧带残端,移植物穿过残端内部进行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移植物股骨侧应用Endobutton固定,胫骨侧应用界面螺钉固定。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估表,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和疗效评估;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评估切取腓骨长肌腱后足踝功能的影响。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记录腓骨长肌腱取材部位疼痛的变化。结果24例随访时间(34.38±5.40)个月。游离腓骨长肌腱和半腱肌腱制备四股前十字韧带移植物直径(8.88±0.30)mm。术前Lachman试验中B级16例,C级6例,D级2例,无硬性终止点;末次随访A级23例,B级1例,均硬性终止点。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35.20±11.92)分,末次随访(94.29±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0,P=0.000);术前Tegner评分(3.46±0.93)分,末次随访(8.04±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53,P=0.000);术前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为(47.63±13.06)分,末次随访(91.71±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2,P=0.000)。术前及末次随访的足踝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分别为(98.83±2.78)分和(98.17±4.0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0,P=0.076)。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终访时腓骨长肌腱取材处疼痛VAS评分为(4.50±1.41)分、(0.54±0.65)分和(0.29±0.55)分,前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00,P=0.001);后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11)。术后无前十字韧带再断裂和关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游离腓骨长肌腱联合半腱肌腱单束解剖鞘内重建前十字韧带股骨端损伤具有可行性,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12月采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ACL25例,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6~50岁,平均(26.26±9.53)岁;左侧15例,右侧10例;病程1~60d,平均9.6d;新鲜损伤20例,陈旧性损伤5例。新鲜损伤患者均有膝关节肿胀、疼痛,其中前抽屉试验阳性14例,Lachman试验阳性17例。5例陈旧性损伤膝关节疼痛,均有关节不稳,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采用膝关节镜髌腱入路保留ACL残端,前内侧入路(AM)建立股骨隧道,胫骨端用点对点ACL瞄准器建立隧道。隧道股骨端采用Femoral-Intrafix固定,将腘绳肌腱分为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通过旋转胫骨端移植物,将移植物调整为生理的双束位置,采用Bio-Intrafix和staple固定胫骨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并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25~49分,平均34.08±7.60;术后12个月89~98分,平均94.52±2.86(t=21.29,P<0.01)。术后评分高于术前。结论:腘绳肌腱单隧道双束保残重建ACL,手术操作简便,固定牢固,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