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兵  刘春平  赵卫 《西部医学》2009,21(11):1964-1966
目的探讨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病因、处理和预防。方法对36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病史资料,分析治疗中并发症产生原因和处理体会。结果32个治疗的复杂动脉瘤中,8例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动脉瘤破裂1例,颅内血管破裂1例,血管痉挛2例,支架轻微移位、塌陷1例,弹簧圈脱出1例,弹簧圈断裂1例,手术失败1例。致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2例,长久性神经功能缺失2例,死亡1例。结论选择适当介入方法和介入材料将直接影响到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合理处理也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经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0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对11个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动脉瘤位置、瘤颈宽度、基础病、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5.561、1.973、3.625、6.483,均P〈0.05)。结论Hunt—hess分级(Ⅲ、Ⅳ级)、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颈≥4mm、有高血压病史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工作已越来越普及,在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该方法的并发症也应引起同道们的注意。因此就我们选用该方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加以总结,供同道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 23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缺血性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232例患者中有34例(2.8%)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其中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6例、术后症状性脑梗死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02)、吸烟(P=0.050)、动脉瘤最大径>10 mm(P=0.005)与缺血性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3.192,P=0.003)、吸烟(OR=2.956,P=0.022)、动脉瘤最大径>10 mm(OR=2.915,P=0.004)为缺血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并发症的永久性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8.8%(3/34)和2.9%(1/34)。结论 高血压病、吸烟、动脉瘤最大径>10 mm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风险防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57例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结果。结果术后GOS评分5分42例,4分11例,死亡4例(7%)。围手术期并发症院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17例(41~50岁1例,51~60岁4例,60岁以上12例),弹簧圈脱出2例,脑梗塞1例。 TIA反复发作1例,无再通复发及心肺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症状性血管痉挛、术中血栓、再通及弹簧圈脱出是常见的并发症,术前良好的沟通及充分的材料准备、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术中对动脉瘤充分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积极治疗是治疗成功和减少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IA)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 1 月—2018 年6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113 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破裂IA 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 量 表(mRs)评价预后,根据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评分0 ~ 1 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评分2 ~ 6 分)。 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113 例患者中,83 例(73%)预后 良好,30 例(27%)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unt-Hess 分级、Fisher 分级、手术时机及脑积 水对预后有影响(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l ^ R=1.065(95% CI :1.012,1.121)]、 Hunt-Hess 分级[Ol ^ R=9.497(95% CI :2.034,44.345)]、手术时机[Ol ^ R=3.957(95% CI :1.242,12.604)] 及 脑积水[Ol ^ R=8.005(95% CI :1.552,41.278)] 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Hunt-Hess 分级、 手术时机及脑积水能够影响行介入治疗的破裂IA 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冯正健  伍益  黄戈  谭林琼 《河北医学》2010,16(12):1481-148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院采用血管内植入电解可脱弹簧圈术治疗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全身肝素化后造影,根据动脉瘤部位,放置导引导管,选用合适的微导管、微导丝,放入动脉瘤腔近瘤颈1/3处。并选择合适的GDC规格,送入动脉瘤内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解脱GDC,根据患者病情,反复进行以上操作,每次操作后均进行DSA检查,以确保手术效果。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2例,90%~99%闭塞11例,90%以下闭塞2例。术中出血2例,术后半年内再出血1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近期疗效好的优点,术中球囊辅助成形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着重讨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88例病人,90个动脉瘤.结果100%闭塞70例、90%~95%闭塞13例、80%闭塞5例.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9例:微弹簧圈移位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严重血管痉挛2例;其中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1月弋矶山医院收治并行血管内治疗的年龄≥75周岁的7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治疗结果。预后随访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6例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36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53例(69.7%)预后良好,18例(23.7%)预后较差,5例(6.6%)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WFNS分级、改良Fisher(mFS)分级及脑梗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FS分级Ⅲ级(OR=4.819,95%CI:1.297~17.907)和脑梗死(OR=22.837,95%CI:4.144~125.843)是影响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其中术前mFS分级Ⅲ级和脑...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具有自发破裂致死的潜在危险性。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材料与技术的发展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我院自 1998年始 ,应用机械性可脱性弹簧圈 (MDS N)与直流电解脱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3例 ,共计 15个动脉瘤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13例 ,男 5例 ,女 8例 ,年龄 2 1~ 70岁 ,平均年龄 5 3岁。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 8例 ,头痛伴视力障碍 2例 ,动眼神经麻痹 3例。1.2 影像学资料 本组 13例均行脑血管D…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术中破裂的发生率提供对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 23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术中破裂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232例患者中有11例(0.89%)发生术中破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史(P=o.025)、前交通动脉瘤(P=0.009)、肿瘤不规则形态(P=0.001)、支架应用(P=0.016)与术中破裂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史(OR=6.919,P=0.008)、肿瘤不规则形态(OR=9.758,P<0.001)、前交通动脉瘤(OR=4.648,P=0.024)为术中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应用为术中破裂的保护因素(OR=0.238,P=0.026).结论 心血管疾病史、不规则形态、前交通动脉瘤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治疗患者术中破裂的发生率低于非支架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2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0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19例术中栓塞满意,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天后死亡;1例术后3天并发右侧大脑后动脉梗塞,2天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6~8个月随访行DSA复查,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具体形态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20.0mm,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Ⅰ级7例,Ⅱ级21例,Ⅲ级5例,Ⅳ级1例。全部患者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愈,并经DSA随诊见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1例栓塞90%的动脉瘤复发,改行手术治疗;1例假性动脉瘤复发,经载瘤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治愈。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和检验动脉瘤栓塞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采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大宗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和观察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复发率0%,同期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复发率17.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改良的 Rankin 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巴塞尔指数(Barthelindex,BI)无明显差异,术后各指标相比较,观察组更为理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更佳,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铸型的治疗策略。方法 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铸型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38例和综合治疗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入院后立即实施脑血管造影并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介入术后行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每日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促进引流血块。观察组入院后在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先进行侧脑室穿刺术,暂不引流脑脊液,在动脉瘤栓塞成功后立即开始引流血性脑脊液,术后规律注入尿激酶,并持续监测颅内压,辅以亚低温等综合治疗措施。随访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评价并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轻残6例,中残9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6例,恢复良好率为15.79%;观察组轻残15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4例,恢复良好率为37.50%,与对照组相比其恢复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栓塞动脉瘤并行脑室引流术,尽早引流脑室内血块,再辅以亚低温等综合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室出血铸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吴奇华  曾勇明 《重庆医学》2012,41(9):890-891,89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导航技术,评价8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DSA三维导航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 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旋转DSA,在三维导航技术引导下,84例完成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2例定位失败,未完成治疗,成功率为97.67%。结论三维导航技术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成功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辐射剂量,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64排容积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IAN)破裂出血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92例患者,患者术前进行3D-CTA造影扫描,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手术治疗,以显微神经手术所见的结果为金标准,将术前3D-C...  相似文献   

18.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93例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93例颅内动脉瘤(共118个)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29例,Ⅲ级25例,Ⅳ级10例,Ⅴ级2例。80例行急诊栓塞,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予以3H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104个(88.14%),闭塞达90%以上11个(9.32%),闭塞在90%以下3个(2.54%)。全组手术死亡3例(3.23%)。随访2~22个月,1例术后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1例术后1.5个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痊愈;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经再次填塞后痊愈;1例(1.07%)重残,7例(7.53%)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其余恢复良好。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可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破裂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