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冷暴露大鼠血浆肾上腺素(Adr)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NOS活性的变化,为探寻防治冷损伤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L-精氨酸(L-Arg)调节主动脉内皮细胞NOS活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室温)、冷暴露Ⅰ组(-15℃,1 h)、冷暴露Ⅱ组(-15℃,1.5 h)、L-Arg组(室温,L-Arg 2 g.kg-1灌服)、冷暴露 L-Arg组(-15℃,1 h;L-Arg 2 g.kg-1灌服)。冷暴露后6 h再取血样。以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水平;以硝酸酶还原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NOS活性;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清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的LDH活性;反转录PCR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NOS mR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冷暴露Ⅰ组与Ⅱ组血浆中Adr分别为(10.81±1.85)、(31.37±4.48)、(39.35±5.59)nmol.L-1,冷暴露大鼠血浆中Adr水平明显地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3组血管内皮细胞NOS活性分别为(16.13±3.68)、(9.19±1.87)、(5.94±1.05)μmol.L-1;冷暴露大鼠血管内皮细胞NOS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使用L-Arg可使冷暴露大鼠血管内皮细胞NOS活性上调到(12.87±1.60)μmol.L-1(P<0.01)。同时,血浆中LDH水平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冷暴露血浆高浓度肾上腺素可抑制主动脉内皮细胞NOS活性;L-Arg可上调血管内皮细胞NOS活性,对减轻机体冷损伤程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铅暴露对大鼠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槲皮素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醋酸铅组(1 g/L)和醋酸铅(1 g/L)加槲皮素(30 mg/kg)组,每组10只,通过饮水方式染毒8周。应用试剂盒检测血清和血管组织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变化,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铅染毒组大鼠血清和主动脉组织中NO、i NOS、MDA和LDH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而SOD水平下降;槲皮素组NO、i NOS、MDA水平较铅染毒组均下降,而SOD水平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形态学未观察到明显变化。结论铅暴露可以导致实验大鼠血管发生氧化损伤,而槲皮素对其所致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C、E对体外氧化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维生素C(VC)、维生素E(VE)及其联合作用对体外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H2O2氧化损伤对照组,损伤加VC低、中、高浓度组(VC-L、M、H组),损伤加VE低、中、高浓度组(VE-L、M、H组),损伤加VC、VE联合低、中、高浓度组(VC-L+VE-L、VC-M+VE-M、VC-H+VE-H组)。分别将不同剂量的VC、VE加入到培养液中,预孵24h,再加入除菌后的H2O2进行损伤,终止培养后收集细胞,测定各组细胞抗氧化指标。结果与H2O2氧化损伤对照组比较,VC、VE、VC+VE各组均能增强其SOD、GSH-PX及CAT活性,降低LDH释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VC+VE)-M、H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此外,(VC+VE)-L组与VC、VE-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VC+VE)-M、H组SOD均高于VC、VE-M、H组,(VC+VE)-H组LDH释放率低于VC、VE-H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C、VE能够提高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且二者联合作用优于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联合应用茶多酚、抗坏血酸对石英染尘大鼠血液中抗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 (NOS)、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的影响。大鼠染尘后 ,血液中NOS活性明显上升 ,SOD、GSH -PX活性却呈显著下降。应用茶多酚、抗坏血酸干预 30天后 ,血液中NOS活性显著下降 ,而SOD、GSH-PX活性明显上升。结论认为应用茶多酚和抗坏血酸可以提高石英染尘大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叶酸(folate,Fol)对体外培养缺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s)增殖、凋亡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无血清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培养新生大鼠NSCs。将其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缺氧模型(hypoxia,Hyp)、缺氧叶酸缺乏(Hpy+Fol-D)和缺氧叶酸添加(Hpy+Fol)组。除NC组以外,其余三组放入缺氧环境中6h,造成缺氧损伤。采用MTT法检测缺氧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收集增殖6d的细胞,测定缺氧后NSC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spase-3的活性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缺氧干预后NSCs增殖明显下降,SOD和GSH-PX活性降低,caspase-3的活性表达增加;Hpy组细胞增殖能力、SOD和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Hpy+Fol-D组,低于Hpy+Fol组(P0.05),caspase-3的活性表达显著高于Hpy+Fol组,低于Hpy+Fol-D组(P0.05)。结论缺氧可造成NSCs损伤,叶酸缺乏能使缺氧后NSCs的损伤加重,补充叶酸能促进缺氧后NSCs增殖,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抑制NSCs凋亡,对体外大鼠NSCs的缺氧损伤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敬  张军  石红军  郭俊生 《营养学报》2005,27(6):464-466,470
目的:研究维生素C(VC)拮抗Ni2O3的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及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iNOS诱导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测定在VC(25,50,100μmol/L)作用下,体外染镍肺泡巨噬细胞的死亡率及活力。同时观察细胞内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活性氧(ROS)的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iNOS)活力的变化以及应用RT-PCR法测定iNOSmRNA的表达。结果:在体外染镍肺泡巨噬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VC后可降低该细胞的死亡率并提高细胞的活力,可减少MDA、NO和活性氧的产生,降低NOS的活性,提高SOD、GSH-Px、CAT的活性,iNOSmRNA表达也较镍组降低。结论:镍可致细胞脂质过氧化,VC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iNOSmRNA的表达,减少活性氧及NO的产生,拮抗镍对肺泡巨噬细胞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石棉对实验大鼠氧化损伤的影响以及Oncolyn的缓解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石棉组和Oncolyn组,应用支气管灌注的方法给予大鼠温石棉5mg/ml,同时经口给入Oncolyn40d,剂量为1.5g/(kg·d),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DNA损伤状况以及血液和肺脏中NO、NOS和抗氧化酶SOD、CAT、GSHPx、GST的活性。结果石棉组肺泡巨噬细胞DNA链断裂增加,表现为彗星出现率和DNA迁移长度增加;血液中NO和NOS水平和SOD、GSHPx活性增加,而GST活性下降;而肺组织中NOS、SOD、GSHPx和GST的活性均下降,MDA含量增加。应用Oncolyn预防后,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下降;血液中NO、NOS的水平以及SOD活性下降,而GSHPx、GST、CAT活性上升;肺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加,MDA含量下降。结论Oncolyn对温石棉所致机体氧化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抗氧化剂在胎儿宫内窘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各30例脐血中超维生素E、维生素C、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七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分子抗氧化剂治疗组血中MDA水平下降(P0.01),而GSH、VE、VC(P0.01)上升,SOD、NO、NOS无变化(P0.05)。结论低分子抗氧化剂可减少胎儿宫内窘迫时的自由基损伤。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9,(12):1653-1655
目的探讨纳米金刚石对癫痫细胞模型SOD、 GSH-Px、 MDA的影响。方法取新生24 h内SD乳鼠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9天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痫组、纳米金刚石组。用无镁细胞外液建立癫痫细胞模型,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数目变化,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并检测细胞内和培养液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Px)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癫痫组的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内SOD、 GSH-Px含量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培养液中SOD活性降低,但MDA含量未升高;加入纳米金刚石后,细胞活性升高,细胞内SOD、 GSH-Px含量恢复正常水平,MDA含量降低,培养液中SOD活性增加,但MDA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纳米金刚石可以通过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无镁致痫海马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给大鼠腹腔注射染毒硫酸镍1.25mg/ks、2.5mg/kg、5.0mg/kg,每日1次,连续2周。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中Ni含量;酶法检测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显示硫酸镍腹腔注射染毒后脑组织中镍含量显著增多,使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增强的同时引起一氧化氮(NO)含量的升高。提示镍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一氧化氮(NO)过量合成而致中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源性维生素C对缺氧诱导人滋养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行实施人早孕期滋养细胞株TEV-1培养,经95%氮气处理30 min,行递增浓度的维生素C(0、1、5、50 ng/ml)继续孵育24 h后,各组细胞均应用噻唑兰(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术(FCM)法检测细胞增殖指数、凋亡率,同时利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滋养细胞经缺氧诱导30 min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组(1、5及50 ng/ml)维生素C对其增殖行为无明显影响。但维生素C具有增强滋养细胞SOD活性,减弱其凋亡程度的作用(P<0.05)。结论:维生素C能明显提高缺氧损伤滋养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能参与了妊娠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冷应激性高血压形成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冷应激性高血压(CIH)中的变化情况。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2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5±1)℃和寒冷暴露组(4±1)℃,每天暴露4 h,持续6周,每周测量2次大鼠的血压和心率。每组又分为3个小组,分别在暴露第2、4、6周处死,观察其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心肌匀浆NO和NOS水平的变化。结果(1)暴露组大鼠血压从第2周开始明显升高[(94.16±3.81)mm Hg],与对照组[(88.77±4.45) mm 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血压继续升高,至第6周达到最高,暴露组[(116.78±3.79)mm ng]与对照组[(86.19±2.79)mm H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大鼠血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变化不明显。(2)随着血压升高,大鼠血浆SOD活力下降,从第2周持续到第6周,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MDA的水平有所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NOS活力从第2周开始降低,至第4周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到第6周;心肌NO含量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寒冷暴露能诱发大鼠CIH模型,随着血压升高,氧化应激水平增强,而NO含量和NOS活力降低,提示NO、NOS参与了CIH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染铅对大鼠端脑皮质4种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染铅对大鼠端脑皮质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的影响 ,进一步探明铅的神经毒作用机理。选择Wistar大鼠采用饮水加 0、18 4、184mg L醋酸铅法染毒。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低、高剂量组染铅 7d时NOS活力明显升高 (P <0 0 5 )。低剂量组 90d、高剂量组 30d后NOS活力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90d时低剂量组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高剂量组NO含量在 14、6 0、90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染铅组皮质SOD活力在 30d后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高剂量组 30d时皮质SOD活力也较低剂量组低 (P <0 0 5 )。低剂量组皮质MDA含量在 30d后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 (P <0 0 5 ) ,高剂量组皮质MDA含量在 14d后显著升高 (P <0 0 5 ) ,且在 14d、90d时 ,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 (P <0 0 5 )。提示铅所致神经毒性 ,可能与铅引起端脑皮质NO含量、NOS活力、SOD活力、MDA含量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观察补充维生素E的大鼠低温暴露后血清GPT、GOT和LDH活性的变化,探索维生素E对低温暴露动物的影响。将体重70~120g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饲以基础饲料,甲组动物每两天腹腔注射维生素E5mg(5mg/ml),5次(10天)后,将甲、丙两组移入低温室(-1±1℃)连续暴露48小时,乙组作为常温对照留在室温下(20±1℃)。低温暴露结束时,立即测定三组动物血清中GPT、GOT和LDH活性。结果是:丙组动物血清中三种酶活性最高,乙组最低,甲组稍高于乙组但明显低于丙组。说明低温暴露动物补充维生素E后血清中三种酶活性稍有改善。  相似文献   

15.
低剂量镉对肾脏SOD基因表达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镉对肾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皮下注射CdCl2水溶液,每次剂量分别为0.65和2.28mg/kg,连续染毒5d,观察染毒后不同时间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其mRNA表达水平变化,同时检测肾皮质镉含量、肾脏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染毒组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最早受到损伤,同时观察到SOD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斑点印迹扫描积分高剂量、低剂量组分别为35400±5900、35919±7361,与对照组(70928±7698)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SODmRNA的表达在停止染毒后有恢复的趋势,低剂量组染毒后72h已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SOD活力下降在形态改变和mRNA转录受抑制之后才出现。结论 SOD基因表达受抑制可能是镉性肾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低剂量镉引起的上述肾损伤有可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染铅对大鼠脾脏NOS、NO、SOD、MDA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染铅对大鼠脾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血铅相互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经饮水(加0,18.4,184.0mg/L醋酸铅,分别供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自由饮用)染毒,测定脾脏NOS活力、NO含量、SOD活力、MDA含量。结果 NOS活力高剂量染铅组7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90d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90d高于对照组(P<0.05);NO含量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60d、90d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力高剂量组14d、30d、60d、90d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30d、90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高剂量组14d、60d、90d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0d时显著低于低剂量组,90d时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在各时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铅与脾脏NO含量呈倒S型剂量-效应曲线;血铅与脾脏SOD活力呈倒抛物线型剂量-效应曲线;血铅与脾脏MDA含量呈正抛物线型剂量-效应曲线。结论 铅可引起大鼠脾脏NOS活力、NO含量、SOD活力、MDA含量改变,表明铅可引起体内氧应激反应导致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亚硒酸钠对醋酸铅致TK6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培养TK6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l,试验分3组,正常对照组、醋酸铅染毒组和亚硒酸钠干预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和高度水溶性四唑盐(WST-1)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在醋酸铅染毒和0.01 μg/ml的亚硒酸钠干预后,3组细胞内ROS含量、MDA含量和SOD含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分别为36.706,0.050,23.051,均P<0. 01),其中醋酸铅染毒后,TK6细胞内ROS含量和MDA含量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 μg/ml的亚硒酸钠干预后,细胞内ROS含量和MDA含量下降,与醋酸铅染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醋酸铅染毒后,TK6细胞内SOD含量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 μg/ml的亚硒酸钠干预后,SOD含量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醋酸铅染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醋酸铅染毒对TK6细胞有氧化损伤作用, 0.01 μg/ml亚硒酸钠对醋酸铅氧化损伤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氧化剂茶多酚、维生素C对染尘大鼠血液中一氧化氮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石英粉尘组及预防组(茶多酚组,茶多酚+Vit C组)。检测实验大鼠血液中NO和NOS、SOD、GSH-Px的活性。结果 与石英粉尘组比较,预防组大鼠血液中NO的含量及NOS活性下降,SOD、GSH-Px活性上升。结论 抗氧化剂茶多酚、维生素C对石英粉尘引起的氧化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甲醛和甲苯联合染毒致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作用,探讨其联合毒性效应的类型.方法采用静式吸入染毒,将小鼠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甲醛、甲苯及两者的混合气体中.染毒结束后测定脑组织中活性氧( RO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结果甲醛和甲苯染毒可致小鼠脑组织ROS、MDA含量和NOS活力增高,SOD活力和GSH含量降低(P<0.01),其中联合组(5mg/m3+2 000 mg/m3)的影响最为明显;二者联合染毒致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存在交互作用(P<0.05),且表现为协同.结论甲醛和甲苯吸入可致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二者联合染毒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