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02~2004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配为A组(单纯药物治疗组)、B组(高压氧+药物治疗组),每组90例。于入院时和入院治疗1个月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并用Fugl-Meyer量表评定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B组较A组疗效显著(P〈0.05)。B组Fugl-Meyer量表评分较A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高压氧疗法不仅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有效降低复发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害因素。近年为我们对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辅以高压氧 ( HBO)治疗 ,并观察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对象与方法1.对象 :冠心病患者 77例 ,根据血脂的高低分成甲乙两组 ,甲组 3 2例 ,为高脂血症组 ;乙组 4 5例 ,为血脂正常组 ;对照组 10例 ,均为健康体检者。以上病例均符合 1979年 WHO推荐的冠心病命名和诊断标准2 .方法 :对受试者进行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 0 .15~ 0 .2 5Mpa,1次 / d,每次 1h;连续 2~ 3疗程 ( 10 d为一疗程 )。用TYSN- 91智能血液凝集仪检测血脂 ,用 FAS- 92全套自动…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临床常规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时间长,症状体征恢复慢。近年来,我科广泛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20例Ⅱ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及20例Ⅱ型糖尿病伴血管并发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高粘滞血症及高凝状态,高压氧治疗后高粘滞血症及高提状态显著降低。提示高压氧治疗有助于。防治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缺血和出血两种类型中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差异,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一种依据。方法 静脉血肝素抗凝,测定其全血粘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电泳。结果 缺血性中风多项指标高于健康人;出血性中风多项指标低于健康人。结论 缺血与出血两类中风病发作时虽然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和紊乱,但同时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高压氧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性质发生异常,血液粘滞度的增高,是该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异常血液流变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们对5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在高压氧(HBO)治疗前后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1.腔隙性脑梗塞组:选择经脑CT或脑核磁共振(MRI)检查确诊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50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经详细体检,有关器械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系脑供血障碍所致,主要病理变化为脑组织缺氧、坏死、软化,进而形成梗死灶。本文对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旨在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治疗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44例HAPC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药物+高压氧治疗组(高压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高压氧组治疗后全血低切粘度[ηb(低切比)]、全血高切粘度[ηb(高切比)]、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b)降低明显(P均<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高压氧组治疗后ηb 、HCT、RBC、Hb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HBO在纠正组织缺氧、改善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是治疗HAPC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时间长,症状体征恢复慢,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高压氧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取得一定疗效,本文观察应用高压氧配合药物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液流变异常对血液有形成分、微循环血流灌注、血管壁切应力、血流状态具有重要影响。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并且该种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的关键因素。血液流变学是糖尿病伴有脑梗死患者的一种危险性因素,该文现针对血液流变学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治疗组50例给予降纤酶10U静脉滴注,隔日1次,共3次;对照组50例给予复方丹参20mL静脉滴注,连用10天,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后14天内观察起效时间、疗效、副作用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P<0.05),起效时间早(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仅发现1例出血性脑梗死和4例注射部位有瘀斑。以上提示降纤酶治疗急性及梗死作用迅速,并且有效、安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梗死体积大小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及14天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并按病灶大小分为大、中、小脑梗死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梗死后第1天,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3天后开始上升,7天时达高峰;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以大梗死组最明显,中、小梗死组次之;14天时恢复至基础水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后3~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4.
进展型脑梗死血脂、血流变、血凝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流变、血凝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72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72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P<0.01、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1、0.05);全血粘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完全型组明显升高(P<0.010、.05)。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状态、血流变的异常和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3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研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及糖负荷后2h血糖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胰岛素及糖负荷后2h血胰岛素浓度;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采用氧化酶法测定甘油三酯的浓度;酶法测定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由公式求出;采用免疫法测定载脂蛋白A和B的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脂蛋白(a)的浓度;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和体质指数;采用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浓度乘积的倒数的自然对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6.58±3.16mmolL和6.34±2.30mmolL)、空腹血胰岛素(13.6±9.1mIUL和13.4±8.1mIUL)、糖负荷后2h血糖浓度(9.2±2.3mmolL和9.2±2.5mmolL)、糖负荷后2h血胰岛素浓度(99.0±54.3mIUL和98.4±53.9mIUL,)、收缩压(150.2±18.2mmHg和152.4±13.6mmHg)、舒张压(96.2±12.7mmHg和97.4±18.6mmHg)、甘油三酯(1.71±0.68mmolL和1.68±0.9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6±0.29mmolL和3.01±0.40mmolL)、总胆固醇(5.11±0.35mmolL和4.98±0.34mmolL)、脂蛋白(a)(238±202mgL和234±217mgL)、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880±350AUL和870±150AUL)和体质指数(26.5±1.1kgm2和26.3±2.0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4.20±0.24和4.19±1.02)、高密度脂蛋白(1.24±0.48mmolL和1.23±0.18mmolL)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280±160IUL和250±180IU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间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体质指数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不相关。结论胰岛素抵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脑的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均治疗2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52/56),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损伤,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组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实验室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粘滞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4天起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1天后差异更显著(P<0.01)。治疗后14天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脂蛋白(a)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观察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脂蛋白 (a)含量的变化 ,选择 80例脑梗死患者和 40例对照者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脂蛋白 (a)在脑脊液及血清中的含量。结果发现 ,脑梗死患者与对照者脑脊液中脂蛋白 (a)含量分别为 2 34± 2 9μg/L及 2 11± 2 1μg/L ,血清中脂蛋白 (a)含量分别为 0 .2 99± 0 .0 2 8g/L及 0 .2 71± 0 .0 2 5g/L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清中脂蛋白 (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脑梗死患者和对照者脑脊液与血清中脂蛋白 (a)水平间均无相关关系 (P >0 .0 5 )。结果提示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脂蛋白 (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观察。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CRP含量;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RP含量、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血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吸烟指数、颈动脉IMT及斑块数呈正相关。结论 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血清标志物。通过对 12 0例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无斑块组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 84例患者于入院 3周后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结果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 72 .5 % (87例 )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 .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 (32 .9% )高于非梗死侧 (16 .9% ) ,软斑组和硬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 ,而软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又高于硬斑组 (P <0 .0 5 )。结果提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