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0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9年1月,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0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3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的腔内治疗方式在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4例应用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腔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涂层球囊(DCB)、金属裸支架植入术(BMS)、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POBA)3种方式。根据腔内治疗方式将其分为DCB组、BMS组、POBA组,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及再狭窄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干预率。结果 3组术后踝肱指数及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的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一期通畅率均优于POBA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BMS组较POBA组一期通畅率高,DCB组较BMS组、POBA组再狭窄率低(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2个月内再干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B与BMS治疗短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效果相当且均优于POBA,DCB相较于BMS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糖尿病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传统内科治疗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效果,探讨PTA对糖尿病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价值。方法:40例糖尿病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患者志愿20例行PTA(PTA组),另20例给予传统内科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肢疼痛、冷感、踝动脉收缩压、踝肱指数、血流峰值的变化,并且判断两组治疗6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及足部疼痛积分、冷感积分、踝动脉收缩压、踝肱指数、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治疗6个月后,PTA组患者下肢及足部疼痛积分、冷感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踝动脉收缩压、踝肱指数和下肢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6个月后PTA组特校率为85%(17/20),对照组为0;PTA组有效率为95%(19/20),对照组75%(15/20)。PTA组特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PTA治疗糖尿病致下肢动脉闭塞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方法:选择86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PTA治疗,观察组给予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BI及跛行距离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8,P=0.000)。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优于单纯PTA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e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PTA术的ASO患者46例,其中TASCⅡC型24例,TASCⅡD型22例。评价患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累计通畅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0%;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0.36±0.15 vs 0.75±0.75,t=10.93,P<0.0001);40例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累计通畅率为87.5%;TASCⅡC与TASCⅡD两组患者比较随访期间再发动脉闭塞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3,P=0.85);结论 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且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疗效.方法: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患者43例患肢51条(2005年10月~2009年3月).术后残余狭窄均小于或等于50%,对比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经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的成功率96%.其中3例患者开通未成功.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24±0.21)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20例,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足背动脉踝肱指数和胫后动脉踝肱指数。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aBi。结果术后两组足背动脉踝肱指数和胫后动脉踝肱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较对照组,联合组上述指标升高水平更显著(P0.05)。联合组术后随访1、3、6个月的aBi明显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随访1、3、6个月的aBi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 0.05),联合组术后随访1、3、6个月的aB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下肢供血,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探讨药涂球囊在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DCB球囊治疗,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相关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靶血管病变长度,晚期管腔损伤(LLL)、再狭窄率、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  相似文献   

9.
现今血管腔内介入技术在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具备微创的特点,且有较好的远期通畅率,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血管成型及支架置入术(PTAS)等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共识。介入术后仍存在再狭窄的可能,即便是支架置入也有一定的术后再狭窄率,术后再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患的预后,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原因及如何有效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是近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睿  史南  曾瀚庆 《海南医学》2015,(2):172-174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术后应用盐酸沙格雷酯后续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采用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成功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后治疗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沙格雷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踝肱指数(ABI)、血管通畅率以及截肢、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间歇性跛行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其他时段的截肢、静息痛、间歇性跛行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ABI指数较术前均有较大改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各时段的ABI指数和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沙格雷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动脉硬化闭塞症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术后间歇性跛行的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对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执兵  刘俊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8):251-252,267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对比研究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与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的不同作用机制。方法:32例,共34处病变,随机分配病例,20处进入CBA组,14处进入POBA组。采用IVUS分别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斑块质和量的变化及临近参考血管的改变。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管腔面积增大程度(△LA)差异无显著性。IVUS下术后血管横截面积的增大程度(△EEM-A)、整个血管横截面积增大占管腔面积增大百分比(△EEM-A/△LA×100%)、病变两端参考血管斑块负荷增大(△PB)之和、CBA组小于POBA组(P<0.01或P<0.001);斑块面积缩小(△PB),CBA组大于POBA组(P<0.01);夹层发生率CBA组小于POBA组(P<0.05)。结论: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比较两者可获得相似的即刻管腔扩大程度,POBA的主要机制是血管的被动扩张,而CBA的主要机制是斑块的压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糖尿病足专用球囊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方法29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2组:(1)研究组19例:进行下肢动脉DSA检查,然后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2)对照组10例:接受局部清创、抗生素及胰岛素等常规治疗,并追踪观察6个月。结果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液灌注,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结果令人满意。结论糖尿病足专用球囊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令人满意,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Deep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集的66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3)进行Deep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n=33)接受常规治疗.追踪观察两组6个月.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ep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高于常规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来研究观察PTCA后股动脉血ET浓度的变化以探讨PTCA对ET释放的影响。14例行PTCA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小时取股动脉血,20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即刻取股动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血浆ET浓度。结果:PTCA术后早期股动脉血ET水平明显升高(从69.87±31.74pg/ml到79.09±31.18pg/ml,P<0.05),术后1小时继续升高(83.65±39.69pg/ml)。术后血ET浓度升高值与球囊扩张后直径比被扩张动脉直径之比(B/A)呈正相关(R=0.589,P<0.05)。CAG术后血浆ET浓度较术前无变化(分别为59.36±22.57pg/ml和54.20±18.70pg/m1,P>0.05)。结论:PTCA使循环ET水平升高,内皮损伤可能是引起ET释放和合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67例,共154条动脉施行了PTA。观察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67例(81条肢体)患者共154条动脉分别行PTA,术后ABI明显提高(P<0.05),患者症状改善。8条肢体行踝关节上截肢术,保肢率90.1%(73/81)。本组病例技术成功率88.9%(72/81)。术后随访52例,平均15.6(6~36)个月,6个月通畅率82.4%,12个月通畅率6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23-27
目的 探讨心源性休克(CS)流行病学状况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7年1月~2019年1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43例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疾病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88例)和存活组(55例),按照治疗措施不同分为:用与未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组,用与未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组,用与未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组,分析患者病情及相关治疗措施对C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①病情对预后的影响: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心率、脑钠肽(BNP)、第二代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尿素氮(BUN)、肌酐、胱抑素C、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增高(P0.05),而动脉血碳酸氢根(HCO3-)、平均动脉压(MAP)等均较低(P0.05);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的患者死亡组也较多(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高、血乳酸高、心率快、既往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是CS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③治疗措施:应用IABP及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患者存活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 CS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入院时心率快、APACHEⅡ评分高、血乳酸高等因素预示患者预后不佳;应用IABP及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有助于改善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33例PTCA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就其适应证、成功与失败、并发症及再狭窄等问题作初步探讨。33例病人,全部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7例,3支病变1例。本组病人PTCA成功者有24例,占72.7%,不成功者9例,占27.3%;并发症4例,占12.1%;24例成功病人中有5例发生再狭窄,占20.8%。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金平 《医学综述》2009,15(14):2166-2169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因素,随着医学影像学和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口径、长球囊的临床应用,降低了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前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准确了解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范围、程度,对明确诊断、制订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及预后等至关重要。现就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1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血管成形术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血流量及静脉压变化.结果 血管成形术后造影显示狭窄血管扩张.术后透析血流量由扩张前(135.41±20.89)mL/min增至(265.37±12.28 )mL/min,在血流量为250 mL/min时,静脉压由扩张前的(189.58±12.32) mmHg降至扩张后(100.62±13.76)mmHg;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脉成形(PTCA)术前后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变化。方法:用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对120例PTCA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结果:PTCA术前无症状心肌缺血总负荷是有症状心肌缺血总负荷的42倍;PTCA术后近期和远期有症状与无症状心肌缺血总负荷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1),术后尚存的心肌缺血事件中906%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结论:对PTCA术后无症状心肌缺血事件的随访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