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北京眼病研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访5年进展和未进展的病例,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纵向、病例对照研究。回顾北京眼病研究中已知糖尿病史、参加随访的、有可分级眼底立体相的170例,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进展分成进展组与稳定组,稳定组中按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受检者在01年基线和06年随访调查时接受了问卷调查以及眼科检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全身及眼部疾病史和其治疗史,吸烟饮酒史以及家族史。基线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数,非接触眼压,眼底照相,随访调查时增加了血生化检查以及身高、体重以及血压的测量。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病例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各调查因素对疾病是否进展采用二分类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进展组农村病例比例高于稳定组,进展组职业为农民的比例高于稳定组,进展组文化程度低于稳定组,进展组有高血压病史的比例高于稳定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1,0.002,0.04);稳定组中糖网组男性比例低于非糖网组,糖网组农村病例比例高于非糖网组,糖网组职业为农民的比例高于非糖网组,糖网组文化程度低于非糖网组,糖网组有高血脂病史的比例低于非糖网组,糖网组的病程长于非糖网组,糖网组胰岛素治疗的比例高于非糖网组,糖网组BMI指数高于非糖网组,糖网组近视度数低于非糖网组,糖网组有白内障手术史的比例高于非糖网组,糖网组视网膜小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非糖网组(p=0.017,0.008,0.001,0.001,0.004,0.005,0.008,0.08,0.01,0.001,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进展组中,农村(OR:5.43),高血压病史是糖网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85),在稳定组中,教育水平(OR:0.30),糖尿病治疗方式(OR:10.24)以及白内障手术史(OR:9.14)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基于人群的北京眼病研究中,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群5年进展率为35%,有糖尿病史的人群5年进展率为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与农村以及高血压病史显著相关。 改善农村的医疗环境,治疗高血压对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减少严重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3.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为居民提供预防,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性服务。近年来随着城镇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社区医学正由个别的城市逐渐扩展到众多城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国已有308个市,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设立25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00多个社区服务站。1入户调查诊治疾病社区医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入户调查的方法和步骤:第一要有当地居民委员会的参与合作。组织配合是开展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事先通知和明确被调查对象在家中等候;居民委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局部区域性老年人视力的主要致病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05年11月期间,到我院健康体检的352例新乡市东郊65岁以上老年人行眼科常规检查,对视力低于1.0者作裂隙灯、眼底检查。结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为576眼(81.8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36眼(5.1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ORP)39眼(5.54%),青光眼27眼(3.83%),后发性白内障6眼(0.85%)单纯性视神经萎缩5眼(0.71%)等。结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眼部疾患发病率明显增高,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DRP等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惠州市新生儿眼病的发病状况,探讨新生儿眼病筛查的临床模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3月950例(1900只眼)高危新生儿的眼病筛查资料。结果 950例(1900只眼)新生儿中,检查出新生儿眼病10种,共200例,检出率21.05%;其中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FEVR)5例(0.526%)、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1例(0.105%)、先天性白内障1例(0.105%)、视网膜出血55例(5.789%)、生理性大视杯3例(0.316%)、新生儿鼻泪管阻塞5例(0.526%)、新生儿结膜炎100例(10.53%)、皮样脂肪瘤2例(0.211%)、新生儿泪囊黏液囊肿2例(0.21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6例(2.737%)。结论新生儿眼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而且部分眼病是可以早期筛查、早期治疗以避免盲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一非洲裔人群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 D)的9年发病率。设计: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受试者:2793例(有效病例81%)患者共随访9年。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眼底照相分级和(或)临床检查确定AM D相关性特征,由此评价AM D的9年发病率。结果:早期AM D的总发病率为12.6%(95%CI11  相似文献   

7.
模型制作方法及病理特征自发性遗传性动物模型:①OLETF大鼠:OLETF大鼠可自发性产生糖尿病,发病率有性别差异,25周龄雄性大鼠一般100%.5个月时,可观察到内核层细胞由3~4排减少为2排,感光细胞层细胞由8排减少到3~6排,色素上皮层细胞高度降低,基底膜周折发育迟缓,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可观察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②STD大鼠:STD大鼠是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它是SD大鼠的亚型,能自然发生糖尿病,在鼠龄20周左右时发病,不用胰岛素治疗也能存活很长一段时间.眼底的并发症有新生血管形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类似于人类增殖性视网膜病变.55周龄时可观察到血管异常和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但视网膜出血不常见;电镜检查发现视网膜基底膜增厚.③GK大鼠:通过对大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并筛选高血糖的个体培育而来,为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Matsubara等[1]对GK大鼠的电生理研究表明,从4周开始糖尿病GK大鼠的a波、b波及Ops振幅下降,a波潜伏期延长,提示糖尿病早期感光细胞即受到损伤,但未观察到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黄斑病变与各年龄组的关系。方法 依靠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明确诊断,按照糖尿病黄斑病变的类型、各年龄组、视力损害程度分组。结果 83例(156眼)年龄最大81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56.4岁,其中31—40岁4眼(2.6%),41—50岁32眼(20.5%),51—60岁40眼(26.6%),61—70岁62眼(39.7%),71—80岁14眼(9.0%),80岁以上4眼(2.6%);缺血性黄斑病变6眼(3.8%),囊样水肿14眼(9.0%),局部水肿94眼(60.3),弥漫水肿42眼(26.9%);视力)0.5者分别为3眼(50%),4眼(28%),88眼(93.6%),11眼(26.1%).结论 本组糖尿病黄斑病变与患者发病年龄和视力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最常见年龄组为51-70岁,年龄越大发生黄斑痛变的可能性越大;黄斑区渗漏越重视力损害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已成为65岁以上人群视力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年龄、基因、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疾病,首先表现为Bruch膜的损害,随后影响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随着疾病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特殊类型,但是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研究者们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疾病以及研发新的治疗手段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模型。我们复习了国内外经典以及较新的动物模型文献,并按不同疾病类型进行综述,希望为研究者寻找理想的动物实验平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口服普罗布考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经眼科裂隙灯检查、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34例患者34只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0.5 g的普罗布考口服,每日2次。服药前均采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行FFA及OCT检查,治疗后每月随访,随访6个月,每次除常规眼科检查外均行ETDRS视力及黄斑OCT检查,且分别于1、3、6个月行FFA检查。对比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ETDRS视力、OCT黄斑中心凹厚度、FFA黄斑区渗出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服药后1、2、3、4、5、6个月所有患者的ETDRS视力均高于服药前(P<0.05),其中至随访终点时ETDRS视力提高≥15字母者12只眼(35%);服药后1、2、3、4、5、6个月所有患者的CMT厚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服药后1、3、6个月所有患者渗漏面积均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眼部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口服普罗布考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稳定持续、简便易行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单纯氧嗪酸钾、氧嗪酸钾+次黄嘌呤、腺嘌呤+乙胺丁醇、单纯酵母膏、酵母膏+腺嘌呤、酵母膏+腺嘌呤+氧嗪酸钾不同药物与不同浓度进行实验,检测模型动物血清尿酸值。[结果] 单纯氧嗪酸钾、氧嗪酸钾+次黄嘌呤模型组尿酸值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差异,但模型不稳定,重复性差,个体差异较大。腺嘌呤+乙胺丁醇、单纯酵母膏、酵母膏+腺嘌呤模型组尿酸值与空白组比较无差异。酵母膏+腺嘌呤+氧嗪酸钾模型组尿酸值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模型稳定,个体差异小。[结论] 采用酵母膏+腺嘌呤+氧嗪酸钾复制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最佳。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与重症肌无力(MG)在症状、病理、免疫及组织学方面相似。EAMG 动物模型主要通过主动或被动免疫实验动物,制备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学、电生理学等相似的动物模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但目前 EAMG 模型仍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方法:叙利亚金黄地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腹腔内注射2%链脲佐菌素造模,观察两组动物一般状态、血糖、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区别。结果:模型组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糖尿病临床表现,血糖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眼底检查可见黄白色点状病灶及小片状红色病灶,FFA检查出现视网膜平均循环时间延迟和视网膜点状及小片状高荧光灶的改变,OCT检查可见神经上皮层间的颗粒样强反射。结论:2%链脲佐菌素致叙利亚金黄地鼠高血糖模型,与人类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十分相似,该模型可用于研究DR的发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疼痛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作为一种多维度的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伴随各种临床疾病.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或内脏植物性反应),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按疼痛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发生于创伤或手术后,有自限性,当组织损伤恢复后即减轻,若不减轻则发展为慢性疼痛.为深入研究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学者们相继建立了诸多动物模型应用于其相关的基础研究中.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疼痛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应用与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生长发育、组织和器官再生及许多病理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眼部病理性的血管生成是新生血管性眼病的主要特征,会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实验模型对于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研究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实验模型及其量化评估方法,分析了不同实验模型的优点和局限...  相似文献   

16.
17.
光遗传技术是Boyden等科学家在2005发明的利用激光照射实现精准控制神经元活动的神经调控技术,该技术是基因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的完美结合。自发明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帕金森氏病、情感神经环路等研究中。2011年,该技术入选Nature Methods杂志2010年度方法。本文对光遗传技术的新进展以及在疾病模型研究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可靠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建立痴呆模型,以Y型电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⑴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30天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海马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神经核固缩,神经元突起断裂、排列紊乱.⑵用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后14天,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在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痴呆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微血管梗死灶,海马锥体细胞核深染、固缩、变形.结论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均可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并可用于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前者可用于探讨老年期痴呆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9.
周青峰 《河北医学》2002,8(7):600-601
目的:探讨高龄自发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疗效与特点。方法:对高龄脑出血患者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45例患者死亡14例,死亡率31.1%,存活者生活质量较好。结论:高龄并非手术禁忌症,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两种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建立可靠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方法 用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建立痴呆模型,以Y型电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1)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后30天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海马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神经核固缩,神经元突起断裂、排列紊乱。(2)用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后14天,大鼠出现明显的记忆能力下降;在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痴呆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微血管梗死灶,海马锥体细胞核深染、固缩、变形。结论 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和颅外安置小磁铁吸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的四氧化三铁方法均可建立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并可用于血管性痴呆的基础研究;前者可用于探讨老年期痴呆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