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霞  林鑫  龙艳君 《贵州医药》2007,31(11):999-1000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病变,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又称Takayasu病、无脉症,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常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造成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的缺血性临床表现。根据受累的血管部位不同,国内学者将其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肾动脉型、肺动脉型和混合  相似文献   

3.
<正>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为高安病、无脉病,主动脉弓综合征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免疫性慢性炎症性动脉疾病。多发于青少年女性,男女之比是1∶8,发病年龄多为20~30岁。本病特点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多发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常累及数处血管,使受累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少数可引起扩张或动脉瘤形成。病变的血管呈灰白色,管壁僵硬、钙化、萎缩与周围粘连,管腔狭窄或闭塞。本病主要侵犯大中动脉,而肢体的中小动脉很少发生病变。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动脉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由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教研室提供常规防腐固定成人尸体30具(男16,女14),尸体经腹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目镜放大倍数×10),对供应肝外胆管的主要动脉进行了逐一的解剖,并观测各支发出的部位、进入胆管的部位。结果有多条动脉营养肝外胆管,不同部位的胆管有相应的动脉供应。主要供血的动脉有胆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后动脉。这些供血动脉在肝外胆管周围吻合形成血管吻合链,分布于胆总管的十二指肠后段、上段和肝总管段,血管吻合链的主干紧贴胆管的左缘纵向走行的动脉称为左边缘吻合动脉(3点钟动脉),紧贴胆管右缘走行的动脉称为右边缘吻合动脉(9点钟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肝右动脉或胆囊动脉或附近其他动脉吻合形成左边缘吻合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与胆囊动脉或肝右动脉吻合形成右边缘吻合动脉。结论深刻理解肝外胆管的血供,在胰十二肠切除术中能减少术后胆管缺血的发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5.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非特异性血管炎,病因不明,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导致受累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或狭窄后扩张[1]。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型:Ⅰ型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急性栓塞是吸毒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因吸毒者常使用不洁注射器,而导致四肢血管的炎症,部分可引发四肢动脉血栓形成。过去诊断多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而对下肢动脉栓塞的部位及程度常不能做明确的诊断。CDFI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在诊断与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98例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子宫动脉走行、分布、血供程度、肌瘤表现和特点等。结果 198例均为富血型,按子宫动脉供血范围或比例不同可分为一侧供血为主型(59、1%)、双侧对称供血型(32.8%)及单纯一侧供血型(8.1%)。子宫动脉卵巢支或(和)卵巢动脉显影96例,占48、5%。肌瘤的典型表现是动脉早期子宫动脉分支在肌瘤表面呈弧形分布的粗大的外层血管网和动脉晚期外层血管网分出的细小分支伸入肌瘤内形成内层血管网。结论 内外层血管网表现是鉴别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的重要征象;子宫肌瘤的DSA表现对子宫肌瘤的栓塞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选择性动脉造影的广泛开展,近年在其基础上产生了选择性动脉栓塞疗法。在确定了病变部位的同时,利用动脉内导管,将一些特制栓塞物质有目的的注入营养该区域的主干或分支血管,使之发生阻塞,中断血流,使病变器官纤维化而丧失功  相似文献   

9.
卢进发  王文犀  王新亮 《河北医药》2012,34(9):1347-1348
前交通动脉瘤是前循环常见的动脉瘤之一,由于部位深,血管变异较多,瘤体生长方向各异,主要动脉分支和穿动脉走行复杂,且血管重要,手术难度较大.我科2006至2010年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4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动脉炎,又称Takayasu's disease或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常引起不同部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如胸腹主动脉、头臂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和肺动脉等),炎症亦可破坏动脉壁的中层,导致动脉扩张或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本病在亚洲地区如日本、中国等国家报道较多,多见于年青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3~1∶10,约90%在30岁以内发病[1-2].本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高血压程度、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情况,以及心功能不全程度等,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1%和90.1%,病死患者大多死于脑血栓、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和脑出血等并发症[3-4].  相似文献   

11.
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炎变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少数病例因炎变破坏动脉壁造成动脉扩张或动脉瘤。现将近年来收治的多发性大动脉炎三例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例一,女,12岁。病史:手足发凉两下肢无力三年,心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83-58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260例,均经血管彩超及64排CT血管造影(CTA)确诊。其中髂动脉病变65条患肢,股腘动脉病变202条患肢,股腘动脉病变累及膝下三分支58条患肢,膝下小腿动脉分支闭塞43条患肢,每例患者均先球囊扩张治疗,如扩张不满意或出现夹层等酌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12~72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有明显升高,下肢动脉闭塞相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1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80例,非治疗部位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病变而出现下肢缺血症状30例,另外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12例,均经再次介入治疗后缺血症状改善。另有115例多次彩超复查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3例患者于术后16个月内死于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孤立的第三对颅神经麻痹可由脑瘤、动脉瘤、头部外伤、血管或炎症性疾病所致。如非侵袭性检查未发现其病因,则常行血管造影以显示各种肉芽肿性疾病。引起第三对颅神经麻痹的动脉瘤,最常见的是后交通支动脉瘤。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其他部位的动脉瘤也会引起第三对颅神经麻痹。而这些动脉瘤均可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过氧乙烯灌注法对50例新鲜小儿尸体肠系膜上,下动脉所形成的结肠边缘动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结肠边缘动脉的组成,分布及吻合位置不完全相同。不同部位史合处的血管外径有显著差异。通过对边缘动脉的组成,分支和吻合情况的观测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足背并联游离皮瓣修复手贯通伤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01~2007-01,笔者依据足背动脉在足部发出各分支的解剖特点,以足背动脉为主干,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足背动脉分支为血管蒂,设计不同的足背并联游离皮瓣,修复手贯通伤,临床应用13例。结果本组13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6~21个月,外形满意,皮纹清晰,两点分辨觉5~7mm,手指功能良好。结论依据足背动脉在足背部发出分支的解剖特点,根据手掌背创面的大小、距离的远近,选择足背动脉不同的分支为血管蒂,设计足背并联游离皮瓣修复手贯通伤,血供可靠,手术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复合皮瓣一期修复手贯通伤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依据足背动脉在足部发出各分支的解剖特点,以足背动脉为主干,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足背动脉分支为血管蒂,设计不同的足复合皮瓣,修复手贯通伤复合组织缺损,临床应用19例。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个月至3年,外形满意,皮纹清晰,两点分辨觉5-7mm,手指功能良好。结论依据足背动脉在足背部发出分支的解剖特点,根据手掌背创面的大小、距离的远近,选择足背动脉不同的分支为血管蒂并设计复合皮瓣,血供可靠,手术简便、实用,足部是修复手贯通伤复合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变患者70例,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诊断,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采用MSCTA均可显示,大脑前、中动脉及其5级分支可清晰显示。29例动脉狭窄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部位CTA可清晰显示。4例动脉闭塞患者中断部位、范围、形态CTA或清楚显示。脑动脉瘤18例患者其形态、大小、位置、载瘤动脉及瘤颈关系CTA均可清晰显示。23例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CTA可清晰显示。静脉畸形CTA显示静脉呈海蛇头样畸形。颈动脉海绵窦患者CTA显示患侧眼上静脉扩张,海绵窦扩大。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后均经手术证实,无其他异常情况发生。结论临床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中,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定位明确、定性、快速、方便的特点,明显提高了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小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1例小肠GIST的临床资料及DSA表现。结果 11例中5例示肠系膜上动脉1条血管分支增粗,远段血管分支增多紊乱,见大量不规则肿瘤血管,实质期见团块状肿瘤染色;6例示肠系膜上动脉2~4条血管分支增粗,远段见1处或2处球形包绕征象,内见异常血管及染色;其中6例伴有动—静脉通道。结论 DSA对小肠GIST有特征性表现,可精确定位、定量肿瘤供血动脉,客观反映肿瘤血供变化。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动脉粘膜白斑癌变过程中血管发生增生、迁曲、血管分支增多、癌变前血管增生剧烈、形态向肿瘤血管形态转变,局部部位形成上皮钉突,上皮钉突下形成栅栏状血管袢。  相似文献   

20.
第十二节视网膜血管阻塞(一)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是指视网膜中央动脉或其分支阻塞,其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临床上不很常见,但其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终将失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